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العربيةDeutsch

李素萍,见证铁路客运的发展,用爱心温暖旅客

发布时间 :2018-11-27      作者 :张劲文      

李素萍经常接待一些身体机能有障碍的旅客,为他们端茶倒水,代他们购票、拿行李,并送他们登车。图为李素萍推着一位行动不便的旅客登车,并与她聊天。

  经常通过北京火车站往来的旅客们大多知道“素萍服务组”的存在,这是一个专门为老人、孕妇、病人或者有身体机能障碍等重点旅客设置的服务组,名字取自服务组组长李素萍。她是一位北京站的老员工,是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更是旅客们耳熟能详的“李师傅”“素萍大姐”。

  李素萍今年已有55岁,个头不高,但是精神头很足,开口便是一口纯正的“京腔”,爽朗且朴实。“我17岁就来铁路局工作啦,今年是工作的第38个年头了,我这一辈子的工作历程全在铁路上。”从工务段到乘车服务,再到站内服务、重点旅客服务……她历经了几乎所有种类的铁路服务工作,见证了铁路客运的发展与人们生活的变迁,更为旅客的出行带来了温暖与尊严。

  接班成为“铁路人”

  1978年的时候,我才15岁,那时候实行了中考制度,我就是第一拨考上高中的人。”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改变了李素萍的人生轨迹。那时候中考刚刚实行,淘汰率很高,而她就是挤进高中校门里的佼佼者之一。

  在中考制度实行的同时,197810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取消,随后而来的便是知识青年的返城大潮。而这时,李素萍迎来了她人生最大的一次“变轨”。

  1960年后出生的一代人非常多,很多家庭都有多个孩子,所以那时候知识青年回城之后找不到工作,就有了许多待业青年。到1980年的时候,我母亲退休了,我就接了她的班。”那时,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儿女接替退休父母工作的“接班顶替”现象在铁路部门还很普遍。于是,读了两年半高中的李素萍退了学,接替她的母亲进入铁路部门工作,从此便与铁路、火车、客运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开始,李素萍在铁路工务段工作,因为工作强度很大,不适合女性。2年后,经过铁路局的调配,她来到了客运段,开始担任列车乘务员。“在火车上,我的工作就是开关火车门、在车上巡视、清扫卫生。”

  虽然列车乘务员的工作内容并不复杂,却很繁重。回想起来,更令李素萍印象深刻的是她所亲历的铁路客运的种种变化。

  “我在北京-兰州这条线路上跑了2年,那时候的火车都是绿皮车,没有空调车,所以列车员在冬天还要烧煤,帽子上都是一层厚厚的煤灰。”在李素萍的回忆中,那几年冬天在开往西北方向的时候,最难熬的就是内蒙古那一段路。内蒙古集宁的温度跟远在中国东北角的哈尔滨一样冷。到了集宁的时候,车厢外面都是冰,如果不及时烧煤,车内的机器就要冻坏。“我现在还记得,那时候,那个烧煤的温度表要达到80度以上,车厢才有些暖意,每节车厢都是靠烧煤取暖。”

  人们出行习惯的改变也让李素萍感悟到时代的变迁。在她刚工作的时候,中国人坐火车就像是搬家一样。“那时候农民工出门坐火车,就是大包小包的行李,还有被子褥子,现在出门大家都很讲究,提个小行李箱就可以走。”

  提到农民工,李素萍感慨地说:“他们可是很早就流动起来的人群,很能吃苦。”在她的回忆中,四川、安徽、江苏、浙江、福建这些南方人很早便出来务工。“记得有一年,我在一趟从合肥到北京的车上,打听到里面的乘客都是进京当保姆的。看的出来,那里的人们思想还是比较超前的。”

  1980年,《人民日报》第一次提到了“春运”。在李素萍的回忆中,春运虽然一直都有,但是客运高峰却不像现在的春运这般贯穿在整个过年期间。“中国人的传统就是大年三十到正月初四都是呆在家里的。到了除夕,同一个线路如果有两趟车,是要停一趟车的,因为客流高峰已经过去了,基本没有乘客了,不停一趟车就是浪费运力,直到过了年初五才慢慢恢复。现在可不行了,年轻人没这种观念了,过年回家吃完团圆饭就出来旅行的可多啦。”

