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做好对美“一带一路”传播工作

2019-04-04      

撰文/张加保 孙敬鑫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并稳步实施五年多来,得到沿线和相关国家、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一大批前期项目和成果落地,各方评价整体客观积极。但也要看到,部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由于战略竞争、意识形态等因素影响,其对“一带一路”的误解甚至抹黑还比较明显,这对其他国家舆论的误导效果不容忽视。除做好政策沟通等努力外,对美传播工作也亟待加强。

  美国智库对“一带一路”的研究概况
  美国智库对“一带一路”研究的变化,与美国官方的态度整体上同步,但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如相对独立性、注重学理研究、研究内容和层次更为深入等。
  总体而言,美国主流智库对“一带一路”研究力度不断加大,领域也不断细化。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新美国安全中心等智库分别在研究“一带一路”的绩效评估、“一带一路”的安全风险等。为深入分析“一带一路”的优劣势及其对美国国家利益的影响,著名智库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还专门建立了一个数据库,配有可互动的地图、囊括2200个交通工程的开放性数据库,以及专家学者的相关分析。这个交通数据库包含道路、铁路、海港、陆港等,未来还将加入有关电站、(油气)管道、电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信息。
  在研究视角和观点方面,最初,美国智库对“一带一路”的讨论集中在解读其未来发展走向、对美国的影响、对沿线国家的影响等方面,态度相对比较温和、中性。但随着时间推进,美国主流智库对“一带一路”的态度渐趋复杂与谨慎,负面态度已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美国媒体具有的诸多特点,比如将“一带一路”描述为“中国扩张地缘政治版图”、塑造“野心勃勃”的中国形象、大量引用持否定意见的国家政府和专家学者观点等,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出现,二者趋同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美国民众对“一带一路”的认知情况
  与政商学精英相比,普遍美国民众对“一带一路”的了解并不深入,认知度和认可度均明显低于沿线国家的民众。2013年以来,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团队持续开展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显示,2014年,美国受访者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知度分别为10%、11%,均低于海外平均水平15%、13%;认可度分比为58%、57%,均低于海外平均水平68%、68%。2015年,美国受访者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度为14%,略低于海外平均水平15%;认可“一带一路”倡议对其个人、对美国、对地区经济和区域和平有积极意义的比例分别为40%、42%、61%,均高于海外平均水平35%、40%、48%。2016—2017年,美国受访者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度为9%,明显低于海外平均水平18%;认可“一带一路”倡议对其个人、对美国、对地区和全球经济有积极意义的比例分别为40%、42%、47%,略低于或持平海外平均水平41%、42%、53%。对“五通”建设,美国受访者的整体评价徘徊在海外平均水平上下,其中认可度相对最高的是“设施联通”(40%),最低的是“民心相通”(28%)。2018年,美国受访者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度为15%,低于海外平均水平20%;认可“一带一路”倡议对其个人、对美国、对地区和全球经济有积极意义的比例分别为34%、30%、51%,均低于海外平均水平39%、43%、55%。

  当前美国对“一带一路”认知的负面倾向
  2017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特朗普政府对华态度日益强硬,美国各界对“一带一路”的负面认知有所增强。“债务陷阱论”“滋生腐败论”“产能污染论”“破坏安全论”“输出模式论”“规则替代论”等负面论调频出。美国方面明确表示,“一带一路”是中国大战略的组成部分,将在全球范围内挑战和损害美方利益,中国欲借“一带一路”谋求“全球霸权”。与此同时,围绕如何加大对“一带一路”的制衡,美国战略界人士也提出具有一定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言。
  首先,从多个角度对“一带一路”进行攻击。例如,美国全球发展中心接连发布题为《中国“一带一路”的债务陷阱外交》《为什么很多国家希望退出“一带一路”》的报告。美国《全球主义者》杂志刊文认为,斯里兰卡和吉布提把关键的国家基础设施控制权交给中国。而像老挝这样的其他国家,几乎完全依赖中国。
  其次,建议美国政府抗衡“一带一路”倡议。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发布报告称,需要制定可行、全面的反击战略,谨防孤立无援,最终导致自身的全球利益受损。新美国安全中心发布报告《权力的游戏:应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认为应对中国“一带一路”最有效的途径是推进由美国主导的国际发展、贸易与投资议程。为此,美国应系统地推广新型发展模式,应立即在印度洋沿岸和欧亚大陆举行一系列“自由、开放及可持续发展”经济论坛,以展示美国利用诸如创业等优势,致力于高质量的发展合作。
  当然,也要看到,在负面声音明显抬头之际,美国国内还是有比较客观理性的声音,例如,2018年9月3日至10月12日,彭博社发布有关“一带一路”的4集系列视频专题片,认为“一带一路”在非投资诱发债务陷阱概率非常低。

