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19:起飞!
发布时间 :2017-06-05  作者 :本刊记者 杨云倩 万全
难题与破题
C919首飞得到了来自世界的赞誉——彭博社认为,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民用飞机市场,C919也已做好在其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准备。美国《纽约时报》刊文指出,C919的成功首飞展示了中国这个正在不断崛起的工业强国的最新实力。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称,C919客机成功首航,标志着中国已将自己的形象从廉价的工厂转变为技术领先者。
C919是中国航空了不起的里程碑,甚至是中国工业的里程碑。但人们也应该面对现实:门槛依然很高,路途依然遥远。
C919的首飞仅是一次科研试飞,做了一些功能上的测试。飞机的研制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有研制能力、试飞能力,还要有产业带动能力——其标准在于飞机的安全性、经济性和舒适性能否得到市场的认可。
下一步,C919还将完成适航取证工作。“适航取证”是大型客机进入市场的前提,是保证大型客机安全性的基础。在民用飞机制造领域,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与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已经在事实上构成了全球标准。一款民用飞机产品如果希望进入全球主流航空市场,获得FAA和EASA的认证极为重要。
作为C919的“探路石”,国产支线客机ARJ21是中国首款按照国际民航规章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短程客机,曾历经长达11年的适航审查、超过6年5000个小时的试飞,经历高温高寒、自然结冰等多重考验,几乎每一项工作都在填补中国商用飞机研制领域的空白,才取得了国内适航许可证。然而ARJ21至今仍未获得FAA与EASA的适航许可证。
C919取证将共计729项,预计飞行4200小时、2282架次,才能完成适航取证任务。吴光辉表示,有了ARJ21在适航取证方面的探索,相信C919的适航取证可以少走弯路。
目前,中国商飞已基本建成年产150架的生产基地,只要C919通过适航认证,即可满负荷组织生产。适航取证完成后,飞机能否经受住市场的检验,更是检验是否成功的最终标准。
长久以来,国际大飞机市场被波音和空客两大巨头牢牢占据。而波音737、空客A320和国产C919都是单通道150座级中短航程喷气式商务运输机,目标市场相近。
三角形是最稳定的阵型。5月5日,C919首飞;5月11日,波音在美国本土以外的首个工厂——波音737完工和交付中心在浙江舟山朱家尖航空产业园破土动工;5月12日,2008年投产的空客天津A320系列飞机总装线交付了第320架飞机。作为未来几年内全球最重要的民用航空市场之一,中国始终是一块巨大的蛋糕。
按照国际惯例,C919成功首飞后,波音和空客通过官方微博向中国商飞发出了祝贺。全球化多年来的成果表明,单打独斗和封锁闭关绝不是发展趋势。同行之间的竞争和较量,更交织着合作与学习,最终带动的是整个行业的发展。在可预期的未来,全球民用航空市场的选择也不再只是A(空客Airbus)和B(波音Boeing),也许会多一个C(中国商飞COMAC)。
“黄金龙骨”
C919的意义,不仅是一件产品。
在C919诞生之前,中国就已经成为全球飞机制造的重要供应地。在运-10下马后的30多年里,中国民用航空工业一直处于市场换技术的阵痛之中,虽然通过给波音、空客、麦道制造机身零部件,掌握了机身制造技术,但在发动机、航电、飞控三大核心系统上,中国仍然落后。
航空工业相比汽车工业,在更高的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和制造业的总体水平。C919的研制中,22个省市、200多家企业、近20万人参与了研制和生产,不仅带动上下游产业企业发展,还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有专家认为,C919充分显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
目前,C919已获得全球23家用户共570架飞机订单。按照惯例,盈亏平衡点产量大约在300架左右。根据相关测算,仅年产150架C919,就将直接托起一个万亿级的航空综合产业市场。
此外,C919还是一根撬动国家新材料、微电子、半导体、智能控制等数十个相关高科技产业整体跃升的有力“撬杠”,甚至可能倒逼中国工业标准升级,直接或间接带动国家工业制造能力和水平、产业发展的全面升级。
大飞机还推动了国内民机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除了不断形成新的民机技术成果、补充完善民机技术体系,还带动了高校的飞行器设计、空气动力学、飞行器结构强度等一批专业学科建设和发展。
C919是中国开拓民用航空产业市场的开篇之作。5月22日,中国商飞宣布,中国商飞与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集团合资企业——中俄国际商用飞机有限公司(CRAIC)在上海成立,这标志着中俄远程宽体客机项目联合研制全面展开。接下来的20年,C929甚至C939、C949的相继面世都不是梦。
一架大飞机关联着一个巨大的市场和更庞大的配套产业链条,其具有的产业带动、创新引领意义,还远不止这些。主导工业革命以来200多年世界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始终是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寻找新动能,打造新引擎,以创新引领产业结构升级,正是当下中国经济矢志努力的转型目标和变革方向。站在转型升级的战略高度,业内外专家相信,一架带着中国标签的大飞机的腾空而起,有着太多的标志性意义——“如果没有国之重器的发展,就没有中国产业的‘黄金龙骨’。”
这个“黄金龙骨”,是更有科技和市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体系。在这个“黄金龙骨”的支撑下,制造业大国的中国正朝着制造业强国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