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三号登月记
发布时间 :2014-01-03  作者 :本刊记者 黄丽巍
巡天探地测月 “大家好,我是月面巡视探测器玉兔,你可以叫我‘@月球车玉兔’。我来自中国,4个小时后将和嫦娥三号一起飞向月球。我长得有点普通,但能探测和考察月球,会收集、分析样品。这是我第一次发微博,希望接下来几个月,能和大家分享太空的样子。其实我有点紧张……希望这次能完成任务。” 2013年12月1日21时31分,用户名为“月球车玉兔”发布的这条微博,瞬间被千万网友“围观”,这只“萌兔子”在之后的日子里,不断将嫦娥三号的工作进程及相关科普知识传递给关注者,也点燃了国人对这次历史性航天事件的关注热情。实际上,月球车“玉兔”的名字也来自普通大众,在之前的面向全球征名过程中,国人将这个凝结着千年飞天梦想的名字赋予了中国第一辆月球车。 月球车“玉兔”是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的两“器”之一:一个是着陆器,一个是巡视器(即月球车)。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后,着陆器有一年的设计寿命,要完成许多科学探测任务。而巡视器脱离着陆器之后,要在地面控制下,开展为期3个月的月球巡视勘察。 成功发射、成功落月、两器分离,“嫦娥三号”的月球漫游刚刚开始,一系列科学探测任务在等待着它们。 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着陆器和巡视器各配备有“四宝”:着陆器拥有地形地貌相机、降落相机、月基光学望远镜和极紫外相机;巡视器则怀揣全景相机、测月雷达、红外成像光谱仪和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 嫦娥三号地面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苏彦介绍,嫦娥三号的科学探测任务可以用六个字来总结:巡天、观地、测月,这是人类史上第一次利用着陆器就位和巡视器巡视相结合的探测。 “巡天”是利用月基光学望远镜在月球上开展天文观测,由于月球没有大气干扰,观测时间更长,看得更清楚;“观地”是用极紫外相机对地球等离子体层进行观测,实时记录阳光、磁层、大气层的相互作用,为空间科学研究和自然灾害预报提供科学的基础数据,以前在地球上只能观测到局部,在月球则具有整体观测优势;“测月”则是指利用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红外成像光谱议测量月球上的矿物和成分,借助测月雷达局部区域进行精密剖析。 随着这些科学探测任务的逐一完成,嫦娥三号将创造人类月球探测史的几项“首次”:首次把“望远镜”架到月球上,观测恒星、星系和宇宙;首次从月球“回望”地球等离子体层;首次用雷达对月球进行两个深度上的精细探测。 我们为什么要探月 “我是做月球的。我也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因为不能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但我们的工作却为整个中国的技术进步做了贡献,比如带动关键技术的攻克,使更多企业的技术适应时代要求,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等。此外,探月工程还能推动科学进步,促进队伍培养。”2013年11月初,在某科普网站举办一场活动中,被称为“嫦娥之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以这样的开场白出场。 我们为什么要到月球去?这是以欧阳自远为代表的中国探月人经常需要回答的问题。实际上,在人类航天史上,每一次里程碑事件的背后,都伴随着争议和质疑。探寻遥远的外太空,对于改善人类的现实生活究竟有何意义?这一次的嫦娥三号之行,也同样伴随着一些争议。 “人类都有求知的欲望,对自然界的好奇,也正是这种好奇驱使我们去探索自然。”探月工程二期副总设计师孙辉先认为:“探索未知,本身就是探月最大的意义。” 在科学家眼里,探月除了可圆人类长达数千年的“好奇梦”外,研究这颗地球唯一的卫星还有助于解开诸多困扰人类本身的谜团:地球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地外是否存在生命…… 探月还有许多现实而重大的意义:开展真空、微重力和低磁场试验,观测太空,监测地球环境变化……这其中的不少内容正是此次嫦娥三号的使命。 此外,虽然欧阳自远院士自谦“不能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但看似高高在上的航天技术其实早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方便面中的脱水蔬菜包应用的正是阿波罗计划中为了让宇航员在太空中吃到蔬菜发明的冷冻脱水蔬菜技术;时尚达人必备的太阳镜,最初是为了防止宇航员的眼睛被强光灼伤而发明的;iPhone手机的高清摄像头技术也离不开用于太空望远镜中的CMOS感光元件……航天科技,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