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焦点 >> 正文

超越血缘的母爱

2018-05-14      来源: 新华网

  • 1122825523_11n.jpg

    寄养妈妈刘淑琴和小女儿小颖(化名)玩耍(5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鹰 摄

  • 1122825524_11n.jpg

    寄养妈妈刘淑琴(右)和大女儿小丁(化名)陪小女儿小颖(化名)骑自行车(5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卢鹰 摄

  • 1122825521_11n.jpg

    寄养妈妈刘淑琴(中)和两个女儿吃饭(5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鹰 摄

  • 1122825526_11n.jpg

    寄养妈妈刘淑琴(右)和两个女儿玩游戏(5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鹰 摄

  • 1122825520_11n.jpg

    教大女儿小丁(化名)学习刺绣(5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鹰 摄

  • 1122825525_11n.jpg

    寄养妈妈刘淑琴和小女儿小颖(化名)在一起(5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鹰 摄

  • 1122825527_11n.jpg

    寄养妈妈刘淑琴和大女儿小丁(化名)一起做家务(5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鹰 摄

  • 1122825528_11n.jpg

    寄养妈妈刘淑琴教大女儿小丁(化名)做饭(5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鹰 摄

  • 1122825529_11n.jpg

    孤残儿童在宁夏儿童福利院永宁家庭寄养中心手工室学习刺绣、串珠等技能(5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鹰 摄

< >

  2001年,宁夏儿童福利院在银川市永宁县开展家庭寄养工作。目前在永宁县惠丰村,有100个孤残儿童生活在57户人家,在过去的17年中,共有328个孩子在102个家庭里生活过。

  因为患有先天疾病,小丁(化名)和小颖(化名)一出生就被亲生父母遗弃,后来被收养在宁夏儿童福利院,受益于家庭寄养这种新型孤残儿童养育模式,两个孩子先后来到了惠丰村的刘淑琴家。刘淑琴从2003年开始成为寄养妈妈,当年3岁的小丁(化名)来到了她的身边。

  从38岁到53岁,刘淑琴家前前后后寄养了10个孩子,她用15个春秋去爱10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虽非亲骨肉,依然父母心。

  爱,可以超越血缘。 

上一页

下一页

超越血缘的母爱

2018-05-14      来源: 新华网

  2001年,宁夏儿童福利院在银川市永宁县开展家庭寄养工作。目前在永宁县惠丰村,有100个孤残儿童生活在57户人家,在过去的17年中,共有328个孩子在102个家庭里生活过。

  因为患有先天疾病,小丁(化名)和小颖(化名)一出生就被亲生父母遗弃,后来被收养在宁夏儿童福利院,受益于家庭寄养这种新型孤残儿童养育模式,两个孩子先后来到了惠丰村的刘淑琴家。刘淑琴从2003年开始成为寄养妈妈,当年3岁的小丁(化名)来到了她的身边。

  从38岁到53岁,刘淑琴家前前后后寄养了10个孩子,她用15个春秋去爱10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虽非亲骨肉,依然父母心。

  爱,可以超越血缘。 

  • 1122825523_11n.jpg

    寄养妈妈刘淑琴和小女儿小颖(化名)玩耍(5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鹰 摄

  • 1122825524_11n.jpg

    寄养妈妈刘淑琴(右)和大女儿小丁(化名)陪小女儿小颖(化名)骑自行车(5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卢鹰 摄

  • 1122825521_11n.jpg

    寄养妈妈刘淑琴(中)和两个女儿吃饭(5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鹰 摄

  • 1122825526_11n.jpg

    寄养妈妈刘淑琴(右)和两个女儿玩游戏(5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鹰 摄

  • 1122825520_11n.jpg

    教大女儿小丁(化名)学习刺绣(5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鹰 摄

  • 1122825525_11n.jpg

    寄养妈妈刘淑琴和小女儿小颖(化名)在一起(5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鹰 摄

  • 1122825527_11n.jpg

    寄养妈妈刘淑琴和大女儿小丁(化名)一起做家务(5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鹰 摄

  • 1122825528_11n.jpg

    寄养妈妈刘淑琴教大女儿小丁(化名)做饭(5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鹰 摄

  • 1122825529_11n.jpg

    孤残儿童在宁夏儿童福利院永宁家庭寄养中心手工室学习刺绣、串珠等技能(5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