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العربيةDeutsch

陈育新:做中国的创新药

发布时间 :2018-08-09      

普莱医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育新。他说,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支持,推动了创新药的研制。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从2008年到2018年,“海归”博士陈育新创立的普莱医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普莱医药)从孵化器、加速器走到了产业园。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在江阴打了‘通关’”。

  陈育新是吉林长春人,获得吉林大学生物化学硕士学位后横渡太平洋,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攻读生化博士学位,毕业后前往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留学期间,陈育新跟随导师从事多肽药物研究,并且获得专利。他的导师罗伯特·斯坦利·霍金斯是美国多肽协会前任主席,是全球最顶尖的生物化学科学家之一。

  在北美的第9年,陈育新产生了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念头。当时,他已经掌握世界上最先进的多肽药物研发技术,一心想让多年的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成为市场上的产品。“国内滥用抗生素的问题比较严重,而多肽类药物直接破坏病原体细胞膜,不易产生耐药性,是一种抗感染的新药,恰好可以替代现有抗生素。”陈育新认为,中国医药研发人员的储备已经达到不错的水平,创业成本比美国低,于是决定回国做研发。他前后考察了多个城市,江阴市政府打动了他的心。“那时江阴正好在做产业大转型,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支持力度大。这边政府做事有魄力、务实,承诺兑现快。”

  创业之初,江阴为其提供了300万元的资金支持,普莱医药最早落户在百桥国际生物科技孵化园,园区提供了几百平方米的实验室给陈育新的创业团队免费使用。

  “这边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强。当时园区管理办公室在1楼,我们在11楼,他们经常过来聊天,很多事情当场就能解决。”

  陈育新回忆道,“刚来的时候,江阴没有医药产业基础,我们都找不到化学药品在哪买。政府都帮你找,真心实意地帮你。”

  创新药周期长、风险大。据陈育新介绍,在美国,一个品种的创新药,抛开前期基础研发不算,要拿到新药证书,从临床前动物实验到一、二、三期临床实验,一个完整周期大约需要15年,花费大约10亿美元。

  2014年是他最难熬的一年。“那时候临床实验做完了,数据打包放在药监局,但新药审批仍排着长队。”公司资金紧张,急需融资,陈育新几次自掏腰包给员工发工资。在最困难的时候,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股,江苏省财政也入股,公司原有的股东也增资,靠着多方共同努力,陈育新和普莱医药渡过了难关。

  目前,普莱医药最快的一个创新药品种已经走到二期临床实验,投入超过1亿元人民币。此外,普莱医药还有四个品种的创新药也处于研发阶段。不过,陈育新对创新药品的预期十分乐观。普莱医药还开发了20种审批周期较短的消杀类产品,预计今年销售收入可以超过2000万元。

  陈育新说,做企业后每天都在解决“麻烦”,公司发展越好,“麻烦”反而越多。“公司目前还没有很好的销售业绩,怎么说服投资人是个问题。我们是小公司、新产品,消费者不熟悉,但我们也没钱打广告。销售队伍已经改革了三次。不少部门现在还缺人。”尽管如此,他对创新药的未来充满信心,并表示公司总部会一直留在江阴。

  近年来,国内的医药工业正在经历大变革,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创新药的研发。普莱医药连续拿到“十二五”“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去年获得了国家给予的1000万元科研资金。

  陈育新说:“从国家到地方,都在支持我们。对我们从事医药工业的人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能够研发创新药,能够让更多的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