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国际 >> 正文

相信爱 传递爱——国际志愿者讲述中国公益力量走出去

2023-04-07      本刊记者 周晨亮

  • 36.jpg

    2019年1月,中国志愿者清清在尼泊尔“儿童之家”教授当地孩子们学习中国传统戏剧。 摄影 家琦

  • 38.jpg

    2018年6月30日,受中国驻泰国总领事馆邀请,北京平澜公益基金会派遣救援工作组赴泰国清莱鲁昂国家公园搜救13名洞穴失踪少年,经与来自泰国、中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比利时等国家救援人员开展为期10天联合救援,成功救出13名被困少年。 平澜公益 供图

  • 39.jpg

    2021年12月,身穿红色马甲的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志愿者们在埃塞俄比亚奥罗米亚州一难民聚集地发放粮食包后,在一面用奥罗米亚语书写的“埃塞俄比亚”和“非洲”文化墙前合影。 摄影 卜媛

  • 40.jpg

    2022年6月,在埃塞俄比亚莫焦市布尔卡·古迪纳小学校长(左二)的陪同下,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志愿者们深入了解微笑儿童供餐项目的实施情况。 摄影 卜媛

  • 37.jpg

    为能支持更多孩子享有教育的权利,彩虹公益社发起“尼泊尔贫困儿童助学”公益项目,寻找爱心人士对符合资助标准的尼泊尔贫困儿童进行资助。 彩虹公益 供图

  • 微信图片_20230407160522.jpg

    彩虹公益社在2016年发起支持尼泊尔儿童上学计划。截至2022年,项目已经支持尼泊尔500多名儿童可以继续上学。 彩虹公益 供图

< >

  国际志愿者,顾名思义,来自不同的国家,或远或近,他们对公益事业充满热忱。如今,国际志愿者也越来越专业化,他们是全球公益事业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世界各个角落,我们都可以看到国际志愿者的身影。

  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一个人可以走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很远,在公益这条路上更是如此。无意间的一个微笑可能成为下一个人传递温暖的动力;一次默默的付出,可能成为照亮他人世界的一盏灯火。

  危境逆行者

  周亚辉是北京平澜公益基金会的救援志愿者,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已经参与了上百起救援行动。

  与应急救援这样充满危险的事业结缘,要追溯到2008年汶川地震。“现在来看,2008年是中国志愿服务元年。当时我们去现场救灾,接触到大量的志愿者,深受感动,回来就想找到并加入专业的志愿者组织。”周亚辉说。

  也是在汶川地震救援之后,他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于是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医疗急救、无线电、攀岩速降、绳索技术……只要是救援用得上的技术或知识,他都会去学习。

  “救援这件事不是说凭热情就可以的,必须要有足够的技能才能够去做。没有技能和知识是非常危险的。做救援,自己的安全要放在第一位。”刚刚从土耳其震区执行完任务回国的周亚辉反复强调救援专业知识和安全的重要性。

  除了专业知识,救援志愿者的专业性还体现在装备上。在北京昌平,周亚辉有一处专门用来储放装备的房间,这里有潜水服、救援防护服、绳索以及为各种环境准备的特殊设备。

  在周亚辉参与的众多海外救援中,让他难忘的一次经历是2018年深入洞穴救援泰国少年足球队的任务。除了救援任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外,让他印象更为深刻的,是整个救援过程中的合作氛围。每日开会,各方都会及时通报信息,按照各个队伍的特长合理分配任务。“美方实力很强,设备也高级,但他们最强的是协调能力,于是就负责全场协调;我们擅长绳索,就在绳索组;欧洲人擅长洞潜,就在前方突击。所有人都很谦虚,而且只做自己的事。”周亚辉说。

  等孩子们悉数获救的最后一天,人们要接力把物资设备从洞内运出去。大家士气昂扬,等所有工作都干完,“中国队”是最后一个出洞的,迎接他们的是各国队伍的指挥官以及热烈掌声。这掌声不断,从洞口到营地,一百多米的路程,夹在道路两侧的志愿者和当地百姓们,把巴掌都拍疼了,却都还在笑。

