mmexport1721206749657-1920.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社会 >> 正文

社会广角 144小时 见证中国—过境免签撬动“文旅热”

2024-08-29      本刊综合报道

  2024年7月9日,北京,来自意大利的游客在天坛公园体验太极拳后合影留念。 摄影 鞠焕宗/新华社

  公元13世纪,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游览中国各地,撰写的行记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今天,越来越多外国人来到中国旅游,随手拍摄旅游视频、发布生活体验、进行社会观察,将在中国的生动体验和感受,用一个个鲜活的视频传播到世界各地。由此诞生的“China Travel”(中国游)话题在境内外社交媒体上视频播放量超10亿次,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

  2024年7月1日,山西太原,晋剧表演艺术家武凌云扮演关公为俄罗斯青少年点“英雄焰”。 摄影 韦亮/中新社

  不同于许多西方媒体刻板印象下的负面刻画,这波巨大的网络流量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新潮而有趣、古老而鲜活、友善而安全的中国,一个开放、包容、自信的中国。

  撕下“旧标签”

  “原来中国不是我想象的那样!”这是许多外国博主踏上中国后的感慨。与“落后”“危险”等偏见标签相反,“安全”“现代”“安静”“干净”“好吃”“热情”“善良”成为外国游客描述对中国印象时使用的高频词。

  新时代的中国,不仅山河锦绣、文明璀璨,更有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飞驰的高铁,指尖上的移动支付,送外卖的机器人,马路上行驶的新能源智能汽车,这些现代化、数字化设施提供了足够体验感;陕西西安穿越千年的唐“潮”文化,上海豫园地道中国茶,北京天坛公园里中国大爷大妈的吹拉弹唱,重庆山城步道的8D城市魔幻魅力,现代中国与传统文化的交织令游客着迷;路边不打烊的便利店、凌晨三五点的烧烤摊,城市的踏实安全让人赞叹不已。

  2024年5月8日,北京,外籍游客体验包饺子。 摄影 魏尧

  外国游客原本对“探险之旅”的忐忑,转变成了突如其来的惊喜。这种冲破“信息茧房”带来的强烈反差感,让他们为看到真实、生动的中国感到好奇而兴奋。

  “中国夜晚确实十分危险”,英国博主戏谑地说,不能随便出门,不然跟夜市小吃摊等夜经济撞个满怀,就很容易“没钱”,还会胖个十斤;“好city啊”,美国博主在视频中这样形容上海的现代化与繁华,其发布的视频让“city不city”“好city啊”等表达瞬间“出圈”……

  “来过都说好”的外国友人成了“古老神秘东方大国” 的“最强嘴替”,也引来大量外国网民一边点击收藏“旅游指南”,一边“实名羡慕”。在美国博主以“美国人第一次来,完全出乎我们意料”为标题的视频下,一位法国博主留言道: “我今天一直在看各种中国视频博客,因为我很想去中国旅游,现在躺在床上睡不着。”

  2024年4月11日,浙江杭州,外籍游客在西湖边一家商铺使用支付宝扫码支付。 新华社 供图

  “跨境旅游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能够通过游客自身的感受来打破对某一个国家的固有印象甚至偏见。”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副研究员孙佳山说,这一现象建立在时代与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在移动互联网影响下的全球历史进程中,中国较早完成了电信基础设施搭建,竞相涌现的互联网企业极大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企业相继“出海”,将凝结着移动互联网中国经验的各类商业模式推向全世界,对全球移动互联网的历史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不断优化的入境便利措施

  2024年7月24日,上海虹桥机场候机楼内,外籍游客推着行李行走。 摄影 殷立勤/中新社

  2023年初,中国陆续出台或恢复各类免签政策,成为今年入境游持续升温的直接动力。在一系列的免签政策中, “144小时过境免签”给外国游客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时间。来中国走走看看、了解中国,受到许多外国游客欢迎,也让入境的外国游客数量激增。

  2024年7月22日,吉林长春,俄罗斯青少年观看书法作品。 摄影 张瑶/中新社

  中国的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自2013年实施以来,经过不断实践和优化,其覆盖范围已增至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秦皇岛,辽宁沈阳、大连,上海等地的37个口岸。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在内的54国公民,可在免签停留期间从事旅游、商务、访问、探亲等各类短期活动。免签“朋友圈”的持续扩容,让更多外国旅客享受了便利,入境我国的外国游客数量增长迅速。据国家移民管理局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1463.5万人次,同比增长152.7%。其中,通过免签入境854.2万人次,占比58%,同比增长190.1%。某线上旅游服务平台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使用非中国护照预订中国国内航线机票的旅客预订量,同比增长1.8倍。

