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العربيةDeutsch

十年, 汶川新生绽放

发布时间 :2018-05-07      作者 :本刊记者 郭莎莎 摄影报道      

  • GSS_8780汶川地震震中遗址,来自青海的一家人在遗址前合影.jpg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来自青海的一家人在漩口中学地震遗址前留影。他们身后那个巨大的白色时钟雕塑和倒塌建筑物的废墟,让人们永远铭记地震发生的时刻。

  • GSS_8883-2-2.jpg

    汶川县映秀镇,博爱新村饭店老板杨云刚(右二)和家人。十年前,杨云刚是驾校教练,妻子在映秀小学帮厨,地震发生后房子变为废墟,他们也失去了生计,好在家人都在。十年后,儿女都已结婚生子,全家从五人增至十一人。在政府有关政策的扶持下,杨云刚开了一家饭店。现在饭店生意红火,全家人齐上阵还需招聘六七名帮工,旺季一天的流水超过一万元,去年实现纯利润十多万元。

  • GSS_9233.jpg

    汶川县水磨镇,汶川八一小学学校门口准备放学回家的学生。汶川八一小学是“5·12”地震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援建的百年老校,其前身是清道光八年(1828年)创建的“储秀书院”。汶川八一小学是军队援建学校中距离震中最近、施工条件最艰苦的一所。新建学校占地约3.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78万平方米。

  • DSC00914恢复重建的汶川映秀镇.jpg

    震后重建的汶川县映秀镇,凸显藏、羌、汉多民族融合的地域特色。十年前,映秀是震中和重灾区,如今的映秀已经成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典范。

  • GSS_6940幸福岛.jpg

    广元市青川县,在白龙湖幸福岛经营农家乐的刘洪书(右三)一家人。受灾前,刘洪书一家在外打工,家中房屋在地震中损毁。如今,全家人一起经营农家乐,一年的纯利润能达到14 万元。“政府请了厨师给我们进行职业培训,现在我的女婿做了农家乐的主厨。”刘洪书介绍。

  • GSS_7161-2.jpg

    广元市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村民锁贵芳(右一)与母亲、小女儿在灾后重建房前合影,当年广为流传的标语“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写在屋檐下。2009 年,锁贵芳一家开始经营农家乐,这也逐渐成为家中的主要经济来源。“如果不是地震我们可能还在外打工,但地震后才明白,陪在家人身边才是最应该做的事。”锁贵芳说。

  • GSS_6982青川木耳种植基地,人们正在钉菌种.jpg

    广元市青川县,一对母女在木耳种植基地钉木耳菌种。这个山区农业县在当年的地震中遭受了重创,如今早已完成重建,更因其优良的自然环境、规模化种养殖技术,使得绿色生态农业蓬勃发展,大大加快了该镇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 GSS_6722.jpg

    广元市青川县,孔溪茶园负责人李成。据他介绍,在浙江省的帮扶下,通过对种茶采茶的技术改造和技能培训,茶园让1200 多名农民掌握专业技能,173家农户脱贫。截至2017 年底,青川县茶叶基地规模已达27.3 万亩,涉及32个乡镇,3.11 万户,近12.5 万人。茶园的发展为青川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 GSS_7887.jpg

    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永昌镇,北川县永昌小学,由山东省淄博市投资援建,是北川县首个灾后重建小学,于2009 年12 月21 日开工建设,到2010 年7 月21 日全面竣工。永昌小学建有教学楼、宿舍楼、学生食堂和体育场,可容纳2000 余名学生。

  • GSS_7702.jpg

    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在地震中曾被掩埋在废墟中72小时的左勤在北川地震遗址前献花。回忆起十年前地震那天,左勤还是忍不住湿润了眼眶:“每年的5月12日,心里都特别难受,感觉还像昨天一样。当时那种情况现在想想真的是很可怕,也觉得自己太幸运了。”

  • GSS_7997绵竹棚花村 .jpg

    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游客和民居墙上的特色年画相映成趣。棚花村以生产绵竹年画远近闻名,年画还带动了当地旅游的发展,很多农户都在家里做起了农家乐。

  • GSS_8136.jpg

    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年画传习所绣娘在绣制年画。地震使棚花村遭受较为严重的破坏,98% 的房屋倒塌,沿山农家乐旅游业遭受重创。2009 年5 月,年画传习所竣工。该传习所是四川省灾后首个交付使用的文化产业项目。

  • GSS_7379何江与父亲合影.jpg

    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何江(右)与父亲何三茂在自家车行。今年26 岁的何江是当年从北川中学废墟中爬出来的高一学生,地震造成了他锁骨粉碎性骨折。地震中,何江家经营的摩托车店铺损失惨重。如今,在政府两年免息创业贷款的支持下,何江与父亲何三茂又做起了汽车贸易。回忆起地震后受伤康复的心路历程,何江感慨地说:“在灾难面前,人的力量太渺小了,正是因为这样,我才深感人与人的互助是多么重要。从那以后,我决定要投身公益事业,力量大就多做一些,力量不够就少做一些,但是一定要做!”

