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再审视和再思考

2019-06-17      

撰文/邢奕


  当“一带一路”倡议2013年首次提出时,西方媒体认为这个全球倡议不够具象,让人捉摸不定。然而开放性正是这一倡议的核心,“共商共建共享”是这一倡议的原则。
  条条大路通罗马。“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不同的发展项目、不同的合作方式的目标是统一的,那就是促进世界各国的和平与发展。由中国日报旗下传播型智库“中国观察”出版的这本《共创繁荣——全球知名人士谈“一带一路”》采撷的就是来自中外政商学界对该倡议的看法与建言。
  作为一名工程师出身的政治家、学者,埃及前总理伊萨姆•谢拉夫(Essam A. Sharaf)2014年初次了解到“一带一路”倡议时,开凿隧道、修建道路的基础设施项目让他十分兴奋,但他很快意识到“一带一路”不止于建设基础设施,它是一种全球治理的新模式。谢拉夫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和谐理念,体现在中国一以贯之的对外合作原则之中。他认为这种和谐理念是修正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的路径。
  现任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主席的吉姆•奥尼尔(Jim O’Neill)则是在2015年的博鳌论坛上第一次聆听习近平主席阐释“一带一路”倡议。奥尼尔关注发展经济学,当他听到了解了倡议的构想后,立刻意识到它会释放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奥尼尔看来,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改革主要面向国内,而“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首个外向型全球倡议,所以免不了会让西方感到不适。就此,奥尼尔在书中给出了三个策略:建议中国邀请更多亚洲国家,尤其是对“一带一路”倡议持观望态度的印度加入并推动倡议;邀请外国专业机构参与制定“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实施规程;寻找发达国家中值得信赖的伙伴来参与,比如脱欧后的英国和正在与中国进行贸易谈判的美国。
  普华永道全球主席罗浩智(Robert E. Moritz)从“一带一路”倡议中看到的则是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因为不管是在非洲蒙巴萨-内罗毕铁路上,还是在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在亚洲、非洲、欧洲的工地上,中国工程师与当地技术工人们并肩协作的工作场景正在变得越来越常见。罗浩智认为数以万计的工作机会孕育在各个当地项目之中。随着“一带一路”倡议逐步走入第2阶段,在外国的中资公司不仅需要聚焦具体建设工作,还需要从项目承包商的角色转变为投资商、运营商。他在书中写道:在成立项目组时引进全球的专业人才,对于“一带一路”的成功至关重要。多元化的团队也要求各方适应彼此不同的工作方式和决策模式,要求每个人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与他人建立信任与理解关系。
  书中汇集的全球“最强大脑”还包括瑞士联邦主席于利•毛雷尔、意大利财政部长乔瓦尼•特里亚、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干事李勇、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埃及前总理谢拉夫和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教授等56位具有有全球影响力的政要、学者和商业领袖。
  《共创繁荣》一书根据不同专家学者的侧重点,将其撰文分别归类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5个章节,既书写倡议最新进程,又强调对倡议的再审视和再思考,提出建设性意见,凝聚共识。
  (邢奕:中国观察智库编辑)
  
  书名:
  《共创繁荣——全球知名人士谈“一带一路”》
  编者:
  中国观察智库
  出版社:
  五洲传播出版社
image009.jpg

来自抗疫一线的报道 | 武汉大学樱花开

武大校内樱花1000多株,以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四种为主。

09.jpg

澳门,共同的家园

澳门,一个充满传奇充满特色的舞台……

2.jpg

大洋上的追“星”人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蹈海探天、追星揽箭”。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