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 交流 融合
发布时间 :2017-05-02  作者 :撰文 晓何
从未停止的“朋友圈”
纵观人类历史,没有哪个国家和民族可以在完全封闭的状态下发展,开放是人类历史的常态,包容是顺应历史进步潮流的必然选择。不同国家和民族只有相互尊重、彼此包容,才能创造引领时代的文明成果。在此次意义上,“丝绸之路”是最好典范。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今日提到丝绸之路,汉唐被提到的频率依旧是最高的。作为当时世界几大文明中心之一,汉唐的发达其实也融入了不少“胡风”。在唐朝的都城长安,定居着来自波斯、印度,以及中亚、东南亚和东北亚的僧侣和商队。当时的中国人,欣然接受着来自广阔世界的各种物品和文化,其中有些延续至今。
据统计,唐朝时,仅留居广州的外国客商就达12万多人;宋朝时,与中国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50个;明朝永乐时期,有4个国家的国王先后7次来华。古代中国之所以具有庞大的丝绸之路“朋友圈”,得益于开放、受惠于包容。
而在东亚,唐朝又是其他地区的文化源泉:汉字、服饰、建筑,乃至政治制度等林林总总,都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而其中,某些扩散到东亚的“中国”文化本身就是来自“路”上,比如佛教,这一宗教经由丝路而来,又经由中国向周边辐射。
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换丝绸、皮毛、玉石、珠宝、香料等商品,促进了各自的经济繁荣,同时文化、宗教等人文交流也十分活跃。这条商贸大道,也起到了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作用。中国的“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西方,推动了西方近代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古代丝绸之路还把古代的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等文明广泛联结起来,文化、宗教、艺术百花争艳、相互浸染,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大交流和大交融。
汉唐时期,行走在陆上丝绸之路的各国使臣携带本国统治者的礼物和国书,传递着各国希望和平的理念。明代的郑和下西洋,也希望向海外各国传播“共享太平之福”的和平理念,进一步繁荣海上丝绸之路。中华民族崇尚的“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等理念,经由古丝路也走向了世界。
进入21世纪,“一带一路”倡议继承了古丝绸之路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精神,因此和古丝路具有相似之处;另一方面,由于“一带一路”倡议出现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是迫切的现实需求,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质,因此超越了传统丝绸之路的内涵。其未来,要靠世界共同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