李素萍将一位重点旅客送上车后,与该车的列车长核实旅客信息,并嘱托列车长要对其进行重点照顾。

  亲历北京站与中国铁路的变迁

  1985年,李素萍被调到了北京站工作,在这里,她工作了33年。

  “一座北京站,就是中国整个铁路的缩影。”李素萍的这句话并非虚言。在1996年,北京西站建成运营之前,除了西藏与台湾,其余从北京发往中国各个省会城市、直辖市与港澳特别行政区的车都是在北京站发车。一到节假日,北京站灯光辉煌,俨然是北京城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在北京站,我最初主要做检票工作。”李素萍伸出两只手的食指,比划了一个胸牌大小的长方形。“那时候的车票就是这么大的硬纸板,上面写着车次,后来有了纸质车票。”回忆起当初的检票工作,李素萍苦笑着说:“那时候车站里没有大显示屏提示列车运行时间,所以每个乘客都来问我们这些检票员何时发车。一整天不停地回答这种问题,结果到最后,看到旅客,我整个人都麻木了。”

  春运期间,这种精神上疲惫感更为严重。“到了春运期间,我们还得在站外的广场上挂指示牌,因为整个候车室站满了人,连个空隙都没有。检票这活儿一干就是一天,乘客的队伍望不到头,上午还好,到了后半夜3点,就会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恨不得躺在地下直直腰。所以到后来,就建了北京西站,因为再不开,北京站就真的承担不起那么大的客流压力了。”

  1996年,北京西站建成运营,承担了原来北京站的京广线(北京-广州)、京九线(北京-香港)、京包线(北京-包头)的部分客运压力。这之后的一段时期,李素萍有幸见证了中国铁路发展的一大里程碑。

  199741日至2007418日,中国铁路部门开始了六次大提速。在第六次大提速结束后,中国铁路客运迎来了动车组这一新产品,从此,中国铁路客运进入了高速铁路时代。而第一辆动车组D531次,首发站便是北京站。

  想起当年参观、体验动车组,李素萍止不住地感叹铁路客运的发展之快,但更令她感叹的,还是中国人的拼搏精神。“我能感受到,咱们为了发展高铁倾注了很多努力。最早的时候,我去动车上体验,里面解说的都是外国专家,现在再去新的‘复兴号’参观,里面负责解说的技术人员都是中国人。”

  李素萍所说的,正是中国发展高铁的幕后故事。在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为了满足客运需要,中国实行了“以市场换技术”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战略。最早开始运营的动车组,大多是从国外引进的型号。2006年下线的CRH2型动车组,其原型是日本新干线E21000型动车;2008年广深铁路开通后运营的CRH1A型动车组,是自加拿大四方·庞巴迪·鲍尔(BSP)引进的;CRH3型动车组原型是德国铁路的ICE-3列车;CRH5型高速动车组则是向法国阿尔斯通公司订购的……

  经过10余年的技术创新,2015630日,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终于问世,其功能标准和配套轨道的施工标准都高于欧洲标准和日本标准,在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84%,具有鲜明而全面的中国特征。2017921日,“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上完成了时速350公里的达速运行,标志着中国成为了全球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

  与高铁同步发展的,还有中国铁路建设。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铁路运营里程为 5.17万公里。2004年,中国国务院批准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自此,中国铁路建设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此后,铁路里程年均增长率高达4%以上。截至2017年底,中国铁路营运里程已达12.7万公里,其中高铁通车里程2.5万公里,均居世界第一位。

  因此,北京西站的建成运营并没有分担掉李素萍多少工作压力。“虽说西站承担了部分运力,但经济发展了,人们出行更频繁了,我们这里也一直在加车。”于是,2008年,北京南站建成运营,又承担了原来北京站京沪线(北京-上海)、京津城际铁路(北京-天津)的客运压力。而北京站目前承担的动车组,绝大多数都是发往东北方向的。“唉,变化太大了。”李素萍无不遗憾地说。

