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凝心“一带一路” 汇智《丝路瞭望》

—《丝路瞭望》杂志专家研讨会在京成功举办

2019-03-08      

撰文/本刊记者 高雪华 种亚图

摄影/本刊记者 万全 陈烨


  
  新年伊始,本刊在京成功举办了“行稳致远:《丝路瞭望》杂志专家研讨会”。 《丝路瞭望》杂志隶属于中国外文局人民画报社,以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为宗旨,是国内唯一以“一带一路”为办刊宗旨的国家级期刊。《丝路瞭望》关注“一带一路”建设领域的相关热点、焦点新闻和信息,致力于为政府、智库、企业搭建共享信息、表达观点、交流共识的主流媒体平台。杂志创刊两年多来,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认可。
  本次研讨会邀请了杂志专家委员会成员及“一带一路”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一带一路”的建设与发展,并对《丝路瞭望》杂志未来发展方向建言献策。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嘉宾有中联部原副部长于洪君,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丝路瞭望》杂志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国际关系与“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赵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金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中科院地理资源所“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刘卫东,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曹红辉,北京师范大学新兴市场研究院院长胡必亮,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马晓霖,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新华社瞭望周刊社副总编辑、党委常委刘明,中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室主任薛力,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杨杰。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高岸明出席此次研讨会,并对《丝路瞭望》杂志专家委员们在杂志发展和内容建设方面所做的贡献表示感谢。杂志专家委员会主任赵磊主持了本次会议的专家研讨环节。

  高岸明:五年多来,“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已成为目前规模最大、最受欢迎的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不仅促进中国的对外开放,助推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也为媒体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赵磊:今年,“一带一路”进入第六个年头,“一带一路”正在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开放,完善全球治理,推动全球各国人民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和实践平台。今年,《丝路瞭望》杂志也已迈入创刊的第三年,如何更全面详实地解读好“一带一路”倡议,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传播好丝路精神,是我们应该更多思考和钻研的问题。

  于洪君:第一,组建专家顾问委员会,为国内外专家搭建“一带一路”研究平台。第二,通过组建企业委员会,加强对中小企业、特别是走出去的民营企业的报道力度。第三,增加英文等其他语种,增强海外报道力度。第四,设置栏目时要兼顾海外的中资企业和华人群体。

  欧晓理:赞成杂志尽快设立企业委员会。“一带一路”建设的主体是企业。通过报道国内外在支持和促进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方面的方针政策,评估海外投资的风险和收益,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提供建议和交流的平台,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提供极具参考价值的操作指南。

  陈文玲:“一带一路”建设五年间取得了巨大成果。这为《丝路瞭望》杂志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在这一历史条件下,我认为《丝路瞭望》可在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提升杂志品质。第一,要面向海外受众,突出杂志的国际属性。第二,要组建《丝路瞭望》专家智库委员会,加强与国内外专家的联系力度,突出杂志的权威性。第三,要加强对‘“一带一路”前瞻性理论研究的报道力度,通过前瞻报道引领舆论导向。 第四,要积极回应国外对“一带一路”的质疑,用数据和事实回答外界的关切。

  金鑫:增加对“一带一路”建设中合作内容的报道力度,不仅报道“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大的国际活动,更应注意“一带一路”与世界各国的对接合作,与联合国、欧盟等国家组织的合作内容,同时,要特别注意加强发达国家智库对“一带一路”研究的报道力度,以增强“一带一路”的包容力和影响力。 

  李国强:办好《丝路瞭望》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担当。办刊一要更加重视理论引领与实践需求,体现出“一带一路”理论研究的前沿性、前瞻性和务实性;二要打造名刊名栏,《丝路瞭望》作为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专刊,具备成为名刊的基础和优势,以名栏为载体,以名家为依托,以好文为支撑,最终使《丝路瞭望》成为“一带一路”决策者、研究者、实践者和大众都喜闻乐见的刊物;三要关注国际化发展,发表更多国外人士的文章,或者把刊物发行到沿线国家,使国外有更好的参与度。总之,“一带一路”是新时代伟大的实践,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需要优秀的刊物来传播,《丝路瞭望》未来可期。 

  刘卫东:在宣传报道“一带一路”建设中,应该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意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继而让国外读者了解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内涵。第二 ,要注重对可视化建设成果的报道力度,让各国切实感受到建设的实惠。第三,要加强对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报道力度,突出“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属性。第四,要加强对人文交流的报道力度,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必要的人文环境。

  曹红辉: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对规则体系的前瞻性、系统性、标准性的研究。由于“一带一路”倡议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因此可通过建立清晰可见的规则,让世界各国深刻了解到“一带一路”的实质,找到利益共同点,进而推动各国共同发展。而建立规则体系框架中,一定要注意站在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兼顾世界各国的利益诉求,吸收各方的优秀文化成果,突出指标体的完整性、包容性和灵活性。而从这个角度出发,《丝路瞭望》杂志一定要具有国际化视野,注重对规则体系的研究和报道力度,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好务。 

  胡必亮:《丝路瞭望》可通过聚焦读者定位和抓好报道重点两个方面,进一步提升杂志的报道水平。在读者定位上,可进一步提升“一带一路”的资讯内容,突出学术界的研究动态,让杂志成为政府、学术和企业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在报道重点上,要加强对国际关系、金融市场、环保法规等方面的报道力度,为国家、企业间的合作搭建桥梁。 

  王义桅:对于杂志的报道方向,我建议要力争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内情外达,外情内达”,即通过报道既宣传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又通过典型案例让国家了解到“一带一路”的进展,同时通过中国学界和企业的动态,让国外受众了解到“一带一路”的全貌和实质,又通过报道国外受众的关切,进一步丰富“一带一路”的内涵。

  马晓霖:从媒体人过渡到学者,我想从内容、影响力和新媒体三个角度给出一些建议。在内容上,要立足普通受众,扩大对走出去企业的报道力度;在影响力提升上,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和讲座,增加对国际活动、企业动态的报道力度。另外,要积极进军新媒体,通过公众号等扩大影响力。 

  王晓辉:通过一些有思想、有理论、有代表性的深度文章,提升杂志的品质。通过报道的内容要勇于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刘明: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通过事例和情节让受众、特别是海外受众了解到“一带一路”的实质。要增大社会责任的报道力度,回应国外的一些质疑,证明“一带一路”的实质是命运共同体。”

  薛力:《丝路瞭望》创刊两年多来,已经取得了诸多成绩,可在海外受众、机制建设、报道方式等方面进一步努力,提升杂志质量。在扩大海外受众方面,可增加英文等世界主要语种,以扩大杂志的国际影响力。在机制建设方面 ,可组建专家、企业、读者等委员会,汇各方之所长,急受众之所需。在报道方式上,在立足平面媒体的基础上,加强社交媒体的报道力度。 

  杨杰:可以通过寻找利益共同点,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彼此深刻了解“一带一路”的内涵。同时,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报道、通过其所思所想,为“一带一路”建设添砖加瓦。 
image009.jpg

来自抗疫一线的报道 | 武汉大学樱花开

武大校内樱花1000多株,以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四种为主。

09.jpg

澳门,共同的家园

澳门,一个充满传奇充满特色的舞台……

2.jpg

大洋上的追“星”人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蹈海探天、追星揽箭”。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