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العربيةDeutsch

余留芬:岩博村的女支书

发布时间 :2017-10-10      作者 :撰文 本刊记者 李卓希 摄影 本刊记者 董芳      

  “没有她,就没有岩博村的今天。”村民们常常这样谈起他们村的女支书。

————————————————————————

  沿着山路盘旋而上,位于高寒山区、300余户彝族群众聚居的贵州省盘县淤泥彝族乡岩博村展现眼前:一幢幢白墙青瓦的小楼,很多人家门前停着小汽车;房后山坡上,特种养殖场、酿酒厂、养鸡场等村办企业错落分布;山顶上,体育场、卫生室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

  很难想象,16年前这里是另外一幅景象:不通路、不通电、不通自来水;村民住在简陋的土瓦屋、茅草屋里;村集体账面上没有一分钱,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

  “没有她,就没有岩博村的今天。”2001年元旦,30岁出头的余留芬担任起岩博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开始了一场脱贫的变革。

  通“命脉”

  “当时的岩博太穷了,自打我当了村支书,我发誓一定要改变这个村的贫困面貌。”余留芬回忆说。

  过去的岩博村山高路险,货物往来都依靠人背马驮,交通不便是这里致贫的重要原因。余留芬上任的第一天就召开村民大会,提议修一条通村公路。可村集体没有一分钱,且修路涉及占用土地,谁愿意无偿把地拿出来?大家觉得这件事很难办。

  余留芬当村支书之前开过小超市,几年下来有了一点积蓄。她拿出了4万元钱,修路用的材料费有了着落。可是占用土地的问题该如何解决?余留芬与其他村干部天天往各家各户跑,一边了解村民的顾虑,一边做大家思想工作。为了让村民放心,村干部们决定拿出自家土地,用来置换村民被修路占用的土地。最大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村里人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一个冬天过去,一条4公里长的通村公路终于建好了。随着鞭炮声响起,两辆拉着10多吨煤的大货车进了村。现在说起这件事,村民们都说:“我们确实佩服余支书,要不是当年她的决定,我们还一辈子被封在大山里面。”

  除“穷根”

  发展的“命脉”打通了,余留芬又带领大家除“穷根”。

  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岩博村只能种植玉米、土豆等耐低温作物。余留芬想带领大家种植价值更高的水果和中药,但试种了很多品种都无法存活,有的果树虽能结果子,但还未成熟就烂掉了。

  种植这条路走不通,余留芬转而“盯”上了一片树林。原村集体所有的1480亩岩博林场,因为外地承包人管理不善,急于转手。余留芬敏锐地意识到,林场大量的木材可用于附近的煤矿建设,林下经济可以为村民提供致富的好场所。余留芬与村干部、村民们商量,能否以村集体的名义把林场“赎回来”。

  “赞成的很多,但是真正要凑钱时个个都不说话了,穷怕了。”一位村民回忆道。“煮熟的鸭子”总不能让它飞了!一向做事利落的余留芬想方设法借到了11万元,后又以个人名义贷款6万元,凑足了17万元的预付金。

  “赚了是村里的,亏了是我个人的。”余留芬向村民承诺。

  自从取得了岩博林场的经营权后,村民们就很少见到余留芬,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她成天辗转于相关部门,办理间伐许可证,联系木材用户。就在这一年,岩博村还清了借款,还盈利几十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