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العربيةDeutsch

共享单车的前世与今生

发布时间 :2017-04-01      作者 :金之      

  • cfp491482863.JPG

    通过智能手机的对应应用程序,通过扫描车身的二维码或输入车辆编号开锁即可开始骑行。 CFP 供图

  • 20061014117031945834368080102_p.JPG

    上世纪90年代,北京长安街上的自行车流。那时,自行车仍然是中国人主要的交通工具。 本刊资料室 供图

  • cfp501552567.JPG

    2017年3月,共享单车成为北京的一道风景。 CFP 供图

  • 20100811129259849369843750_p.JPG

    1991年,上下班高峰时段的自行车大军成为中国城市的一大独特景观,中国也因此有了“自行车王国”的美誉。 摄影 王文澜

  • cfp500933063.JPG

    2017年3月1日,上海,数千辆共享单车因乱停乱放被城管部门暂扣后搬运至此。 CFP 供图

  • CFP501761005.JPG

    遭到人为损坏的共享单车。 CFP 供图

< >

2017年3月1日,上海,数千辆共享单车因乱停乱放被城管部门暂扣后搬运至此。 CFP 供图

[>>相关图片]

  创立短短几年的共享单车,以燎原之势遍及全国,的确不枉“自行车王国”的美誉。

  生于1990年代的OFO创始人戴威恐怕想象不到,他的父辈少年时最向往的奢侈品便是自行车。飞鸽、永久和凤凰是19601980年代中国自行车的三大品牌,购买需要“工业券”——一种轻工业产品的配给票证,这意味着仅仅有钱还不足以拥有自己的自行车。那时结婚的彩礼是“三转一响带咔嚓”(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照相机)。

  在北京大学读书时,戴威创办OFO共享单车,初衷是在校园中往来更加便利。北京大学校园很大,从宿舍区到教学区差不多要步行十五分钟左右。在1980年代初的北大校园,自行车是主要代步工具。当然,大多数学生还是靠步行,因为那时“工业券”尚未取消。当时会有这样的遭遇:把自行车停在图书馆前,两个小时后出来遍寻不着。两三天后突然在食堂门口发现自己的自行车完好无损地停在“车丛”中。这种不打招呼“借车”的行为与后来盛行的偷车行为不尽相同,其目的是临时取用而不是占为己有或转手变卖获利,也算是北大特色的“借车”了。到了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以偷车变卖获利几乎成了“产业”,“工业券”已在1986年取消,谁家没丢过一两辆自行车呢。

  陈可辛导演、张曼玉和黎明主演的港片《甜蜜蜜》中,黎明要送张曼玉回家,因为“我有车呀”。待到了门口,张曼玉看到黎明的自行车不禁笑将出来说:“这不是车,是单车。”在汽车进入中国家庭之前,自行车就是国人的“车”。三口之家,有两辆自行车很正常。当时,住楼房的人最头痛的是每天把车搬上没有电梯的五、六层楼,以免丢失。淘气的小男孩几乎都有过扎车胎或拔气门芯的“恶行”。那时候的商场、机关、电影院等公共场所,自行车棚和看车人是标配。

  随着汽车进入千家万户,上下班高峰时,北京街头再难看到潮水般的自行车大军,电动自行车和汽车取而代之。不过,自行车的便捷在大学校园里持续着着它的存在感,OFO最先出现在北大校园很顺理成章。环保、方便、健康,自行车满足了都市人的生活理念,创意者看到了需求,投资商看到了利益,使用者得到了便利,共享单车迅速火遍全国,数量暴增。

  变为共享单车的自行车不仅称谓起了变化,其经历也大不相同。自行车时代,最惨的遭遇是车胎被扎、车铃被摘、气门芯被拔,最坏的结果是整车被偷;共享单车时代却是被虐升级:车座被撬,车胎被剖开,链条被卸掉,车座藏针,二维码被刮,单车被挂上树或抛下河,改头换面据为自有,卖到二手车市场......

  这一系列恶行背后是相关者的不良行为:使用者的乱停乱放;拥有者的服务不周;竞争者,诸如黑出租或黑摩的司机的恶意破坏。针对共享单车被破坏,有人建议改进车辆设计标准,使其适应共享单车骑乘特点,比如设计成实心轮胎,或不易拆卸的车轮之类。这固然是一种办法,但无异于为避免消费伪劣食品而让消费者掌握各种分辨方法,难以从根本上杜绝破坏行为。

  共享单车恰似双面镜,一面是传统的社会公德,一面是共享时代的社会规则。共享经济的实质是独享共有产品的同时,共守同样规则且共担各自责任;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健全的法律保障,更需要公民遵纪守法。一个缺乏公共德行和规则的社会,共享经济必然面临厄运。

