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年梦与路
发布时间 :2013-12-03  作者 :本刊记者 黄丽巍 陈玉洁 段崴
“单干”:被解放的生产力
中国的改革肇始于农村。
1978年一个干冷的冬夜,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20位农民秘密决定把土地分了,“单干”。
他们以“托孤”的方式立下生死状:“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这个当时看来“大逆不道”的危险举动,后来被喻为“推动制度变迁的力量”,小岗村一夜成名。
1982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一项基本国策,不仅带来了口粮的充足,也赋予农民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恢复了“家庭”这个经济细胞的活力。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在1936年以自己家乡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为基地,开始了对中国农村的社会调查。
50多年后的1986年,费孝通第十次访问了已经得名江村的开弦弓村,目睹改革中的中国农村所发生的巨变,感慨万千,为《人民画报》撰文《江村五十年——苏南农村在飞跃》:“(江村)变化之大可以称得上‘飞跃’两字。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决定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里实行生产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由家庭承包土地进行生产,生产所得除规定纳税和上交集体的部分外,全归各家所得。这是土地改革后,第二次解放了农民的生产力……农业和工业在这一带农村里并肩发展,出现了史无前例的繁荣景象。”
摸着的第一块石头:经济特区
提起改革开放,人们不由得想起邓小平的两个传奇论点:一曰“猫论”:“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一曰“摸论”:“摸着石头过河”。某种程度上来说,特区建设成为了中国城市改革开放探索中摸着的第一块石头。
然而,选择深圳是中央在回答一个问题,一水之隔的香港能经济大发展,深圳行不行?
时间退回到20世纪70年代末,深圳还完全是另外一个模样。当时渔民留在宝安,一天收入不到1元,在一水之隔的香港却能挣到60多元。在贫穷和饥饿面前,“逃港”成为当时人们摆脱饥饿的无奈选择。邓小平在听了“逃港”情况的汇报后,他沉默了好一会儿,十分肯定地说:“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这不是部队能够管得了的。”
1979年7月8日,既没有被纳入国家计划,又没有财政拨款的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凭借向港商和银行借贷的15亿元资金,蛇口工业区响起填海建港的隆隆炮声。白手起家的工业区开始平整土地、建设工业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不到两年的时间,上百家企业在这里落户,与香港只有一水之隔的蛇口从此一炮打响。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批准了国务院提出的“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以举手表决方式撤销广东省海南行政区,设立海南省,建立经济特区。
新生活:解放了的思想
1979年除夕,因为文革被中断了15年的人民大会堂除夕晚会恢复。中央实验话剧团演员盖晓玲(后改名盖克)也来参加。为此,她第一次穿上了高跟鞋。这次在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仅一个多月后举办的晚会,成为新生活方式回归的一个重要信号——“舞禁”解除了。
被“解禁”的还有人们的思想。
1979年的新学年伊始,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谢新佑组织召开班会,一名叫王文一的学生提出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口号。口号一经提出,马上在化工系77级2班全体同学心中产生了共鸣。不久,这句话也成为了整个中国社会的流行语。
同时,人们对知识的企盼如同久旱的大地对雨水的渴望。“尊重知识”得到了回归。
1977年9月,教育部决定恢复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1980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1983年5月27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联合召开了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大会。新中国培养了自己的首批博士生,18名登上学术之巅的学子荣膺“金冕王冠”。
1980年11月,中国女排第一次赢得世界杯,人们自发地到天安门广场,激动的人们彻夜高呼:“中国万岁!女排万岁!”史无前例的“五连冠”从此开始。中国女排成为当时中国人的模范和骄傲,成为中国腾飞的象征。“女排精神”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爱情也渐渐以其本来的面目公然浮出水面,社会上不再谈爱色变。电影《庐山恋》就在那时一炮而红。在这部“文革”后国内首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影片中,第一次出现了“吻戏”。片中的华侨少女周筠和年轻人耿桦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幸福生活的大胆追求,更是打动和影响了许多人。
人们对美的追求也不再只停留在心里,外表的美既悦己,更悦人。
思想解放了的中国人对穿衣戴帽有了自己的审美标准。布票取消了,“蓝灰色中国”开始有了五彩斑斓的颜色。白色的确良衬衣、鲜艳的的确良连衣裙,在小伙子和姑娘们眼里,是天底下最美的衣服。烫个波浪卷发,戴副蛤蟆镜,穿条喇叭裤,提台双卡收录机放着邓丽君的《甜蜜蜜》,这绝对是最时髦、最潇洒的时尚青年。1986年,北京天安门金水桥上“创世纪”地举行了一场裘皮时装表演,吸引了大批观众围观。
处在中国南方的广东在很多方面仍得风气之先。1985年初,广州团市委为了配合“两个文明建设”和“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策划了一次选美活动,叫做“首届羊城青春美大赛”。“选美”终于成为了可以拿到台面上来说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