  做好现阶段对美传播工作的思考
  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5次提及“一带一路”。从2014年报告中的“抓紧规划”,到近年的“扎实推进”,再到今年首次提出“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部署变得愈加具体实在。实践证明,越是在误解比较集中的时刻,越是要创造契机,多做交流沟通工作;越是面对敌意比较浓厚的国家,越是要迎难而上,敢做交流交锋工作。从传播角度而言,建议重点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加强美国智库、媒体和民众的精细化研究。当前,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多样的甚至是更加分裂的美国。美国对“一带一路”的疑虑,根本上是担心“一带一路”对其国家利益造成威胁。因此,能否消除美国的疑虑和担心是问题的根本,能否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寻找双方的共同利益,关系着中美合作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出于现实利益考虑和意识形态因素考虑,美国不同地域、不同群体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差异很大。我们要找到美国学界中研究“一带一路”的学者,细分他们的分析逻辑,增强对话的针对性、有效性,讲清楚“一带一路”并非是中国与美国争霸的“地缘政治工具”,而是双方共同发展的机遇。
  2.确保“一带一路”话语内容的平衡和立体。“一带一路”本身的话语非常丰富。既是历史的,更是现实的;既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既是话语层面的,更是实践层面的……我们在构建“一带一路”对美话语体系时,既要强调“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机遇和已经取得的成就,也要客观反映面临的现实挑战和风险,如安全挑战、金融挑战甚至舆论挑战;既要有政策宣示和宏观层面的叙事,也要有更多对具体问题的论述,如讲好一个一个具体项目的故事;既要有事实性描述,也要有更多理论性、思想性的深度研究;既要讲中美合作的潜力和前景,也要敢于面对双方存在竞争的领域;既要从经济、外交、安全等领域去讲,也要从文化、宗教乃至体育、饮食、旅游去讲。
  3.鼓励更多中国“一带一路”研究者走进美国。在对美传播“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学者发挥着独特作用。我们欣喜地看到,五年多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特别是“一带一路”研究者主动走出国门,走上美国讲坛宣讲“一带一路”,在海外直接出版外文版“一带一路”著作,与美国同行对话或者辩论“一带一路”的利弊得失。当前,中美人文交流受到一定影响,这更需要为中国学者走出去创造条件。实践证明,“一带一路”是脚底板下的学问,需要我们静下心来专注研究,但却不能闭门造车。在走进美国的同时,也要迎进来,加强与美方学者的对话交流,让双方合作成果越来越多,人气越聚越旺。
  4月下旬,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举办。论坛的主题是“共建‘一带一路’,开创美好未来”,核心是推动“一带一路”合作实现高质量发展。本届论坛规格更高、规模更大、活动更丰富,部分美方政界和学界人士也将应邀与会。对于中美双方来说,这是理解的新平台、合作的新契机,期待双方能深入交换意见,共商合作大计。
  (张加保:山东外贸职业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孙敬鑫: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image009.jpg

来自抗疫一线的报道 | 武汉大学樱花开

武大校内樱花1000多株,以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四种为主。

09.jpg

澳门,共同的家园

澳门,一个充满传奇充满特色的舞台……

2.jpg

大洋上的追“星”人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蹈海探天、追星揽箭”。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