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青年命运共同体中的“丝路留学人”

2019-03-08      

撰文/宋 毅

  
  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有效国际沟通交流,推进沿线国家的政治互信、经济融合和文化互容,实现世界命运、责任、安全和利益共同体特质的人类共存高级形态。
  “一带一路”倡议重视青年作用,致力于构建青年命运共同体。过去五年举办了多次以青年人为核心的交流活动和研讨会。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寄语世界青年,鼓励他们用欣赏、互鉴、共享的观点看待世界,积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献瓦。2018年6月,在上合组织成员元首理事会上,习近平主席鼓励继续办好青年交流营等品牌项目,扎实推进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卫生、减灾、媒体等各领域合作。7月,习近平在出席中阿合作论坛时,向阿拉伯国际青年发出邀请函,“未来3年,中国将再从阿拉伯国家邀请100名青年创新领袖、200名青年科学家等,来华研讨交流”。

  青年命运共同体下的国际教育
  “一带一路”倡议给沿线国家人民特别是青年人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发展际遇,尤其是国际留学大潮中的青年“丝路人”。大多数沿线国家是发展中国家,青年是其发展主力。发展是摆脱贫穷和战乱的最佳良药,而教育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途径。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承诺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奖学金新生留学名额。中国教育部与塞浦路斯签署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协议,与俄罗斯、波黑、哈萨克斯坦、老挝、爱沙尼亚等国教育部门签署教育领域合作文件,与沿线国家11所音乐院校建立音乐教育联盟。此外,中国科技部与蒙古国教育文化科学体育部签署了在蒙古国建立科技园区和创新基础设施发展合作谅解备忘录。
  在利好政策鼓励下,近年来,来华留学教育呈现出繁荣局面。根据2017年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2017年中国继续保持第三大留学国位置,接收高等教育国际学生442,773人,同比增长11.4%。随着“一带一路”沿线项目的不断推进,沿线国家成为来华留学的主要增长点,平均增幅超过20%,来华留学生人数增长最快的六个国家中,有五个是沿线国家。截至2018年,来华留学生人数排名前10位的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跨文化留学经历,赋予外国留学生增进国与国之间理解、促进知识文化交流、推动国际合作的桥梁纽带作用。在个人层面,留学生通过学习对象国的知识和技能、文化体验和交流,在跨文化差异或矛盾出现时易形成换位思维。在社会层面,丝路留学人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和实施创新驱动所需的国际储备人才,可以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的推广,为国际高等教育带来经济红利。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开展,来华留学生质量日益提高,学习专业不断扩展。过去,来华留学生多以学习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医等传统知识为主,随着中国人工智能科技的领先发展,在人工智能专业求学的工科外籍留学生人数逐步上升,其中并涌现出多名国家元首和社会精英。例如北大校友穆拉图·特肖梅当选埃塞俄比亚总统。这些留学生在中国的学习生活经历,会为其回国后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传播者和参与者奠定认知和情感基础。
  丝路留学人是践行和平合作、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路精神的中坚力量和特殊使者。许多丝路留学人以不同方式为“一带一路”倡议下青年命运共同体的构筑努力着。例如北大留学生孟文婷在海外通过研究联合国维和行动、海外风险保护和国际救援等课题,探索“一带一路”的安全维护模式;香港留学生Hong Wah Ngai和谭永杰就如何利用香港独立司法系统,为沿线国家提供解决合作纠纷的司法平台建言献策;巴基斯坦留学生纳塞姆学成后回家乡做教师,通过教育惠及更多贫穷的孩子。新加坡留学生佘雯雁创建了中国-东盟青年峰会,组织全球青年对国际热点问题进行交流等。

