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国际 >> 正文

雷锋精神无国界 国际公益有真情

2023-04-04      特约撰文 张强 张元

  • 微信图片_2023040710243013.jpg

    2023年2月10日,中国红十字会向叙利亚援助的首批医疗物资运抵。 东方IC 供图

  • 微信图片_2023040710243016.jpg

    中国援塞军事医学专家组多年来坚持为驻塞拉利昂中资机构、华人同胞和当地民众开展医疗咨询、健康查体和科普宣教等义诊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在异国他乡诠释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供图

  • 微信图片_2023040710243014.jpg

    2019年3月,北京平澜公益基金会启动非洲南部“伊代”飓风灾害响应,派遣救灾工作组赶赴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和马拉维三国灾区,向受灾民众提供防疫消杀、净水、安全饮水评估、食品援助等人道主义援助。 平澜公益 供图

  • 微信图片_2023040710243017.jpg

    2018年7月,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医护人员为术后住院的小男孩进行精心护理。 摄影 史奎吉

  • 微信图片_2023040710243015.jpg

    缅甸仰光卓越语言教育中心成立于2016年。学校一直致力为缅甸民众提供专业而系统的中文教学服务,推广更多如教育公益项目的发展。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

  “你们在中非克服工作生活上的困难,用心服务当地民众,既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也是传递情谊的友好使者。”2023年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第19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队员回信,勉励他们以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

  如今,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发扬雷锋精神、做好新形势下国际志愿服务工作,是促进各国民心相通与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式之一。

  促进民心相通 增进知识合作共享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社会力量积极走向海外,开展国际合作。其中,中国企业加快了在海外的布局,由工程承包转型到实业投资,由国有企业主导过渡到各类型企业同时参与,中国资本、中国工人、中国技术、中国产品开始走向全球。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与投资所在国社区和民众的沟通问题。开展国际志愿服务、中国志愿者直接服务并深度接触其他国家的民众,不仅有助于增进两国民众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也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中国铁建自2012年开始派出员工组建青年志愿服务队,与海军亚丁湾护航编队开展联谊活动。中信建设在安哥拉开办职业学校,培训当地人才。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组织也积极“走出去”开展国际人道援助和志愿服务项目,如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在缅甸、尼泊尔、埃塞俄比亚、柬埔寨、乌干达等国开展了诸多发展援助项目,包括在缅甸开展的缅甸胞波助学金项目、学校净水项目、爱心单车项目等,在尼泊尔开展的灾后学校重建项目、贫困妇女职业支持项目、青年职业培训项目等,在埃塞俄比亚开展的家庭水窖与学校净水项目,在乌干达开展的“幸福家园”难民自立与社区融合项目,在柬埔寨与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合作开展的供膳项目等。这些国际志愿服务项目的实施,使得中国志愿者与当地民众同呼吸、共命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可持续发展、塑造中国政府良好形象、推进民间友谊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全球治理观强调“共商共建共享”,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有责任将中国的成功经验和发展理念,共享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时中国也需要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增进知识合作与共享,以提升国内社会治理水平。国际志愿服务不仅仅是提供服务,更搭建了知识交互的平台和桥梁。2018年,南京鼓楼医院妇产科医生周怀君提出设立桑给巴尔宫颈癌志愿援助项目,从项目开始至今,南京鼓楼医院桑给巴尔宫颈癌志愿服务团队共三次飞赴非洲,完成12211人次宫颈癌筛查、锥切327例、根治术15例,还编制了供当地使用的《宫颈癌筛查指南》。这不仅为当地提供了服务,还生产了知识产品。

  此外,国际志愿者还能够与其他国家的组织和国际组织碰撞交流,学习其在国际志愿服务的各个领域的探索实践与创新方法,吸取国际志愿服务经验,提升国际志愿服务能力,并在项目结束后向行业内输送并共享相关知识,以更好地促进中国社会力量“走出去”,推动国内志愿服务事业的高质量健康发展。

  构建全球共识 推进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志愿服务正是推动构建全球共识的基础性实施手段。通过开展国际志愿服务,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科研机构等多元力量通力合作,推动实现当地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共同目标。2002年,由团中央、商务部共同发起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迄今为止已经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20余个国家派遣了700多名志愿者,服务集中在中文教学、体育教学、医疗卫生、信息技术、农业技术、土木工程、工业技术、经济管理、综合培训、社会发展等领域。该项目采取一个承办省市对接一个受援国家的形式,促进了受援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地服务于国家外交大局。

  同时,国际志愿服务也是彰显中国特色、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更容易跨越国家、地区、种族、文化的界限,获得所在国家或地区人民的好感。在海外各国,活跃着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不仅将中文和中华文化带到世界各个角落,也以真诚、汗水和热情助力国际交往。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自2004年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项目启动以来,累计已有6万余名志愿者赴151个国家和地区任教,为增进世界各国人民间的友谊和交流作出了贡献,也为当地人们带来用中文开启人生新篇章的希望。

  国际志愿服务不仅有助于实现有效的和可持续的和平与发展,更日益成为塑造国际话语和形象的重要渠道。面向新发展格局,更要进一步推动国际志愿服务行动者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用实际行动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让国际社会听懂中国故事。

  (本文作者张强系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龙虎网志愿服务创意工作室指导专家;张元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博士研究生。)