  2024年7月22日,北京,外籍游客用外语邀请一对新人合影,新人未听懂来意略显疑惑。 摄影 张洁

  数量的绝对增长背后,是中国采取的一系列便利性举措,提升了入境旅游的服务质效,优化了外国人来华的旅游体验。

  入境游升温离不开中国对移动支付方式和入境旅游环境的优化。“我们都非常习惯移动支付,但是许多境外来华人士,尤其是欧美的来华人士还是习惯于使用银行卡、现金,他们的支付习惯存在惯性。”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张青松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说。

  为破解支付难题,政策层面,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支持与 “食、住、行、游、购、娱、医”等消费密切关联的互联网平台企业,优化外籍来华人员线上、线下购买产品与服务的支付体验。部门监管层面,中国人民银行分别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浙江、江苏等地召开优化支付服务推进会,共同推动优化支付服务工作。中国人民银行还确立了“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的解决方案。

  2024年5月14日,湖南长沙,外籍游客在太平老街游玩、拍照。 视觉中国 供图

  如今,优化后的微信、支付宝和“Shanghai Pass”(新版上海都市旅游卡)让移动支付变得无比“丝滑”。移动支付产品推出“外卡内绑”(外籍人士以境外银行卡绑定支付宝或者微信APP以完成支付)“外包内用”(引入其他地区使用的电子钱包)、云闪付旅行通卡等产品,今年4月,90万入境人员使用 “外卡内绑”,113万人使用“外包内用”,共发生交易1905万笔。同月,外卡POS交易笔数和金额较3月环比增长均达20%左右。

  与此同时,景点预约等服务也更加友好,如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增开护照线上购票通道,上海博物馆开设境外游客英文预约通道。住宿方面,众多旅馆升级登记系统,更新英文地图、中英文双语标识、西式早餐等服务内容,以更好满足外国游客的多种需求。移动通信方面,海南、上海等地推出了多种短期套餐,资费价格在80-200元不等……越来越多的服务细节,不断优化的人员往来措施,让外国游客体验到中国的热情与温暖。

  2023年5月1日,安徽芜湖,外籍游客在方特旅游区内寻求帮助。 视觉中国 供图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24年旅游业发展指数》,中国在促进旅游业发展方面名列全球第8位。排名前30的经济体中,中国是唯一一个进入促进旅游业发展前十名的发展中经济体。在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戴斌看来,在签证等便利化政策的加持及政府和业界共同努力下,入境旅游市场已进入快速复苏期,即将迎来繁荣发展的新时期。“未来,我们还需要着力解决入境游客面临的痛点、堵点、卡点,不断丰富入境旅游产品体系,提升入境旅游体验。”

  “中国就在这里,欢迎大家来”

  “China Travel”的持续火热,是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结出的硕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决定》指出,“扩大自主开放,有序扩大我国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劳务市场等对外开放”“完善境外人员入境居住、医疗、支付等生活便利制度”。

  2024年7月28日,北京,外籍游客在钟鼓楼广场舞动彩绸,吸引了众多摄影师拍照。 摄影 张洁

  持续优化签证政策释放的红利,不仅体现在旅游市场,更向其他领域扩展。有业界人士评论称,外国人来华热度持续升温,不但能带动人文、商贸、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合作,还能进一步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助。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表示,单方面免签对促进人员往来非常重要,对促进外资来讲,作用会更加明显。进一步来说,还将为货物和服务贸易、运输、资金、数据和信息往来等活动带来更高水平、更高效率的自由便利。西班牙《国家报》报道认为,中国采取切实举措促进旅游业发展、推动经济和人员交流,“展示出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的诚意”。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认为,中国正越来越开放,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将带动周边国家旅游业共同发展。

  2024年5月8日,北京,众多外籍游客在故宫博物院北门神武门前。 摄影 魏尧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免签“朋友圈”的持续扩大,彰显了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信心与底气,也反映了各国人民交流交往的热切期盼。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例行记者会上应询表示,中国就在这里,欢迎大家来。国家移民管理局新闻发言人林勇胜也表示,真诚邀请更多外国朋友来华感受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保护主义倾向抬头的当下,中国持续优化签证政策,无疑为提振世界经济、推进经济全球化注入更大信心和动能。

长城【山雨欲来】1998年.jpg

光影流转 遗产永恒—中国世界遗产的影像诗篇

晨曦微露,清风徐来,大地似乎被一层淡淡的金色纱幕轻轻覆盖。在这宁静而神秘的时刻,我们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呼吸,感受到岁月的流转。

01活力与创新的脉动02.JPG

『核』谐之美 万物共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重要基石。要坚持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坚持和平利用核能,全面提升核工业的核心竞争力,续写我国核工业新的辉煌篇章。”

p36.jpg

武汉大学南北极科学考察团队 热血青春开辟极地探索之路

南极,被称为“地球上最后的净土”。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