  “丝路留学人”促进构建青年命运共同体
  “丝路留学人”是构建青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 丝路留学教育事业该从哪些方面推动青年命运共同体建设,是目前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教学国际化方面。沿线国家国际化师资比例、英文教学课程开设的数量、质量及专业体系构建,与现实需求的匹配度还远远不够。许多国际留学生除了语言学习方面收获较大,获取其他专业领域系统先进教育资源的途径不畅。例如“一带一路”在非洲的建设强调“中非命运共同体”。对于学习非洲语言的中国留学生而言,他们在对象国留学时不光需要强化语言技能,更需要了解不同非洲国家的时局变迁、历史文化、法律法规、宗教习俗等影响合作共建成效的因素。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这类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国际化教育资源非常有限。
  开设“文化体验”课。高品质的国际化专业教育资源起步于留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用一流的教育条件和学术水平打造国际教育中的“金课”。鉴于在京留学生庞大的群体数量和广泛的国内外社会关系,笔者对在北京的留学生的课程需求进行了调研,发现很多留学生希望开设“北京文化体验”课程。还希望实地考察体验北京文化,并建议多语言版本,便于不同母语外国留学生学习。
  留学生人才红利转化方面。留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渠道有待拓宽。目前沿线国家对留学生毕业后在对象国就业多有限制,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阿尔及利亚留学生Romijiahan留学期间参与了两家中国媒体“一带一路”节目的制作与主持工作,向阿拉伯国家受众用法语和阿拉伯语介绍中国文化的宗教和饮食文化,获得广泛好评。尽管她希望毕业后继续在华工作,但目前国内有关政策对其却有所限制。高素质留学生人才不能在中国就业,其实是令人遗憾的人才价值流失。
  文化体验与融入方面。有关高校和机构还需改变传统思维,改进管理方式和信息沟通方式,让留学生有更好的文化体验。笔者通过调研发现,许多留学生在华的经历感受,会影响到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喜爱程度和对华态度。如何在提供中国文化信息的同时,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接触环境,从而提升留学生在华的体验愉悦感,这对于传播中国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大部分的中国大学在管理上习惯于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分离,例如住宿分离、授课分离、校团体组织活动分离,甚至社交分离。这种分离管理,限制了留学生了解、体验与融入中国本土文化的机会。文化的体验与融入还体现在对留学生的人文关怀方面。各国文化都有其独特性,留学生可能碰到不同文化冲击。当他们进入陌生国度后,由于对新的社会文化环境、行为准则和生活学习模式不熟悉,会带来了一系列文化适应问题。因此,需要关注不同族群来华留学生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出现的差异性与共性,分析产生问题的本质,探索解决策略和规律并提供相应人文服务,以帮助留学生融入中国社会。
  总之,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需要大量国际化人才。在“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动下,当更多的留学生选择来华学习,我们应该重视对这些“丝路留学人”的培养,让他们成为青年命运共同体的支持者、传播者和参与者。来华留学生因为在华时间长,他们一旦找到融入中国社会的有效路径,就会自愿把其所见所闻分享传播到其国内,促进沟通交流。所以中国应该根据留学生和其所在国“一带一路”发展需求,大力打造国际化教育“金课”,改革留学生就业政策,加大高校和公共服务机构外语网站的建设力度,加强常态化的多语种信息发布渠道。此外,应该有更多的研究从留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和具体文化体验维度出发,结合采访、实验和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探讨外籍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时在哪些方面感到强烈冲击和不适,分析他们在校园学习过程中在文化价值观、学业适应、人际互动和心理等层面碰到的具体难题以及相应解决办法的效果等,帮助来华留学生克服文化过渡障碍。构筑起真正的世界青年命运共同体。
  (宋毅,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副院长;该文章受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际新闻传播的历史与现状研究”资助,课题号:17JZD042)。
 

 

  

image009.jpg

来自抗疫一线的报道 | 武汉大学樱花开

武大校内樱花1000多株,以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四种为主。

09.jpg

澳门,共同的家园

澳门,一个充满传奇充满特色的舞台……

2.jpg

大洋上的追“星”人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蹈海探天、追星揽箭”。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