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العربيةDeutsch

裴春亮和他的村

发布时间 :2017-02-06      作者 :撰文 焦源源      

  

  幼时的裴春亮 

  老土坯房屋前,裴春亮为参观者讲述村史。 

  裴春亮在村民家里走访,村民请他品尝柿子。

  走进裴寨村的展览馆,里面有一张旧的发黄的黑白照:一个叉腰站在黄土上的小男孩,浑身尘土,衣服破旧。这就是小时候的裴春亮。

  13岁那年,裴春亮因为家境贫寒被迫辍学打工。父亲在他16岁时离世,却因家中无钱无法下葬,乡亲们凑钱才安葬了裴春亮的父亲。母亲在安葬父亲的第二天对裴春亮说:“乡亲们对咱的恩情咱怎么也还不完啊!”从那时起,报恩的根就扎在了裴春亮的心里。

  裴春亮第一份工作是在砖场打工,因为勤快肯干,老板主动给他涨工资,从30块钱涨到了40。他拿着赚来的钱到安阳技校学习家电维修,学完之后发现那时候有电视机的人太少,要维修的就更少了。没活儿干,裴春亮想找一个有保障的小买卖。于是他想到了学理发,因为在农村,理发是不能赊账的。然而,剃头师傅却不想教裴春亮,怕他抢了自己的饭碗。他就天天去帮忙挑水,十几天后终于感动了剃头师傅,这才得以拜师学艺。

  剃头铺是个信息集散地,裴春亮听说附近缺一个会照相的,于是又开始自己学习照相,给别人拍照片、洗照片。就这样,裴春亮白天理发照相,晚上修电视机,一样不耽误。

  这样辛苦干活,总算攒了一点钱,后来听说外地人来收核桃山楂没有吃饭的地方,于是裴春亮就租了房子学做烩面,最多的时候一天卖了400元钱。就这样慢慢积累,后来裴春亮开起了酒店,生活也慢慢好了起来。

  

  

  裴寨村的老井和井旁的标语,折射着裴寨村十年的巨变。

裴春亮与正在排练舞蹈的村民  

  裴春亮从小是个有心人,随身都会带着笔和本,看到电线杆上的广告也会记下来。“那时候觉得商机遍地都是,只不过很多人没有发现而已。”他说。

  来裴春亮饭店吃饭的很多顾客聊天说在北京上海卖花岗岩大理石很赚钱,不甘一辈子平庸的他动了心。他让未婚妻看着饭店,自己去北京卖大理石,这样即便北上不成功,至少家里还有产业。裴春亮开始在北京骑着自行车四处推销大理石,最多的一单生意甚至挣了9万多元。这也让他挣来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创业的那些日子,我每天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这么多年的磨练,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脚踏实地做事,没有不成功的。”裴春亮说。

  从北京回来后,他和朋友合伙开矿、做贸易,生意越来越大,产业涉及酒店经营、机械铸造、矿业开采、水泥生产等。他成为当地一名小有名气的农民企业家。

  2005年,裴寨村民在老支书裴清泽的带领下,“三顾茅庐”请裴春亮出任新一届的村委会主任。看着乡亲们期待的眼神,想起父亲去世未还的恩情,他答应了。

  “有衣送给寒人,有饭送给饥人”,这是母亲常挂在嘴边教育裴春亮的话。裴春亮当了村主任,小山村的发展开启了“加速度”。

  十年间,裴春亮带领裴寨村脱贫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05年的不到1000元钱,增加到2015年的1.1万元。他打井引水、修学校、建篮球场、建文化走廊、修娱乐广场,让山沟里的农村人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十年之后的今天,当记者问起裴春亮是否后悔当初的选择时,裴春亮回答说:“我们的党委班子成员帮助了那么多人,裴寨给我带来这么多荣誉,让我走出大山,和更多更优秀的人学习接触,我把这些新思想又带回裴寨,发展建设新农村。尽管压力不少,但更多是前行的动力和骄傲,我不后悔。”

  “2017年全国两会我的议案还是关注农村的健康和教育。希望把电商和互联网知识带进农村,普及山区,让农民走进网络。水的问题我们自己努力可以解决,但教育和医疗资源农村还是欠缺,这些问题还是要国家给予更多的关注支持。”裴春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