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聚“质”而上 ——从全国两会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发布时间 :2025-03-07   撰文 潘征 冉珊川 马黎彦 / 人民画报
春潮涌动,万象更新。2025年全国两会如期而至,来自各领域的代表委员齐聚北京,共商国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新质生产力”一词再次引发广泛热议,科技创新与民营经济成为会场内外高频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中国正以创新为笔、以改革为墨,绘制着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
创新引擎驱动产业变革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勾勒出中国产业升级的清晰路径。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分享了企业通过“科技创新三部曲”实现蜕变的实践:从冰箱保鲜国际标准制定到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海尔在全球布局十大研发中心,牵头制定百余项国际标准,让“中国智造”闪耀世界舞台。“人工智能是中国企业的时代机会”,周云杰的话语中折射出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跃迁的坚定步伐。
这种变革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尤为显著。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用“三年磨一剑”的故事,诠释了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小米SU7 Ultra原型车在纽北赛道创下历史纪录,自主研发的V8S电机达到全球顶尖水平,印证了“科技创新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强调的,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中国制造正从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蝶变。
在贵州,全国人大代表、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创建的“中国民族美学纹样数据库”和“中国手工艺者数据库”,收录了8900多种纹样和25000多名手工艺人,形成了与全球400多家品牌和1600多位设计师的合作网络。以中国纹样、中国元素、中国创意、中国故事为核心的文化符号和IP,乘着数字化的东风走向世界。这种“文化+科技”的融合创新,正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产业中的生动实践,彰显了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的无限可能。
数字浪潮澎湃发展动能
“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的‘石油’,只有打通流通堵点、释放乘数效应,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全国政协委员、“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的比喻道出了科技创新的时代机遇。他带领的“星光中国芯工程”团队,突破视音频编解码(SVAC)国家标准关键技术,在智能感知领域构建起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这种“标准-芯片-应用”的创新闭环,正是中国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典型路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完善数据基础制度”,恰与邓中翰在提案中提出的“构建全国统一数据市场”的建议形成共振。
“我们通常讲,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上半场是新能源,下半场就是智能化。广汽在下半场的智能化方面,已经做了全面的布局。”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冯兴亚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广汽集团正描绘着智能驾驶的未来图景:城市智能驾驶功能降低至15万元级车型,与华为等企业深度合作研发端到端智能驾驶系统……这种“科技平权”理念,让技术创新真正惠及大众。正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中国正以场景创新为牵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
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格力电器走出独特路径。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直言,“制造业升级不是转型而是进化”,格力通过自主研制的工业机器人、智能仓储系统,实现空调生产全流程数字化。其研发的“风不吹人”中央空调,运用流体力学与智能算法,将用户体验做到极致。这种“硬科技+软实力”的双重突破,印证了“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的深刻内涵。
市场活力铸就经济韧性
“民营经济的活力、动力在不断增强,出口占比达到64.7%,又提高了1.4个百分点,制造业民间投资、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分别增长10.8%、5.8%,明显高于整体投资增速。”3月6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总结了过去一年民营经济取得的成绩。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效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的表述,在民营企业界也引发了强烈共鸣。
在涂料行业深耕27年的千色花新材料有限公司,正在书写"小而美"的创新故事。“从建筑涂料到工业涂料,每个细分领域都能培育出‘隐形冠军’”。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千色花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达昌表示。千色花的水下施工涂料技术,突破了饮用水管道内壁涂层要求既安全又防腐的难题,兼顾了涂料的功能性与环保性。这种“专精特新”发展路径,正是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微观缩影。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为更多中小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奔跑,DeepSeek国产大模型惊艳亮相,《黑神话:悟空》火爆出圈,《哪吒之魔童闹海》屡破纪录……创新要素正在民营企业中高效集聚,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强调的,要“让民间资本有更大发展空间”,中国经济的活力之源正在于此。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篇的历史节点,2025年全国两会奏响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从实验室的技术突破到工厂的智能升级,从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到民营经济的活力迸发,中国正以系统思维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指出的,“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在这片创新的沃土上,新质生产力的种子正在破土而出,必将生长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