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国,中国开放之路的见证者
发布时间 :2018-12-13  作者 :本刊记者 张劲文
过去40年,中国从开办经济特区起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其后又设立自贸试验区和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在深度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创造了发展奇迹,也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中国前商务部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魏建国是中国改革开放大潮的亲历者,更是中国开放之路的领路人之一。抚今追昔,他感慨说,改革开放彻底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中国前商务部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魏建国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成立经济特区,开启中国开放之路
1980年8月26日,深圳特区正式设立,掀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序幕。在深圳特区成立后的四年,魏建国一直在中国驻突尼斯使馆商务处工作。1984年11月,他回到中国,并进入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担任主管非洲事务的副处长。就在这一年,中国高层提出了“引进来”的对外开放思想。
“1984年,加蓬总统邦戈(El Hadj Omar Bongo Ondimba)来到深圳访问考察,当时是我陪同的。在那个时候,加蓬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比中国好很多,它是个产石油的国家,而且邦戈总统对中国也非常友好。在我的记忆中,邦戈总统很支持中国的改革开放,他觉得我们这条路走得对;另外,他也对我们有更大的期待,希望我们发展成功之后,给他们一些借鉴。”魏建国表示,当时来华考察访问的外国政要、企业界人士不断增加,这仅仅是其中一次的陪同经历。
在设立特区的实验取得成功之后,中国逐步扩大了享有优惠政策的开放区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陆续开放了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设立了海南经济特区。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放上海浦东以及一些沿江城市、沿边城市和省会城市。2000年,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到西部地区。至此,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地域格局基本形成。
同时,中国也在逐步推进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外汇管理等领域的改革。自1978年开始,中国陆续实行了外汇留成、减少进出口审批管制、实行外贸代理制、实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取消国家财政对出口的补贴、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等措施。
等到了1996年,中国高层在“引进来”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走出去”的发展战略。魏建国回忆说:“那段时间,中国融入全球化的愿望愈发强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了势在必行的选择。”
2011年5月31日,韩国投资说明推介会在北京举行。魏建国出席推介会并发言。摄影/VCG
加入WTO,在融入全球化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
1995年,中国正式申请加入WTO,并开始与WTO的37个成员国逐一开始拉锯式的双边谈判。“WTO谈判比在奥运会上竞技还要难。因为‘入世’的谈判是跟每个国家都要谈,而且每个国家的谈判条件都不一样。”魏建国如是说。而在诸多谈判中,中美间的谈判是最为困难的。
1999年,是中国加入WTO谈判的关键之年,这一年,中美谈判日益频繁。11月10日开始,中美谈判进入到了最艰难的阶段。当时,魏建国担任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助理,他回忆说,“美国的贸易谈判代表是巴尔舍夫斯基,她是个非常强硬的人。11月14日晚,双方谈判破裂。”然而在中方的坚持下,谈判于15日凌晨3点继续进行。“但是谈判陷入了僵局。围绕着汽车进口关税、特殊保障条款、过渡期条款、准入标准,甚至电影引进数量等,双方争执不下。”
然而,转机也正是发生在这漫长的一天。15日早上,魏建国发现他身旁的电话响了。“电话是国务院总理办公室主任李伟打来的,他直接问,‘入世谈判在你们部里什么地方’,并且告诉我说,‘镕基总理的车子快到你们部里了,他要直接去谈判现场’。”
当时,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在召开,魏建国说:“我知道吴仪国务委员肯定要来,但朱总理亲自出马是绝对没料想到的,应该是临时决定的。”有了朱镕基总理的坐镇,中美谈判柳暗花明。在双方做出让步后,中美“入世”谈判协议最终达成。
随后,经过多轮的双边以及多边谈判,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了WTO。“从此,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开始接轨,既为全球化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也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里程碑。”魏建国说。
2003年至2008年,魏建国调任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我出任商务部副部长时主管加工贸易。那段时间中国的纺织品贸易发展非常迅速。”魏建国介绍说,当时,纺织业是中国非常大的行业,纺织品也是中国传统的出口商品。在机电产品“走出去”之前,纺织品在中国出口商品中占第一位。然而,在加入WTO之前,中国的纺织品贸易因为配额制度,发展受到了非常严重的限制。“当时,美国对我们实行了主动配额制度。也就是我们每年销往美国的衬衣、服装,包括其他纺织品,都要接受一个数额的限制。此外,我们还受到了被动配额的限制。”魏建国所说的被动配额是《国际纺织品贸易协定》,这是美国发起签署的一个协定,旨在保护本国的纺织业免于外部的冲击,然而它给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纺织品施加了进口数量限制措施。“那时候,在纺织品出口方面,我们花费在同欧美国家谈判上的时间比实际出口的工作时间不知道多了多少倍,更不知道难多少。”
虽然纺织业亟待开放,但是中国国内关于扩大开放的阻力依然存在。魏建国说,当时的开放是在重重压力下进行的。“当时很多人担心中国农业会因加入WTO受到冲击,有的工业部门,尤其是汽车工业也有这种忧虑,因为当时中国的汽车工业才刚刚开始发展。”
