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العربيةDeutsch

交往 交流 融合

发布时间 :2017-05-02      作者 :撰文 晓何      

  任何一种文明发展与进步,除了内在动力以外,相互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作为“一带一路”的历史符号,丝绸之路不仅代表着东西方文明自古以来的交流融合,更象征着人类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

莫高窟第323窟北壁的佛教史迹画《张骞出使西域图》 摄影 茹遂初/人民画报

[>>更多图片]

………………………………………………………………

  两千多年前,行走在驼铃古道或扬帆远航的人们无论如何不会想到,他们所开辟的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会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在高速列车以及航船的声声汽笛中承载起重塑人类文明格局的使命。

  这是一条怎样的道路?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它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它与今天的“一带一路”有着怎样的联系?

  是丝路,也非丝路

  “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

  201397日,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声音温和而坚定。而一幅收藏在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内的古丝绸之路地图上,西安、兰州等中国古城与以红线标注的哈萨克斯坦众多古城相互联通。习近平主席的倡议不仅唤醒了中哈两国关于古丝路的久远记忆,也激活了世界几大文明共同进步的神秘代码。

  “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胡商贩客,日款塞下。”这段《后汉书》中的描述,形象地记载了当时丝绸之路的繁盛。丝绸之路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翻遍史书,并未曾见过关于“丝绸之路”这一表述。

  其实,丝绸之路的名称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60年前后,李希霍芬到中亚考察,他结合考察情况,又对照中国历史,提出约在公元前二世纪,存在着这样一条商路,从而在学术范畴正式提出“丝绸之路”这一概念。

  李希霍芬所指的正是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逐渐形成的贸易通道。张骞的出使让汉朝与中亚地区的月氏得以建立关系。此后双边的贸易活络起来,罗马的玻璃器具、印度的棉织品、香料与宝石也开始输入长安,而汉朝的丝织品也开始销往西方。

  随着考古学、地理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李希霍芬所定义的丝绸之路不断被后人丰富和完善。丝绸之路逐渐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

  其中,有西汉时的官方通道“西北丝绸之路”;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有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还有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等。

  比如位于四川的商代三星堆遗址中曾出土了很多象牙,其中一些象牙可能是来自印度。而据史料记载,张骞出使西域时,在阿富汗就见到了来自中国四川的“竹杖”和“蜀布”。这些东西应是从四川经云南、缅甸到印度,然后又北上转运到阿富汗。

  而在海上通道,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渐渐成为主要货物,人们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时,还由于输入的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这条路又被称作“海上香料之路”。

  当汉代中国人由东向西时,罗马帝国的臣民正自西而东航行,最后在印度半岛对接,从而使海上丝绸之路延伸到波斯湾、红海。这是当时地球上最长的航线。海上丝绸之路南海航线与穿越中亚内陆的陆上丝绸之路,构成了连接东西方的两大交通动脉。东西方的商品、技术和文化在这两大交通动脉上得以传播。

  正因如此,今天的许多学者对丝绸之路一直有着更宽泛的解读,比如美国乔治城大学历史系教授米华健(James A.Millward)。在他看来,“丝绸之路”一词所指的不仅仅是中国和西方(他主要指罗马)之间长达几个世纪的丝绸贸易,更是指通过贸易、外交、迁徙、朝圣等加强了非洲—欧亚大陆融合的各种物品和思想的交流,有时是有意为之,有时则是意外收获,在时间上始自新石器时期,一直延续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