  周亚辉现在把重心放在了应急安全和救援技术的培训上。在他看来,普及应急安全知识的意义比救援本身还大一些。“只靠我们少数人救援带来的成果是很小的,但如果能够让老百姓知道如何自救和避险,能够获救的人会更多。”

  救援志愿者的家人要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救援队随时可能出发前往危险地带。因此他们的家人更希望他们能过普通的生活,而不是成为专职的救援人员,毕竟救援事件越少对他们来说也就越安全。

  而周亚辉对此有自己的理解。“我们毕竟有专业的技能和经验,如果有需要的话,我们还是会非常愿意去帮助他人。”他坚信爱是一种流动的力量,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递。他也愿意继续用自己的技能和经验去帮助更多的人。

  守护微笑

  “这是我第一次不用为吃饭发愁,终于可以专心上学了!”来自埃塞俄比亚莫特巴波小学的14岁学生加布雷塞拉西这样说道。

  莫特巴波小学是位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贫民区的一所公立学校。学生家长大多是从农村来到城里打工的,没有稳定收入,孩子们经常饿着肚子来上学,有时为了挣到一天的饭钱,他们会外出打工或上街乞讨,因此学校的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

  就在加布雷塞拉西打算辍学去工厂打工的时候,转机来了。2018年秋季,莫特巴波小学所有学生每天都可以在学校吃到免费的学校餐食(早餐和午餐)。这些餐食是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原中国扶贫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实施的“国际微笑儿童项目”成果之一—通过供餐或粮食包发放模式为埃塞俄比亚学生提供餐食,让那些因饥饿辍学的儿童重回校园。这一项目已成为在埃塞运营最久、规模最大的公益项目之一,而且运营模式得到了亚的斯亚贝巴教育局的认可。2019年,亚的斯亚贝巴教育局整套采用基金会设立的项目供餐标准及执行流程,在全市推广整校覆盖供餐,此模式也被纳入到国家供餐计划中。2022116日,埃塞俄比亚总统萨赫勒—沃克向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颁发表彰奖杯,以赞誉国际微笑儿童供餐项目为亚的斯亚贝巴作出的贡献。截至20229月,基金会累计为68779名学生提供了免费的学校餐食(早餐和午餐)。

  在这一公益项目中,志愿者团队起到了很大作用。来自北京的卜媛在埃塞俄比亚参与了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的志愿服务工作。她说:“在基金会做志愿者时间越久,就越觉得这份工作所具有的挑战性。慈善,不仅仅是善意,而在于为善意的力量插上翅膀,使国内捐助的资金,能够在埃塞俄比亚更好更实际地发挥作用,真正帮扶到需要帮助的人。”

  在参与供餐项目时,卜媛和志愿者团队不是简单地拿钱去买英吉拉(埃塞俄比亚人日常的主食)直接分发给贫困人群。而是让学校孩子的妈妈们参与进来,成为供餐主体,她们有效地核算资金,采购原材料,而且在餐品的搭配和保障卫生安全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有多方参与的共同运营下,供餐项目顺利实施,而且由试点的学校,辐射到整个首都的公立学校,并在周边州开始了试点运营。如今离开埃塞俄比亚的卜媛还会远程协助基金会做线上宣传等工作。“公益之路还很长,个人的力量很渺小,也许不能改变更多,但是坚持,就是最好最有效的投入。”卜媛坚定地说。

  希望每个孩子拥有彩虹般的童年

  甘肃彩虹公益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彩虹公益”)与尼泊尔的故事,始于2015425日的尼泊尔8.1级大地震。地震之后,这个由一群热爱公益的青年组成的团队迅速参加救援,他们从灾后的人道救援做起,又扩展到儿童救助和教育公益,至今已有8年时间。

  20179月,位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的彩虹公益尼泊尔办公室正式注册成立,并开始吸纳尼泊尔当地志愿者做长期专职服务。

  据彩虹公益创始人任志浩介绍,开展教育公益是彩虹公益在中国国内以及尼泊尔最为重视的工作之一。彩虹公益一直关注贫困山区的儿童教育,而尼泊尔山区教育资源本就匮乏,“希望通过探索,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帮助当地孩子成长。”