然而实践证明,中国加入WTO,给中国带来的发展机遇是不可想象之大。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和商务部数据,2001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2183.6亿人民币;而到了2017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277923亿人民币,增长了559%;对外贸易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人数达到 1.8 亿左右,约占中国就业总数的 23%。魏建国说:“随着开放程度的深入,中国已深度融入国际分工合作和贸易秩序之中。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并在向着‘世界市场’转型。现在,在全球差不多400种主要出口商品中,有22%的商品出口是中国占第一。在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中,中国是176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在魏建国看来,中国是WTO里的一个“大块头”,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广泛关注。因此,自加入WTO以来,中国在融入全球化的同时,也一直坚持并提倡互利共赢、共谋发展的原则。曾经担任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中方主席的魏建国表示:“我们与非洲国家的合作都是务实且互惠的。我们很关注对方提出来的迫切需求。根据论坛的会议精神,我们援建了许多培训中心、抗疟疾中心、学校,也在非洲建立了30个农业示范区……”长期关注中非贸易的魏建国坚定地驳斥了所谓“新殖民主义”的说法。“我们在非洲的投资绝不是什么资源掠夺。像我们在安哥拉办厂,不是只关注石油进口,我们也援建电厂、炼油厂、上下游工业,然后增加当地的就业,增加对方国家的财政收入,帮助他们扩大出口。从贸易来讲,我们从非洲不仅进口矿产、原油、铁矿石、硫酸盐、锰以及其他一些木材、棉花,我们也进口非洲国家的成品、农产品,这对非洲来讲是个很大的支持。”
2017年10月31日,北京。前商务部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在“中美经济合作与‘一带一路’论坛”上发言。摄影/VCG
“一带一路”与自贸试验区,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三阶段
2008年,魏建国自商务部退休。次年,他出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在这里,他已经工作了10年。在这10年里,他见证了中国扩大开放的新阶段,这其中,尤以近五年的成果最为显著。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曾推动过亚投行、丝路基金研究落地的魏建国不无感慨地说:“深圳特区的创立开启了中国开放的第一扇窗口,加入WTO让中国迈上了开放的第二个台阶,而‘一带一路’倡议则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阶段。”
在魏建国看来,“一带一路”倡议与前两次开放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中国的开放从单向变为了双向。前两次开放是外国的资本、技术、设备、管理等进入中国;这次是中国的技术、设备、标准、管理走出去。第二,前两次开放都是经贸领域的开放,而这次开放则是经贸、金融、服务、农业、文化、科技、医疗等方面的开放,是一种全方位宽领域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此外,魏建国认为“一带一路”与前两次开放最大不同点在于,“一带一路”将65个国家的93个港口城市交汇在荷兰的重要港口鹿特丹,让沿线国家结为利益共同体,并通过利益共同体打造成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这一次开放,我们欢迎其他国家搭乘中国的快车、便车,我们的开放在推进全球化进程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中国也在着力改善外资营商环境,进一步吸引外资。自2013年至今,中国先后成立了1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魏建国看来,这些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与之前的经济特区相比,又有着本质上的飞跃。因为新一轮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对外开放上的高水平并不是建立在政策洼地基础上,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制度创新的支撑。
2013年8月22日,伴随着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成立,许多对外开放的新举措也随之出现。其中,率先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出现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最受人关注,而“证照分离”、事中事后管理等做法也日臻成熟。
自由贸易试验区所积累的经验也在逐渐向中国全国范围内推广。2017年,中国首次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2018年7月28日,新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实行,对外资禁止或限制的项目减少至48项,取消了采矿、制造、电力、交通运输、粮食等领域的14个限制类行业,进一步放宽了汽车制造、金融、互联网等领域的持股比例限制,并明确了取消持股比例限制的时限。“可以说,如果没有之前在自贸试验区作为铺垫,全国的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也不可能轻松推进。”
进入2018年,中国扩大开放的利好消息不断传来。2018年1月,中国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在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8年年会时称,“中国今年将推出新的改革开放举措,有些措施或超出国际社会的预期”。魏建国解释说,这些超出国际预期的措施,包括了打造全球最佳的营商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公正公开透明的法治化环境、探索建立自由贸易港等措施。
“自贸港和自贸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有着不同的战略定位。自贸区的定位是‘试验田’,在特定地区探索试验可复制推广到全国各地的经验;自贸港的定位或是全面开放的新高地。自贸港是未来5至10年全球营商环境最好的开放高地,也是未来20至5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领域。作为全球开放水平最高的区域,中国还会在市场准入、金融制度、税收等方面做出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安排。”在魏建国看来,放宽金融市场准入、积极主动扩大进口、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加大前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开放力度等将会是未来中国扩大开放的突破口。
在回顾总结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时,魏建国不无感慨地说:“中国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开放,将来也不会变。就像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的那样,‘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