上一页

下一页

  • cfp491482863.JPG

    通过智能手机的对应应用程序,通过扫描车身的二维码或输入车辆编号开锁即可开始骑行。 CFP 供图

  • 20061014117031945834368080102_p.JPG

    上世纪90年代,北京长安街上的自行车流。那时,自行车仍然是中国人主要的交通工具。 本刊资料室 供图

  • cfp501552567.JPG

    2017年3月,共享单车成为北京的一道风景。 CFP 供图

  • 20100811129259849369843750_p.JPG

    1991年,上下班高峰时段的自行车大军成为中国城市的一大独特景观,中国也因此有了“自行车王国”的美誉。 摄影 王文澜

  • cfp500933063.JPG

    2017年3月1日,上海,数千辆共享单车因乱停乱放被城管部门暂扣后搬运至此。 CFP 供图

  • CFP501761005.JPG

    遭到人为损坏的共享单车。 CFP 供图

2017年3月1日,上海,数千辆共享单车因乱停乱放被城管部门暂扣后搬运至此。 CFP 供图

[>>相关图片]

  创立短短几年的共享单车,以燎原之势遍及全国,的确不枉“自行车王国”的美誉。

  生于1990年代的OFO创始人戴威恐怕想象不到,他的父辈少年时最向往的奢侈品便是自行车。飞鸽、永久和凤凰是19601980年代中国自行车的三大品牌,购买需要“工业券”——一种轻工业产品的配给票证,这意味着仅仅有钱还不足以拥有自己的自行车。那时结婚的彩礼是“三转一响带咔嚓”(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照相机)。

  在北京大学读书时,戴威创办OFO共享单车,初衷是在校园中往来更加便利。北京大学校园很大,从宿舍区到教学区差不多要步行十五分钟左右。在1980年代初的北大校园,自行车是主要代步工具。当然,大多数学生还是靠步行,因为那时“工业券”尚未取消。当时会有这样的遭遇:把自行车停在图书馆前,两个小时后出来遍寻不着。两三天后突然在食堂门口发现自己的自行车完好无损地停在“车丛”中。这种不打招呼“借车”的行为与后来盛行的偷车行为不尽相同,其目的是临时取用而不是占为己有或转手变卖获利,也算是北大特色的“借车”了。到了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以偷车变卖获利几乎成了“产业”,“工业券”已在1986年取消,谁家没丢过一两辆自行车呢。

  陈可辛导演、张曼玉和黎明主演的港片《甜蜜蜜》中,黎明要送张曼玉回家,因为“我有车呀”。待到了门口,张曼玉看到黎明的自行车不禁笑将出来说:“这不是车,是单车。”在汽车进入中国家庭之前,自行车就是国人的“车”。三口之家,有两辆自行车很正常。当时,住楼房的人最头痛的是每天把车搬上没有电梯的五、六层楼,以免丢失。淘气的小男孩几乎都有过扎车胎或拔气门芯的“恶行”。那时候的商场、机关、电影院等公共场所,自行车棚和看车人是标配。

  随着汽车进入千家万户,上下班高峰时,北京街头再难看到潮水般的自行车大军,电动自行车和汽车取而代之。不过,自行车的便捷在大学校园里持续着着它的存在感,OFO最先出现在北大校园很顺理成章。环保、方便、健康,自行车满足了都市人的生活理念,创意者看到了需求,投资商看到了利益,使用者得到了便利,共享单车迅速火遍全国,数量暴增。

  变为共享单车的自行车不仅称谓起了变化,其经历也大不相同。自行车时代,最惨的遭遇是车胎被扎、车铃被摘、气门芯被拔,最坏的结果是整车被偷;共享单车时代却是被虐升级:车座被撬,车胎被剖开,链条被卸掉,车座藏针,二维码被刮,单车被挂上树或抛下河,改头换面据为自有,卖到二手车市场......

  这一系列恶行背后是相关者的不良行为:使用者的乱停乱放;拥有者的服务不周;竞争者,诸如黑出租或黑摩的司机的恶意破坏。针对共享单车被破坏,有人建议改进车辆设计标准,使其适应共享单车骑乘特点,比如设计成实心轮胎,或不易拆卸的车轮之类。这固然是一种办法,但无异于为避免消费伪劣食品而让消费者掌握各种分辨方法,难以从根本上杜绝破坏行为。

  共享单车恰似双面镜,一面是传统的社会公德,一面是共享时代的社会规则。共享经济的实质是独享共有产品的同时,共守同样规则且共担各自责任;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健全的法律保障,更需要公民遵纪守法。一个缺乏公共德行和规则的社会,共享经济必然面临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