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العربيةDeutsch

田传江:一本书和一个村

发布时间 :2018-08-13      

凫城镇红山峪民俗文化传承人田传江在他的民俗博物馆前。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红山峪村,位于山亭区凫城镇东北部,是白庄村5个自然村之一,152户、560多人,耕地500余亩,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但却保留着典型的鲁南乡村风格。2000年,有着浓郁的民俗风情的红山峪村被山东省民俗学会选定为民俗文化村;2002年,日本神户大学于也博士来考察红山峪饮食民俗,给予高度评价。之后的几年里,每年都有近百名国内外学者、专家前来参观考察,这个很不起眼的普通小山村名声远扬。而这一切,缘起于本村田传江撰写的《红山峪村民俗志》一书。

  田传江自幼生长在红山峪村,父亲是通晓古今、知书达理的乡间“知名人士”,母亲则是“民间故事大王”,可以说淳朴的民俗风情给了他丰富的滋养。高中毕业后,他痴迷于民俗文化的搜集与整理,十几年时间里,收集了上千条谚语、民歌、民间故事。199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到山东省民俗学会的信函,于是报名参加了学习班。从此,仅有高中文化的他开始了民俗文化的研究。他把目光放在了自己生活50 多年的红山峪村。

  1993年,他开始走村串户调研民俗,寻找实物与素材。1999年,这部历时6载、访问上千人、5次修改手稿的村庄民俗专著—《红山峪村民俗志》问世。这本书以44万多字记载了红山峪村农业、贸易、纺织、饮食、居住、交通、婚嫁、丧葬、游戏等千余个民俗传统。此书也引起98岁高龄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敬文的注意,他邀请田传江走上北师大讲台讲述红山峪民俗文化,而红山峪民俗村也成了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研究调查民俗基地。

  在收集整理民俗文化遗产中,田传江还大量收集实物、图片。同时,他与助手全面考察周边200余公里内的六千多个村落,收集民间工艺品、各种传统农具、还整理民间谚语,其中有十多件彩绣作品被中国民俗博物馆永久收藏。 

田传江撰写的著作。 摄影 王启蒙

田传江收藏的传统农具。 摄影 王启蒙

田传江夫妇绣制的虎头鞋。 摄影 王蕴聪/人民画报

 

  随着田传江收集的物品逐渐增多,建设一个民俗博物馆的强烈念头时常出现在他的脑海。有一次,他到一个本家族兄弟家串门,在一间偏房里看到两个悬挂在顶棚里的葫芦,一问才知,这是祖传的用来盛种子的物件,传了好几代人,现在还用着。这一下,更加激发了田传江办民俗博物馆的决心。经过不懈努力,200311月,投资近8万元的“红山峪民俗文化馆”落成,陈列的文物、作品达900多件。

  十几年来,田传江和他的“红山峪民俗文化”研究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好评,先后多次受邀参加了全国、省、市各级组织的民俗学术会议。在山东省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省民俗学会、省企业信用与社会责任协会、齐鲁晚报等单位共同主办的首届山东省“十大民间文化守望者”评选活动中,田传江荣获“全省十大民间文化守望者”称号。

  田传江的第二本民俗学专著《红山峪村的传统农具》也已出版,该书有20多万字、100多幅图片,以农具的发展,折射中国农耕社会发展脉络。

  “我这么做,是希望能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还记得住滋养着这片土地的风土人情,这是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也是传统文化的‘魂’。”田传江说。

田传江夫妇整理缝制的虎头帽。近年来,凫城镇大力发展手工制品,在民俗文化传承人田传江夫妇的带领下,凫城镇制作的传统虎头鞋帽,销往全国各地。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