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聚焦两会:立足新发展阶段 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发布时间 :2021-03-07      作者 :人民画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刻描绘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指出到2035年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目标。在今年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等建设文化强国的基本内涵。本刊记者采访多位文化界人士,请他们谈谈对新时期文化强国建设的解读和期待。

  许鸿飞(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

用艺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日前,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以及一名艺术工作者,我就如何发挥文化建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等方面认真调研、建言献策,用艺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促进艺术与乡村产业融合。

  乡村振兴,尤其是“文化振兴”,需要有影响力的艺术家IP持续助力,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IP打造对经济、文化、社会的拓展都有重要意义,将乡村产业与知名艺术IP结合,让城市的先进理念“走进来”,让乡村资源借助“艺术下乡中国行”这样的强大IP“走出去”。通过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拉动市场需求,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可复制的艺术助推乡村振兴成熟模式,达到“用艺术作品讲述乡村振兴的故事,一件作品带出一个地方”的效果,逐步构建乡村文创产业生态圈。

  何苏六(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部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

用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

  当今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开始注重加强自身文化软实力建设,致力于推介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化产品走出国门,助力自身国际形象的提升。在这个巨大的跨文化传播场域里,中外文化差异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传播障碍。

  纪录片因其过程性、纪实性影像的记录品性,具有不可替代的真实感,很易于获得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理解和认同,在复杂的语境中具有独树一帜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因此从对外传播的角度来看,纪录片在跨文化交流、提升国家影响力、传播国家形象方面,可以承担着记录社会、诠释历史、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等多维功能。充分发挥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优势,是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中外人文交流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袁熙坤(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联合国首任“环保艺术大师”、北京金台艺术馆馆长、中国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

文艺创作同样需要绿色发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到“绿色”一词,事实上,“绿色”不仅适用于经济发展,文化艺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也应结合自然、尊重自然、展现自然之美,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真正体会了其中深意,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是积极健康、符合“真善美”的。

  同时,艺术创作离不开各种文化间的交流互鉴、相互尊重、共同发展。文化工作者应当怀有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发挥桥梁作用,在努力让孔孟之道、老庄之学等沉淀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同时,尊重和了解其他文化,把其他国家优秀的文化引进来。

  向勇(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新发展阶段文化强国建设要把握新机遇

  文化作为新发展阶段的新生产要素,来源于传统文化的活化、现代文化的创造和新兴文化的培育。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不仅回应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民生关切,也指引着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成为中国文化事业构建新发展格局和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力。

  现代化文化强国的实现要以现代化文化产业体系的健全为基础动力,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价值链、供应链和生产链。文化产业的生产经营单位既要抓住国内规模巨大的文化市场释放出来的发展机遇,培育新业态,拓宽新渠道,推动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要保持开放心态,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加强文化出口导向的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