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العربيةDeutsch

被“点赞”的县委书记

发布时间 :2015-02-02      作者 :本刊综合报道      

  王伯祥:当官就应该为全体百姓办事儿

  他在任5年半,离任20多年,但老百姓依然清晰记得他穿布鞋卷裤腿,行走在田间地头、盘坐在群众炕头的形象,依然亲切地称呼他伯祥书记。

  他叫王伯祥,19866月至19918月任中共寿光县委书记。

  1986年,43岁的王伯祥接任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县县委书记时,寿光是山东拖后腿的穷县。因为寿光农民有种菜的传统,而且邻近胜利油田,蔬菜需求量大,王伯祥决定把蔬菜作为全县第一要务,以蔬菜市场为支点,撬动蔬菜产业。

  但当时计划经济坚冰仍未破,有人问:“‘市场搞出事来怎么办?王伯祥答道:“百姓最重要!如果真有什么责任,由我一人承担。破天荒颁重奖,留住了冬暖大棚的技术人才;为了寿光蔬菜行销全国,架桥、修路、建厂子;为了企业主更好了解省外市场行情,去找副省长要电话指标;鼓励老百姓搞私营,一批菜贩把寿光菜销向全国……得益于王伯祥的大力推动,蔬菜种植在寿光发展迅速,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名扬四海。

  与气候湿润、土地肥沃的南部不同,寿光北部地区背靠渤海,是寸草不生的盐碱地。不彻底改变盐碱滩的落后面貌,寿南发展得再好,寿光也是富一半穷一半!王伯祥决心向寿北盐碱滩宣战。198710月,20万人浩浩荡荡开进寿北,搭建窝棚,埋锅造饭。王伯祥把铺盖搬到工地,在一个草棚里设立指挥部,跟农民工一个锅里摸勺子,一样推车挑担,一呆就是45天。

  有一次,农业部部长林乎加和山东省副省长朱奇民到寿光视察,在县城却没有找到县委书记,找人找到了工地。王伯祥满腿泥巴从窝棚里钻出来,林乎加部长错把王伯祥当成了民工,问他:你们的伯祥书记在这里吗?”王伯祥答道:我就是。

  如今的寿北,60万亩盐碱地全部变成高标准的条台田,40万亩潮间带全部筑成高标准的盐田,20万亩浅海滩涂全部建成高标准的养虾池,三项年收入16亿元,20万寿北群众人均年收入8000元以上。

  面对工业发展薄弱的状况,王伯祥提出打一场工业攻坚战,用三到五年,让寿光的工业产值翻两到三番。为此,王伯祥亲自带队到江苏的乡镇企业取经,并满载而归。不到一年,县里就上了棉纺厂、胶合板厂等77个项目,投资15亿元。19873月,王伯祥主持召开发展企业股份制大会,请已经实行股份制的上口镇邵一村五金厂董事长介绍经验。一个共产党的县委书记,居然在全县宣扬味浓重的股份制,在当时许多人看来,岂止大胆,简直是不要命!但王伯祥毫不动摇:中国企业最终要走股份制这条路子,任何不触动产权的改革都是不彻底的改革。只有脱胎换骨,才能改出名堂,改出成效。”1989年,股份制企业拥有全县工业总产值的近30%,利税占全县企业总额的281990年,全县股份制企业达到464个。

  在家门口当县委书记的王伯祥,不但不让亲戚沾光,反而没少得罪亲戚:老伴侯爱英直到退休都是民办老师的临时工身份;计划生育大会上,王伯祥第一个开刀的对象是自己的亲妹妹;有的亲戚托他调到好单位,被他一口回绝;有的在农村多占宅基地,他严厉批评。

  任寿光县委副书记、书记8年间,王伯祥一家五口人始终住在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旧平房里。199110月,王伯祥调任潍坊市副市长。搬家时,一辆130型的小货车就装完了他全部的家当:前棚坐着妻子和三个孩子,车厢拉着水桶、锅灶、风箱,几百斤玉米、千余斤小麦,一套旧式桌椅和零碎家具。潍坊市政府派来的一辆货车没东西可拉,干脆装上了院子里没烧完的蜂窝煤和引火用的柴火。

  我想的只有一条,那就是什么能让百姓富起来,什么对百姓有利我就做什么,而且做就一定要做好。王伯祥如是总结自己的县委书记工作。

  王伯祥(左二)向护路农民了解情况。 新华社 供图 1987年王伯祥带领20万群众开发山东省寿光北部地区的场景。 新华社 供图 王伯祥(右一)在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调研。 新华社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