上一页

下一页

雷锋精神无国界 国际公益有真情

2023-04-04      特约撰文 张强 张元

  “你们在中非克服工作生活上的困难,用心服务当地民众,既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也是传递情谊的友好使者。”2023年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第19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队员回信,勉励他们以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

  如今,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发扬雷锋精神、做好新形势下国际志愿服务工作,是促进各国民心相通与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式之一。

  促进民心相通 增进知识合作共享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社会力量积极走向海外,开展国际合作。其中,中国企业加快了在海外的布局,由工程承包转型到实业投资,由国有企业主导过渡到各类型企业同时参与,中国资本、中国工人、中国技术、中国产品开始走向全球。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与投资所在国社区和民众的沟通问题。开展国际志愿服务、中国志愿者直接服务并深度接触其他国家的民众,不仅有助于增进两国民众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也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中国铁建自2012年开始派出员工组建青年志愿服务队,与海军亚丁湾护航编队开展联谊活动。中信建设在安哥拉开办职业学校,培训当地人才。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组织也积极“走出去”开展国际人道援助和志愿服务项目,如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在缅甸、尼泊尔、埃塞俄比亚、柬埔寨、乌干达等国开展了诸多发展援助项目,包括在缅甸开展的缅甸胞波助学金项目、学校净水项目、爱心单车项目等,在尼泊尔开展的灾后学校重建项目、贫困妇女职业支持项目、青年职业培训项目等,在埃塞俄比亚开展的家庭水窖与学校净水项目,在乌干达开展的“幸福家园”难民自立与社区融合项目,在柬埔寨与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合作开展的供膳项目等。这些国际志愿服务项目的实施,使得中国志愿者与当地民众同呼吸、共命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可持续发展、塑造中国政府良好形象、推进民间友谊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全球治理观强调“共商共建共享”,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有责任将中国的成功经验和发展理念,共享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时中国也需要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增进知识合作与共享,以提升国内社会治理水平。国际志愿服务不仅仅是提供服务,更搭建了知识交互的平台和桥梁。2018年,南京鼓楼医院妇产科医生周怀君提出设立桑给巴尔宫颈癌志愿援助项目,从项目开始至今,南京鼓楼医院桑给巴尔宫颈癌志愿服务团队共三次飞赴非洲,完成12211人次宫颈癌筛查、锥切327例、根治术15例,还编制了供当地使用的《宫颈癌筛查指南》。这不仅为当地提供了服务,还生产了知识产品。

  此外,国际志愿者还能够与其他国家的组织和国际组织碰撞交流,学习其在国际志愿服务的各个领域的探索实践与创新方法,吸取国际志愿服务经验,提升国际志愿服务能力,并在项目结束后向行业内输送并共享相关知识,以更好地促进中国社会力量“走出去”,推动国内志愿服务事业的高质量健康发展。

  构建全球共识 推进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志愿服务正是推动构建全球共识的基础性实施手段。通过开展国际志愿服务,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科研机构等多元力量通力合作,推动实现当地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共同目标。2002年,由团中央、商务部共同发起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迄今为止已经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20余个国家派遣了700多名志愿者,服务集中在中文教学、体育教学、医疗卫生、信息技术、农业技术、土木工程、工业技术、经济管理、综合培训、社会发展等领域。该项目采取一个承办省市对接一个受援国家的形式,促进了受援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地服务于国家外交大局。

  同时,国际志愿服务也是彰显中国特色、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更容易跨越国家、地区、种族、文化的界限,获得所在国家或地区人民的好感。在海外各国,活跃着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不仅将中文和中华文化带到世界各个角落,也以真诚、汗水和热情助力国际交往。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自2004年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项目启动以来,累计已有6万余名志愿者赴151个国家和地区任教,为增进世界各国人民间的友谊和交流作出了贡献,也为当地人们带来用中文开启人生新篇章的希望。

  国际志愿服务不仅有助于实现有效的和可持续的和平与发展,更日益成为塑造国际话语和形象的重要渠道。面向新发展格局,更要进一步推动国际志愿服务行动者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用实际行动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让国际社会听懂中国故事。

  (本文作者张强系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龙虎网志愿服务创意工作室指导专家;张元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博士研究生。)

  • 微信图片_2023040710243013.jpg

    2023年2月10日,中国红十字会向叙利亚援助的首批医疗物资运抵。 东方IC 供图

  • 微信图片_2023040710243016.jpg

    中国援塞军事医学专家组多年来坚持为驻塞拉利昂中资机构、华人同胞和当地民众开展医疗咨询、健康查体和科普宣教等义诊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在异国他乡诠释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供图

  • 微信图片_2023040710243014.jpg

    2019年3月,北京平澜公益基金会启动非洲南部“伊代”飓风灾害响应,派遣救灾工作组赶赴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和马拉维三国灾区,向受灾民众提供防疫消杀、净水、安全饮水评估、食品援助等人道主义援助。 平澜公益 供图

  • 微信图片_2023040710243017.jpg

    2018年7月,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医护人员为术后住院的小男孩进行精心护理。 摄影 史奎吉

  • 微信图片_2023040710243015.jpg

    缅甸仰光卓越语言教育中心成立于2016年。学校一直致力为缅甸民众提供专业而系统的中文教学服务,推广更多如教育公益项目的发展。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