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号,承启中国载人航天梦
发布时间 :2013-07-02  作者 :人民画报
中国太空第一课
奇妙的一刻是从王亚平向讲台“飞”来开始的。
6月20日上午10时11分,中国第二位女宇航员王亚平轻点脚尖,缓缓飞向镜头,并稳稳地站在同伴聂海胜和张晓光中间。此时,他们在距离地面约300公里的天宫一号内,而地面上,全国8万多所中学的6000多万师生正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络直播关注着他们。世界第二堂、中国第一堂太空授课开始了。
在天宫一号实验舱里,指令长聂海胜当起了“助教”,负责配合“主讲”王亚平。航天员张晓光担任摄像师,他要先用束缚带把自己固定在舱壁上,再用手持摄像机保持长时间稳定拍摄,才能把精彩图像传回地面课堂。
“我来个悬空打坐吧!”只见聂海胜轻盈地在半空中盘起了腿,好似有神功。“那我来一个大力神功吧!”王亚平用手指轻轻一推,聂海胜摇晃地向远处飘去,“地面课堂”响起了笑声和掌声。在掌声和笑声中,太空失重状态就如此轻易地深入人心了。
失重环境下,太空中航天员想要知道自己是胖了还是瘦了,该怎么办呢?王亚平现场用“质量测量仪”为聂海胜称起了体重,而牛顿第二定律在实验过程中被娓娓道来。
航天员如果渴了怎么办?王亚平拿起一个航天员饮用水袋,打开止水夹,水并没有倾泻而出。轻挤水袋,在饮水管端口形成了一颗晶莹剔透的水珠,略微抖动水袋,水珠便悬浮在半空中。王亚平笑着说:“如果诗仙李白在天宫里生活,大概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了,因为,失重环境下水不可能飞流直下。”但水滴在天宫一号里如果乱飞可不好了,王亚平俏皮地吞下了那颗水珠,“正好润润喉”。
“我们看到的天空不是蓝色的,而是深邃的黑色。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升起16次。”
……
在40分钟的太空授课里,王亚平通过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三名航天员还与地面课堂互动,回答了学生们关于航天器用水、太空垃圾防护、失重对抗和太空景色等问题。
课本上刻板的定律、公式,在太空失重环境下被以各种难以想象的形式展现出来。再加以“80后”的太空老师王亚平甜美的笑容、轻松幽默的讲解,这堂来自太空的科普课不仅让6000多万中学生大呼过瘾,甚至不少“旁观”的普通中国人都感到意犹未尽。各种社交媒体中,“太空授课”瞬间成为最热门话题。
科普教育也是世界航天活动的组成部分。美国女宇航员芭芭拉·摩根曾于2007年8月乘坐“奋进号”航天飞机进入国际空间站,完成了人类第一次太空授课。
与第一次太空授课相比,中国航天员的这堂太空授课不仅单次时间更长,难度也更高。摩根太空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太空生活,而中国女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物理概念,后者科技含量较高,难度也较大。
这堂看似轻松的太空课的背后,需要强大航天测控能力的支持。
稳定清晰的实时画面,航天员和地面良好有效的互动,这都得益于中国的“天链一号”数据中继卫星,此次太空授课是对中国航天测控能力的一次展示。
数据中继卫星是一种通讯卫星,又被称为“卫星的卫星”,它的主要任务是将航天器的数据接收转发,传输到地面或者其他航天器,反之亦然。中继卫星作为在太空中运行的数据“中转站”,能使资源卫星、环境卫星等数据实时下传,极大提高各类卫星使用效益和应急能力,同时降低测控成本。
数据中继卫星是个好东西,但技术难度却相当大,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即成功发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但在约20年后才拥有数据中继卫星。中国则从2008年至2012年相继发射了三颗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02星、03星,并在2012年正式建成自己的数据中继卫星系统。这次太空授课,是天链一号的公众“首秀”。
因此有媒体评论,在科技的支持下,此次太空授课“柔性”地展示了中国的航空实力。
还有媒体将此次太空授课解读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最佳的公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