  在尼泊尔,儿童的课外活动很少,也鲜有当地教育机构提供例如戏剧、艺术等课外活动。2018年,彩虹公益决定在当地社区儿童活动空间开设彩虹学校,为周边低收入家庭的儿童提供兴趣课程、家庭作业辅导、儿童保护课程、语言技能课程等,以改善他们的受教育状况。在彩虹学校,被遗弃的孤儿或父母没有抚养能力的孩子将优先获得一项名为“彩虹SENSE”的奖学金支持。

  查德哈瑞是彩虹SENSE奖学金支持的一名当地贫民窟的女孩。在她7岁时,母亲因病去世,平日里除了上学,她还要照顾家中其他的孩子,尽自己所能帮在路边打零工的父亲减轻负担。

  幸运的是,查德哈瑞遇到了彩虹学校。“突然有一天,我认识了彩虹学校的老师们,他们并没有歧视我。所以我坚定了想法,一定要努力上学,成为一名和善的老师,尽最大的努力改变社区人们对教育的看法。我也想告诉人们,女孩上学并不是浪费时间,贫民窟里的孩子也可以有大梦想。”

  如今,15岁的查德哈瑞已经成为彩虹学校的一名志愿者,将她所学的知识教授给低年级的小朋友。彩虹SENSE奖学金项目负责人陈弥说:“查德哈瑞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爱的延续性。相信从彩虹学校走出去的孩子们,未来无论他们在哪,也会如彩虹学校般不分种姓、文化、肤色、性别或社会地位,让每个儿童都享有同样的发展权、受教育权。”

  开展减灾防灾课堂、设立图书馆、为山区儿童赠送文具、搭建移动电影院……目前,彩虹公益已支持来自加德满都、巴克塔普尔和辛杜帕尔乔克的17所社区学校的500名学校儿童重返校园,并为多所尼泊尔学校的老师开展培训并提供教学支持。任志浩说:“我们希望通过中尼双方志愿者的努力,让更多孩子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看到更广大的世界。”

上一页

下一页

相信爱 传递爱——国际志愿者讲述中国公益力量走出去

2023-04-07      本刊记者 周晨亮

  国际志愿者,顾名思义,来自不同的国家,或远或近,他们对公益事业充满热忱。如今,国际志愿者也越来越专业化,他们是全球公益事业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世界各个角落,我们都可以看到国际志愿者的身影。

  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一个人可以走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很远,在公益这条路上更是如此。无意间的一个微笑可能成为下一个人传递温暖的动力;一次默默的付出,可能成为照亮他人世界的一盏灯火。

  危境逆行者

  周亚辉是北京平澜公益基金会的救援志愿者,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已经参与了上百起救援行动。

  与应急救援这样充满危险的事业结缘,要追溯到2008年汶川地震。“现在来看,2008年是中国志愿服务元年。当时我们去现场救灾,接触到大量的志愿者,深受感动,回来就想找到并加入专业的志愿者组织。”周亚辉说。

  也是在汶川地震救援之后,他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于是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医疗急救、无线电、攀岩速降、绳索技术……只要是救援用得上的技术或知识,他都会去学习。

  “救援这件事不是说凭热情就可以的,必须要有足够的技能才能够去做。没有技能和知识是非常危险的。做救援,自己的安全要放在第一位。”刚刚从土耳其震区执行完任务回国的周亚辉反复强调救援专业知识和安全的重要性。

  除了专业知识,救援志愿者的专业性还体现在装备上。在北京昌平,周亚辉有一处专门用来储放装备的房间,这里有潜水服、救援防护服、绳索以及为各种环境准备的特殊设备。

  在周亚辉参与的众多海外救援中,让他难忘的一次经历是2018年深入洞穴救援泰国少年足球队的任务。除了救援任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外,让他印象更为深刻的,是整个救援过程中的合作氛围。每日开会,各方都会及时通报信息,按照各个队伍的特长合理分配任务。“美方实力很强,设备也高级,但他们最强的是协调能力,于是就负责全场协调;我们擅长绳索,就在绳索组;欧洲人擅长洞潜,就在前方突击。所有人都很谦虚,而且只做自己的事。”周亚辉说。

