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العربيةDeutsch

裴寨思考:农村扶贫关键在带头人

发布时间 :2017-02-06      作者 :撰文 焦源源 摄影 本刊记者 秦斌      

  张村乡党委书记王冬梅 

  张村乡乡长赵爱明

  大王庄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孝义 摄影 胡周萌/人民画报 

  裴寨社区花卉广场架了几口大锅。锅台是用泥巴砌的,下面烧起红彤彤的柴火,上面是热气腾腾等待下锅的红薯粉。锅台旁,几个大汉撸起袖管反复搓揉着芡粉团……这是20161216日张村乡红薯粉条文化节的现场。

  裴寨社区短短几年间由穷山沟变身富裕村而闻名全国,不仅给周边小山村经济起到了带动作用,也给其所属的张村乡一些扶贫的新思考。

  张村乡党委书记王冬梅道出了基层扶贫的难点:在农村,但凡有点经济头脑的年轻人,大都会选择外出打工。农村干部的年龄老化问题严重,他们精于治村管村,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发展经济能力有限。

  近年,张村乡党委推广裴寨成功经验,希望能力强、口碑好、对家乡有感情的致富带头人,像裴春亮那样重返乡村搞建设。大王庄村的王孝义逐渐进入了张村乡党委的视线。王孝义靠自己多年打拼,已拥有建材、沙场、石子厂等9家企业,事业有成。

  张村乡党委考虑到王孝义自身的品德、能力以及在群众中的威信等有利因素,而且还是一名共产党员,希望他能不忘乡情,带领贫困群众共同富裕。

  王孝义出于对家乡人的感情,想实实在在为百姓做点事,身边还有像裴春亮这样的带头模范,决定接受乡党委的任命,出任大王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张村乡的土质适宜红薯生长,所产红薯含粉量极高,村民自古就有手工做粉条的习俗,但都是“小打小闹”的手工作坊生产,销售渠道也有限,成不了规模,更不能指望着脱贫致富。

  为了把家家能种的红薯变成实实在在的效益,王孝义成立了尚品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亩产地红薯5000斤,可加工淀粉1000斤,出900斤粉条。每斤粉条按10元钱算,能收入9000元钱。通过王孝义争取到的销售渠道,之前被扔在地里的红薯梗,也变废为宝,加工出口到韩国。红薯梗按亩产3000斤算,1斤红薯梗7角钱,又是2100元钱。除去自然灾害等不可控因素,种植1亩红薯,农民可总收入1.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