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赓续文脉——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共话文化传承与发展
发布时间 :2025-03-10   撰文 冉珊川 潘征 马黎彦 / 人民画报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文化含量”十足。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围绕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非遗活态传承、文化国际传播等议题建言献策,共同描绘传统文化守正创新、赋能时代发展的新图景。
让传统非遗融入时代节奏
“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内容引起了许多代表委员的共鸣。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演艺集团总经理柯军 摄影 冉珊川/人民画报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演艺集团总经理柯军在江苏代表团审议现场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让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焕发光彩”的做法和感悟。作为国家级非遗昆曲的传承者,他提出,传承需“原汁原味保存,创新性发展”,既要坚守传统技艺,也要用现代手段拓宽受众边界。“我们排演了现代题材昆曲《瞿秋白》,塑造早期共产党领导人的凛凛风骨。此外,还把思想家顾炎武的故事拍成昆曲电影。”据介绍,电影《顾炎武》已顺利开机,并计划于今年7月在全国公映。“艺术内容和品质需要创新,传播方式也要创新。我们希望借助电影语言提升视听效果,让更多的观众走进传统文化。”柯军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文化传承答卷。
从“古老、稀缺”到“跨界、潮流”,当年轻一代加入非遗传承行列,会为非遗带来哪些变化?全国政协委员、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创始人杨钰尼就是这样一名“95后”传承者。“在云南,我们有个100多位各民族青年组建的舞团。为了让非遗很潮很酷,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我们将现代舞、街舞等表现形式与非遗相结合。”杨钰尼说,例如在舞蹈动作方面,将哈尼族乐作舞中独特的步伐与街舞的律动相结合;在音乐方面,在彝族海菜腔的旋律基础上加入电子乐元素,以丰富听觉层次。相关视频作品播放量超千万次,舞团还受邀到国外演出交流。“我从事的工作正是让非遗融入时代节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这位哈尼族姑娘自豪地说,“期待能有更多青年和我们一起与非遗双向奔赴!”
为文化基因插上数字羽翼
近年来,传统文化在科技赋能下出圈出彩,现象级文化IP强势崛起。“未来数年,科技与文化是两大重要风口。科技赋能文化大有可为。”全国人大代表、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赵海英认为,《黑神话:悟空》《哪吒2》背后都有人工智能、算法的助力与支撑推动,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相融合。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 摄影 冉珊川/人民画报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如何让文物“活”得更精彩?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同样提到了“科技+文化”,“我们一直在尝试新的技术手段,通过数字技术采集文物信息,赋能藏品保管;通过数实结合的形式策划展览,全方位解读文物背后的故事,让古老的文物焕发新的生机。”据她介绍,南京多家博物馆运用AI、元宇宙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如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的“元宇宙展厅”,观众走进沉浸式的数字化空间,去探索博物馆的内容。此外,德基艺术博物馆的“金陵图数字艺术展”将清代古画呈现于全长近110米、高3.6米的大屏幕上,并通过数字技术让观众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入画”漫游,观众在展厅中走动,游戏人物也会在“古画”中移动。观众在移步换景间仿佛置身于古代南京的街市,感受历史文化与民间风俗。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作为一名来自文旅行业的代表,我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无锡拈花湾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平表示,今年春节期间,通过巧妙借助AI技术,拈花湾景区将无人机、烟花表演与传统建筑相结合,在海内外社交媒体上迅速蹿红,景区入园人数同比增长35%,入住率达到95%。“我们将加大创新研发力度,推进文旅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打造更多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旅游精品工程。”吴国平说。
助力中国文化扬帆出海
“近期现象级火爆的文化IP成为海外观众心中的‘中国文化新名片’,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阿拉伯语首席翻译、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社)原副总编辑王茂虎看来,如何让更多反映新时代风貌的优质文化产品“走出去”“留下来”,是更为迫切的时代课题。对此,他建议,积极探索多元化扶持模式,全力助推文化产品扬帆出海。例如,启动“优质文化IP孵化计划”,遴选一批有本地文化内涵和海外市场潜力的种子项目,提供有关技术支持、市场营销策略指导、版权保护服务和文化贸易平台等。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是当今中国人的迫切期待,而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国。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认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是深化“民相亲”的重要手段。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民间交流是推进中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重要桥梁。中国外文局仅2024年就在国内外举办各类国际文化交流活动100多场次、1万余名中外各界嘉宾参与。他建议,在持续建强用好专业国际传播机构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支持中外人文交流,让行走中国、感知中国成为时尚,让记录中国、传播中国成为潮流。
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党委书记丁建宁(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需推动文化从“走出去”向“融进去”跃升。“当今,世界各国对运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包括运河的战略交通地位、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运河生态保护、以及运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党委书记丁建宁提出,运河文化作为一种和平包容的文化符号,可以为国际交流提供积极的示范作用。他建议“构建世界运河城市高校合作机制,推动以运河为主题的国际人文科技交流”。丁建宁进一步指出,“这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为国际交流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促进中外文化的相互理解和融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高校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唯有文化自信自强,才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中国文化正以守正创新之姿,书写赓续文脉、赋能时代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