  等孩子们悉数获救的最后一天,人们要接力把物资设备从洞内运出去。大家士气昂扬,等所有工作都干完,“中国队”是最后一个出洞的,迎接他们的是各国队伍的指挥官以及热烈掌声。这掌声不断,从洞口到营地,一百多米的路程,夹在道路两侧的志愿者和当地百姓们,把巴掌都拍疼了,却都还在笑。

  周亚辉现在把重心放在了应急安全和救援技术的培训上。在他看来,普及应急安全知识的意义比救援本身还大一些。“只靠我们少数人救援带来的成果是很小的,但如果能够让老百姓知道如何自救和避险,能够获救的人会更多。”

  救援志愿者的家人要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救援队随时可能出发前往危险地带。因此他们的家人更希望他们能过普通的生活,而不是成为专职的救援人员,毕竟救援事件越少对他们来说也就越安全。

  而周亚辉对此有自己的理解。“我们毕竟有专业的技能和经验,如果有需要的话,我们还是会非常愿意去帮助他人。”他坚信爱是一种流动的力量,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递。他也愿意继续用自己的技能和经验去帮助更多的人。

  守护微笑

  “这是我第一次不用为吃饭发愁,终于可以专心上学了!”来自埃塞俄比亚莫特巴波小学的14岁学生加布雷塞拉西这样说道。

  莫特巴波小学是位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贫民区的一所公立学校。学生家长大多是从农村来到城里打工的,没有稳定收入,孩子们经常饿着肚子来上学,有时为了挣到一天的饭钱,他们会外出打工或上街乞讨,因此学校的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

  就在加布雷塞拉西打算辍学去工厂打工的时候,转机来了。2018年秋季,莫特巴波小学所有学生每天都可以在学校吃到免费的学校餐食(早餐和午餐)。这些餐食是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原中国扶贫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实施的“国际微笑儿童项目”成果之一—通过供餐或粮食包发放模式为埃塞俄比亚学生提供餐食,让那些因饥饿辍学的儿童重回校园。这一项目已成为在埃塞运营最久、规模最大的公益项目之一,而且运营模式得到了亚的斯亚贝巴教育局的认可。2019年,亚的斯亚贝巴教育局整套采用基金会设立的项目供餐标准及执行流程,在全市推广整校覆盖供餐,此模式也被纳入到国家供餐计划中。2022116日,埃塞俄比亚总统萨赫勒—沃克向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颁发表彰奖杯,以赞誉国际微笑儿童供餐项目为亚的斯亚贝巴作出的贡献。截至20229月,基金会累计为68779名学生提供了免费的学校餐食(早餐和午餐)。

  在这一公益项目中,志愿者团队起到了很大作用。来自北京的卜媛在埃塞俄比亚参与了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的志愿服务工作。她说:“在基金会做志愿者时间越久,就越觉得这份工作所具有的挑战性。慈善,不仅仅是善意,而在于为善意的力量插上翅膀,使国内捐助的资金,能够在埃塞俄比亚更好更实际地发挥作用,真正帮扶到需要帮助的人。”

  在参与供餐项目时,卜媛和志愿者团队不是简单地拿钱去买英吉拉(埃塞俄比亚人日常的主食)直接分发给贫困人群。而是让学校孩子的妈妈们参与进来,成为供餐主体,她们有效地核算资金,采购原材料,而且在餐品的搭配和保障卫生安全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有多方参与的共同运营下,供餐项目顺利实施,而且由试点的学校,辐射到整个首都的公立学校,并在周边州开始了试点运营。如今离开埃塞俄比亚的卜媛还会远程协助基金会做线上宣传等工作。“公益之路还很长,个人的力量很渺小,也许不能改变更多,但是坚持,就是最好最有效的投入。”卜媛坚定地说。

  希望每个孩子拥有彩虹般的童年

  甘肃彩虹公益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彩虹公益”)与尼泊尔的故事,始于2015425日的尼泊尔8.1级大地震。地震之后,这个由一群热爱公益的青年组成的团队迅速参加救援,他们从灾后的人道救援做起,又扩展到儿童救助和教育公益,至今已有8年时间。