< >

………………………………………………………………

  距离2008“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了十年。

  2008512142804秒,里氏8.0级地震突袭四川汶川,瞬间,地崩山摇,天地失色。

  十年光阴逝去,是一个归结,更是一个印证。归结一个劫后重生的十年光华,印证山河重整的十年征程……刻骨的伤痛或已被岁月抚平,但那些顽强的生命、那些奋不顾身的救援、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援、那些众志成城的故事……仍留存于人们心中。

  近日,本刊记者走进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绵阳市北川县、德阳市绵竹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等地,用镜头记录当年地震灾区人们今日的生活模样。一路走走停停,记者遇见了不少亲身经历过那场地震的人们,但当谈及这十年,听到最多的是收获帮助,懂得感恩,回馈社会。

上一页

下一页

  • GSS_8780汶川地震震中遗址,来自青海的一家人在遗址前合影.jpg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来自青海的一家人在漩口中学地震遗址前留影。他们身后那个巨大的白色时钟雕塑和倒塌建筑物的废墟,让人们永远铭记地震发生的时刻。

  • GSS_8883-2-2.jpg

    汶川县映秀镇,博爱新村饭店老板杨云刚(右二)和家人。十年前,杨云刚是驾校教练,妻子在映秀小学帮厨,地震发生后房子变为废墟,他们也失去了生计,好在家人都在。十年后,儿女都已结婚生子,全家从五人增至十一人。在政府有关政策的扶持下,杨云刚开了一家饭店。现在饭店生意红火,全家人齐上阵还需招聘六七名帮工,旺季一天的流水超过一万元,去年实现纯利润十多万元。

  • GSS_9233.jpg

    汶川县水磨镇,汶川八一小学学校门口准备放学回家的学生。汶川八一小学是“5·12”地震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援建的百年老校,其前身是清道光八年(1828年)创建的“储秀书院”。汶川八一小学是军队援建学校中距离震中最近、施工条件最艰苦的一所。新建学校占地约3.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78万平方米。

  • DSC00914恢复重建的汶川映秀镇.jpg

    震后重建的汶川县映秀镇,凸显藏、羌、汉多民族融合的地域特色。十年前,映秀是震中和重灾区,如今的映秀已经成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典范。

  • GSS_6940幸福岛.jpg

    广元市青川县,在白龙湖幸福岛经营农家乐的刘洪书(右三)一家人。受灾前,刘洪书一家在外打工,家中房屋在地震中损毁。如今,全家人一起经营农家乐,一年的纯利润能达到14 万元。“政府请了厨师给我们进行职业培训,现在我的女婿做了农家乐的主厨。”刘洪书介绍。

  • GSS_7161-2.jpg

    广元市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村民锁贵芳(右一)与母亲、小女儿在灾后重建房前合影,当年广为流传的标语“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写在屋檐下。2009 年,锁贵芳一家开始经营农家乐,这也逐渐成为家中的主要经济来源。“如果不是地震我们可能还在外打工,但地震后才明白,陪在家人身边才是最应该做的事。”锁贵芳说。

  • GSS_6982青川木耳种植基地,人们正在钉菌种.jpg

    广元市青川县,一对母女在木耳种植基地钉木耳菌种。这个山区农业县在当年的地震中遭受了重创,如今早已完成重建,更因其优良的自然环境、规模化种养殖技术,使得绿色生态农业蓬勃发展,大大加快了该镇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 GSS_6722.jpg

    广元市青川县,孔溪茶园负责人李成。据他介绍,在浙江省的帮扶下,通过对种茶采茶的技术改造和技能培训,茶园让1200 多名农民掌握专业技能,173家农户脱贫。截至2017 年底,青川县茶叶基地规模已达27.3 万亩,涉及32个乡镇,3.11 万户,近12.5 万人。茶园的发展为青川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 GSS_7887.jpg

    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永昌镇,北川县永昌小学,由山东省淄博市投资援建,是北川县首个灾后重建小学,于2009 年12 月21 日开工建设,到2010 年7 月21 日全面竣工。永昌小学建有教学楼、宿舍楼、学生食堂和体育场,可容纳2000 余名学生。

  • GSS_7702.jpg

    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在地震中曾被掩埋在废墟中72小时的左勤在北川地震遗址前献花。回忆起十年前地震那天,左勤还是忍不住湿润了眼眶:“每年的5月12日,心里都特别难受,感觉还像昨天一样。当时那种情况现在想想真的是很可怕,也觉得自己太幸运了。”

  • GSS_7997绵竹棚花村 .jpg

    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游客和民居墙上的特色年画相映成趣。棚花村以生产绵竹年画远近闻名,年画还带动了当地旅游的发展,很多农户都在家里做起了农家乐。

  • GSS_8136.jpg

    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年画传习所绣娘在绣制年画。地震使棚花村遭受较为严重的破坏,98% 的房屋倒塌,沿山农家乐旅游业遭受重创。2009 年5 月,年画传习所竣工。该传习所是四川省灾后首个交付使用的文化产业项目。

  • GSS_7379何江与父亲合影.jpg

    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何江(右)与父亲何三茂在自家车行。今年26 岁的何江是当年从北川中学废墟中爬出来的高一学生,地震造成了他锁骨粉碎性骨折。地震中,何江家经营的摩托车店铺损失惨重。如今,在政府两年免息创业贷款的支持下,何江与父亲何三茂又做起了汽车贸易。回忆起地震后受伤康复的心路历程,何江感慨地说:“在灾难面前,人的力量太渺小了,正是因为这样,我才深感人与人的互助是多么重要。从那以后,我决定要投身公益事业,力量大就多做一些,力量不够就少做一些,但是一定要做!”

………………………………………………………………

  距离2008“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了十年。

  2008512142804秒,里氏8.0级地震突袭四川汶川,瞬间,地崩山摇,天地失色。

  十年光阴逝去,是一个归结,更是一个印证。归结一个劫后重生的十年光华,印证山河重整的十年征程……刻骨的伤痛或已被岁月抚平,但那些顽强的生命、那些奋不顾身的救援、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援、那些众志成城的故事……仍留存于人们心中。

  近日,本刊记者走进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绵阳市北川县、德阳市绵竹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等地,用镜头记录当年地震灾区人们今日的生活模样。一路走走停停,记者遇见了不少亲身经历过那场地震的人们,但当谈及这十年,听到最多的是收获帮助,懂得感恩,回馈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