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العربيةDeutsch

深圳:造梦空间

发布时间 :2018-06-12      作者 :施镭      

1993年,施镭初来深圳。

  28年前来深圳,从罗湖火车站到蛇口,只有一路公共汽车,走了两个多小时。那时买电视、冰箱这样的大件家电只能去私人开的小店,根本没有质量和服务的保障。即便如此,我们这些年轻人还是要待在深圳,因为这里有一种与内地不同的气氛。当时的深圳虽然破败不堪,但它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一种能改变自己命运的希望。

  深圳特区初建时,主导产业是港资、台资的加工型企业。1990年代,土地面积狭小的深圳,将产业升级转型的希望寄托于占地面积小、无污染、附加产值高的高科技产业。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为深圳缺少大学、科研院所和人才储备。市政府的解决之道是把内地著名高校请进深圳来创办研究院。清华大学于1996年底率先在深圳创办了全国第一家大学和地方政府合作的研究院。市政府花费近8000万元为深圳清华研究院修建了科研大楼,这对于当时年度财政收入仅有37亿元的深圳市政府来说,可算是大手笔。

  得益于深圳市和广东省良好的科研和产业化环境,像清华研究院这样的新型研发机构如鱼得水。清华大学的优势在于选择项目,从全世界范围寻找和捕捉机会,从广大的海内外优秀校友中筛选项目,帮助他们争取深圳市政府“孔雀计划”或广东省政府“珠江计划”的支持,为各路人才归国创业搭建理想的初始平台。近几年,清华研究院已经申请到五支“孔雀计划”团队和三支“珠江计划”团队,不但增强了自己的科研水平和实力,也为深圳市和广东省储备了产业化力量,这些团队有望在若干年后成长为巨无霸型的高科技企业。

  迄今为止,已有60所国内外大学到深圳创办研究院。20年来,由市委市政府牵头出台了一系列人才计划,从本科生到博士后有不同程度的补贴。深圳市从1990年代的200万常住人口增加到今天的2000万人,但人口的平均年龄一直保持在30岁左右。年轻人的大量到来,为这个城市增添了无穷的创新活力。深圳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移民城市,谁也不排斥谁,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很容易达成共识。

2018年,施镭自己的办公室里。

  20多年来书记市长更替,确立于90年代的打造高科技产业城市的目标初衷却始终没有改变。深圳市成为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城市。以南山区科技园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园,不但容纳了60个大学研究院,同时也是深圳市最精华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区,腾讯、中兴、大疆等数千家企业坐落在一个仅有几平方公里的区域里,每年能创造近万亿元的产业价值。仅仅南山区就有上市公司150家,而且80%以上是高科技企业。

  20年间深圳市已经逐渐成为创新创业的首选之地。深圳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宽松的政府管理模式,优惠的产业政策,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和产业链,充足的民间投资资金,人才洼地的聚集效应以及移民城市独特的文化氛围,对怀揣着梦想的人来说,仿佛造梦空间一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也是深圳能够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创造奇迹的原因所在。

(本报道撰文者系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院长助理、院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