  20179月,位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的彩虹公益尼泊尔办公室正式注册成立,并开始吸纳尼泊尔当地志愿者做长期专职服务。

  据彩虹公益创始人任志浩介绍,开展教育公益是彩虹公益在中国国内以及尼泊尔最为重视的工作之一。彩虹公益一直关注贫困山区的儿童教育,而尼泊尔山区教育资源本就匮乏,“希望通过探索,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帮助当地孩子成长。”

  在尼泊尔,儿童的课外活动很少,也鲜有当地教育机构提供例如戏剧、艺术等课外活动。2018年,彩虹公益决定在当地社区儿童活动空间开设彩虹学校,为周边低收入家庭的儿童提供兴趣课程、家庭作业辅导、儿童保护课程、语言技能课程等,以改善他们的受教育状况。在彩虹学校,被遗弃的孤儿或父母没有抚养能力的孩子将优先获得一项名为“彩虹SENSE”的奖学金支持。

  查德哈瑞是彩虹SENSE奖学金支持的一名当地贫民窟的女孩。在她7岁时,母亲因病去世,平日里除了上学,她还要照顾家中其他的孩子,尽自己所能帮在路边打零工的父亲减轻负担。

  幸运的是,查德哈瑞遇到了彩虹学校。“突然有一天,我认识了彩虹学校的老师们,他们并没有歧视我。所以我坚定了想法,一定要努力上学,成为一名和善的老师,尽最大的努力改变社区人们对教育的看法。我也想告诉人们,女孩上学并不是浪费时间,贫民窟里的孩子也可以有大梦想。”

  如今,15岁的查德哈瑞已经成为彩虹学校的一名志愿者,将她所学的知识教授给低年级的小朋友。彩虹SENSE奖学金项目负责人陈弥说:“查德哈瑞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爱的延续性。相信从彩虹学校走出去的孩子们,未来无论他们在哪,也会如彩虹学校般不分种姓、文化、肤色、性别或社会地位,让每个儿童都享有同样的发展权、受教育权。”

  开展减灾防灾课堂、设立图书馆、为山区儿童赠送文具、搭建移动电影院……目前,彩虹公益已支持来自加德满都、巴克塔普尔和辛杜帕尔乔克的17所社区学校的500名学校儿童重返校园,并为多所尼泊尔学校的老师开展培训并提供教学支持。任志浩说:“我们希望通过中尼双方志愿者的努力,让更多孩子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看到更广大的世界。”

  • 36.jpg

    2019年1月,中国志愿者清清在尼泊尔“儿童之家”教授当地孩子们学习中国传统戏剧。 摄影 家琦

  • 38.jpg

    2018年6月30日,受中国驻泰国总领事馆邀请,北京平澜公益基金会派遣救援工作组赴泰国清莱鲁昂国家公园搜救13名洞穴失踪少年,经与来自泰国、中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比利时等国家救援人员开展为期10天联合救援,成功救出13名被困少年。 平澜公益 供图

  • 39.jpg

    2021年12月,身穿红色马甲的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志愿者们在埃塞俄比亚奥罗米亚州一难民聚集地发放粮食包后,在一面用奥罗米亚语书写的“埃塞俄比亚”和“非洲”文化墙前合影。 摄影 卜媛

  • 40.jpg

    2022年6月,在埃塞俄比亚莫焦市布尔卡·古迪纳小学校长(左二)的陪同下,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志愿者们深入了解微笑儿童供餐项目的实施情况。 摄影 卜媛

  • 37.jpg

    为能支持更多孩子享有教育的权利,彩虹公益社发起“尼泊尔贫困儿童助学”公益项目,寻找爱心人士对符合资助标准的尼泊尔贫困儿童进行资助。 彩虹公益 供图

  • 微信图片_20230407160522.jpg

    彩虹公益社在2016年发起支持尼泊尔儿童上学计划。截至2022年,项目已经支持尼泊尔500多名儿童可以继续上学。 彩虹公益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