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العربيةDeutsch

刘利民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引领中国走向教育强国

发布时间 :2019-03-12      作者 :克力奇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源源不断涌现好老师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欧美留学会副会长刘利民深耕教育领域30多年,在他看来,建设好教师队伍,是有效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政府也在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硬件设施和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刘利民认为,教师才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发展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各项事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教育制度也不例外。现如今,中国教师教育院校层次不断提高、教师教育体系逐步走向开放、教师教育政策制度日益完善。特别是2018年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将教育和教师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这标志着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开启了新征程。”

  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主力军,是中国中小学教师的主要来源。刘利民介绍说,目前,每年新录用中小学教师30万人左右,师范毕业生占到四分之三。20183,出台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建立了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推进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研究制定了师范院校建设标准和师范类专业办学标准,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基地,整体提升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办学水平。这些一系列务实举措,都表明中国要大力振兴教师教育,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决心。

  身为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格外关注中国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刘利民认为,教育合作交流是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交流可以视为国家关系的“稳定器”、人民友谊的“播种机”、文明对话与人文交流的“传感器”,我们应多渠道深化教育交流与合作,勇于突破思维定式,创新合作交流模式,激发民间交流活力,推动形成多层次和广覆盖的教育交流格局。

  “随着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深,截至2018年底,中国已与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交流关系,与46个重要国际组织开展教育交流,与4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2017年,在外留学人员超过100万,同时,来到中国求学的外籍学生人数也不断增加,来华留学人员突破48万,生源地国家和地区达205个,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得到国际社会认可与青睐。”

  2019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2035年主要发展目标: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刘利民认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给我们指明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方向,将引领中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实现教育强国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