随着客流量的增大,需要重点服务的旅客数量也在增加。2010年后,“素萍服务站”成立,李素萍开始带徒弟。图为李素萍和她的徒弟们将几位行动不便的旅客送到火车站台。

  用心为重点旅客服务

  在各种服务工作中,李素萍做的最多的就是重点旅客服务。1990年开始,她开始主要做重点旅客服务工作。“可能我比较爱管闲事,我的父亲很老实,也很疼爱我,我也很疼爱我的父亲。有时候看到老人,就感觉像是看到我的父亲一样。所以一看到老人受苦了,我就愿意上去问一问,帮一帮。”

  因为李素萍的热心帮助,有很多人都成为了她的“老主顾”,凡是来北京站,总要过来看一看她。“我照顾过的人太多了,都记不住名字,但是我凡是看到有人笑着朝我走过来,我就知道这是我之前帮助过的人。”在这些“老主顾”中,董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董先生是一名酒商,多年前因一场意外造成一条腿高位截肢,只能依靠双拐辅助其行动。但是,董先生并没因身体原因而放弃生活,反而每年都要往返于北京至沈阳间联络生意。

  200535日,董先生来北京站乘车时第一次结识了李素萍,从进站、候车到安全地抵达车厢,董先生得到了李素萍无微不至的照护和关怀,并被她的朴实和热情深深地打动了,也因此建立了友谊。至今,董先生平均每年都要往返两地五、六次,每次都会联系李素萍并来服务组看看老朋友。

  “其实我都记不清楚这些事情了,老董还一直记得。”李素萍说:“前几天,老董生病在家,托他的妻子来这里看我,我告诉她我今年要退休了。没想到老董得到这个消息之后,第二天一早就来看我了。”

  随着北京站越来越繁忙,李素萍也倍感分身乏术。2011年,以李素萍名字命名的“素萍服务组”成立,她便开始带徒弟了。就在拜访她的当日,她的徒弟们也在里里外外忙碌着照顾那些需要帮助的旅客。“这些孩子们刚开始可能很害羞,不敢出去跟别人沟通。现在,她们各个都做得非常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像是我们服务组用的轮椅,有一些就是旅客为了支持我们工作而捐赠的。”

  1989年出生的陶志婷自从2011年起便跟着李素萍工作。这个清纯、腼腆的姑娘想起照顾过的一位来自农村的老大爷,眼眶就不由得湿润起来。在她的回忆中,那位老大爷患有脑瘤,来过服务组很多次,每次上半边头上都缠着绷带。每一次来,恰好都是陶志婷值班。于是,她帮着老大爷拿行李,推着坐在轮椅上的他检票,送他上车。最后一次见到他时,他却提出了一个要求:“姑娘,听着你的声音,我知道你是帮过我很多次的那个人。但是我只听过你的声音,从来没见过你,我想把绷带解下来看看你。”当看到陶志婷的时候,大爷微笑着说:“你真漂亮啊,比我想象中的还要漂亮。”想到这里,陶志婷略带颤音地说:“这一幕真的挺让我感动的。”

  如今,重点旅客服务组已经不再少见了,从事重点旅客服务的人也越来越多。李素萍说:“重点旅客服务组在北京站一直都有,北京西站、北京南站也好,重点旅客服务模式都是从北京站‘走出去’的。后继有人啊,我可以放心退休了。”

  2018年,李素萍55岁,达到了法定退休年龄。巧合的是,2018年春运的最后一天是312日,这是李素萍工作的最后一天,也是她的生日。“今年春运就是给我预备用来告别的。”李素萍笑着说。

  有人统计过,自1990年重点从事重点旅客服务开始,28年间,她推着轮椅在北京站来来回回接送旅客,走过了20多万公里,推坏了上百把轮椅。更令人敬佩的是,虽然工作压力很大,她却几十年如一日,为每一位前来寻求帮助的旅客送上诚挚的帮助与照顾,也因此得到了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其实这个荣誉我是受之有愧的。我的工作很简单,就是照顾好来这里的旅客。大家都是素不相识的人,只要肯付出一点,对方就很知足,甚至会给你一些很真情的回馈,这让我感到很幸福。”


供图北京站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