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中国的河长制

发布时间 :2022-05-30       撰文 任文伟      

任文伟,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上海区域项目主任,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兼职教授。

  如果你有机会畅游中国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你会发现每条河流都有河长公示牌,这些公示牌不是河长们要宣誓自己的领地范围,而是面向社会展示河长制工作的宣传牌,也是与社会公众沟通的联系牌,是各级河长履职的承诺牌,是河湖治理成效的展示牌。2018年底中国宣布全实现建成河长制的目标,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河长”的称呼也承袭着中国历史上“治国先治水”的东方智慧。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属于“大河文明”。水对于中国文明而言,还有更为重要的含义如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著名的《中国大历史》一书中指出仅仅为了防治黄河的洪水,中国出现大一统的中央权就不可避免。的确,中国的历史,自古就是一部治理河流、管理河流的历史。历朝历代负责河流管理的官位等级不尽相同,但其职责实现了“防洪—灌溉—漕运—治污”的变迁,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河流管理制度和理念,对中国当今河流治理以及河长制的提出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河流(湖泊)面临的挑战也远远超出古代的时候。用水之时面临着“生态、生产、生活”等用水之争,在管理上也面临“九龙治水难治水的困局不同涉水管理部门关心的重点不同,如农业部门关心渔业林业部门关心湿地、交通部关注航运......,一直存在着“环保不下河,水务不上岸”的困局。在此困局下,中国的水环境曾一度出现“北方有河皆枯、南方有水皆污”的境况。江苏太湖流域为例50年代湖水还可以洗菜淘米,70年代水质开始变坏,到了 2000年代则蓝藻开始频频爆发。2007年最严重的无锡太湖蓝藻水华爆发事件,使得这种水危机的态势达到顶峰。正是这个危机使得人们认识到:污染在水里,根源却在岸上,归根到底是权责不清晰、考核不具体、奖惩不明确等管理问题。

  也正是太湖的蓝藻危机催化出了“河长制”这一中国特色的河流管理制度。蓝藻暴发事件后,无锡市政府出台地方行政首长负责的河长制,由相关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64所辖河段的河长”,负责督办截污治污,并将河流断面水质的检测结果纳入政绩考核内容。2008年,江苏省决定在太湖流域推广河长制。全省15条主要入湖河流全面实行“双河长制。每条河由省、市两级领导共同担任“河长”,协调解决太湖和河道治理的重任,随后全国其他各地均开始效仿。2016年末,由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河长的河长制在全国推行,并在2018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长制,从此中国各地河流湖泊都开始有自己管家了。河长制的实施,找到了打开困局的一把“金钥匙”,由地方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河长,河长再将任务责任层层分解到河段长,主要领导站到了河流防治责任的最前端,责任很明确,推责无弹性,追责无人替,履责变刚性,工作由虚变实目前全国共设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约20万名,如果再加上一些村级河长的话,这个数字将达到百万之多。为了提升这些河长们的治河能力,许多针对性的培训也迅速展开,如河海大学“河长制研究与培训中心”过去几年为2万名各级河(湖)长提供系统培训,大大推动了河(湖)长工作深化发展。着河长制从全面建立到全面见效,河湖面貌明显改观,生态系统逐步恢复

  河长制除了解决好部门间协调与决策问题之外也鼓励建立了社会监督机制,确立一种政府和社会共治的水治理体系。现在除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外,也涌现了不少像 “企业河长” “媒体河长”等民间河长。如“南京莫愁环保协会”就是最早推动民间河长的环保组织之一,他们发起的民间河长们志愿担当巡查员对所在区域内河湖进行巡护当宣传员带动周围群众积极参与河湖治理管护相关活动政府河长的参谋员发挥熟悉环境和民情的优势,提出河湖管理保护合理化建议搭建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

  水是生命之源,也生态之基,生产之要和生活之需只有政府、企业与社会各界都有了相同的认知,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在一个流域内所有利益相关方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共同保护和修复流域生态环境的美好愿景,河长制可能是流域综合管理在中国的最好的体现。

  (本文作者系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上海区域项目主任,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