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观察 >> 正文

洞悉十大趋势,把政府工作报告读明白

2018-04-10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 xx1803054180.jpg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代表们认真听会。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微信图片_20180308130407.jpg

    3月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两会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外交部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 微信图片_20180307102732.jpg

    3月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财政部部长肖捷,副部长史耀斌、胡静林就“财税改革和财政工作”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 _9WQ6391.jpg

    3月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就“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 IMG_6123.jpg

    3月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农业部部长 韩长赋,农业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潘显政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 动农业转型升级”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 微信图片_20180309114511.jpg

    3月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中国人民银 行行长周小川、副行长易纲、副行长兼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就“金 融改革与发展”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微信图片_20180316112654.jpg

    3月1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 的教育”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

  完善金融生态,化解风险压力

  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金融工作的要求是“推动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取得明显进展”,并指出“当前我国经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要标本兼治,有效消除风险隐患”。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而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和核心是建立现代化的金融体系。对金融来说,防范风险是永恒主题。

  在风险压力下推进金融改革,需要加快机构改革。建立健全中国现代化的金融监管机构,完善金融生态,以便更好地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更好地统筹国际与国内、中央与地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

  加快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力度。作为预防系统性金融风险体系的一部分,我国需要建立统一的金融信息大数据平台,发挥其在金融信息获取分析和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监控金融体系整体运行状况,及时发现经济中存在的风险点,阻断重大虚假信息的传播。

  创新政企关系,克服“市场焦虑”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政府将持续“减少微观管理、直接干预,注重加强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阐述的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总基调不变,可以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调整进入新阶段。

  解决好政府、市场、企业的关系问题,是一道世界性的经济学难题。聚焦到当前企业改革的棘手问题上,需重点把握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两大维度。

  “效率”问题始终是当前国企被诟病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入市场竞争,是破解当前国企改革路径僵化的可靠保证。

  民企的发展需更好地抓住国家战略平台的契机,这是实现企业自身创新发展、共同为提升国家竞争力作出应有贡献的机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质量型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经济结构加快优化升级。”

  可以看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了总需求,推动实现更高层次的供需动态平衡,促进了结构优化,加快了新旧动能转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就是要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着力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深化绿色发展,打赢“生态巩固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结合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其后党的十九大对“打赢蓝天保卫战”作出战略部署来看,这一要求意味着在“蓝天保卫战”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接下来的绿色发展进入“生态巩固战”。

  推动环境质量改善的根本目的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环境和生态。为科学合理地处理一些出现的问题,需要从更广、更深、更细三个方面继续探索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一是空间扩展得更广。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以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为主战场,稳步推进成渝、东北、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其他跨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确保更大区域的群众“蓝天幸福感”明显提升。

  二是领域拓展得更深。在巩固空气质量改善的明显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水、土壤的污染治理和修复,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三是方式发展得更全面。强化环境执法督察,把督察成果进一步压实压牢,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开省以下环保机构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运用一系列财税、金融等手段健全和改善激励约束机制。

  引入金融“活水”,振兴乡村经济

  今年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制定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依靠改革创新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逐步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规模和覆盖面,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

  具体来看,除了传统的银行信贷支持,证券、保险、期货等金融工具也在解决三农问题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以保险为例,为有效地提高保障水平,政府的思路转变为“扩面、提标、增品”,争取全方位保证农民的收益,有效解决农业保险保额低、资源分配缺口等问题。其中,“扩面”即扩展保险的覆盖面,“增品”即增加保险品种,“提标”则表示提高保障水平。

  另一项探索是将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纳入今后的发展方向。所谓完全成本保险,即在完全保障物化成本的基础上将中低劳动成本纳入保障范围,隐含了各类生产要素的平均价格。完全成本保险的开发有助于解决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低、对农民吸引力弱等现实问题,调动农民从事农业活动的积极性,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升级收入结构,缩小贫富差距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费用扣除,合理减负,鼓励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增加收入、迈向富裕。”

  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收入改革的重要一步,其背景是中国人民的收入结构已经变化。当前,推进收入改革深入发展,一方面需要开启新的增长空间,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描绘蓝图;另一方面,也要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是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的必由之路。

  收入改革的两大趋势,是适应新时代的新变化,是解决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的关键。

  20112017年,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同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格局加快形成。按照“十三五”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全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城乡、区域和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扶贫对象大幅减少,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缩小,“橄榄型”分配结构逐步形成。

  重塑国际话语,改革全球治理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们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参与改革完善全球治理,致力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长久以来的观念霸权让西方世界很难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观,以客观公正的视角和平和的心态审视自身、看待中国。中国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全球治理实践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积极塑造中国话语的国际认同。

  重塑全球治理话语体系,需要提升中国在国际制度体系中的话语权。中国在国际议程设置能力、国际规范塑造能力以及国际影响传播能力等方面亟待提升,而依托国际组织增强领导力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首先,引领国际多边合作机制创新,积极推动现有机制改革并推动更多新型国际组织建立,将中国倡导的新型全球治理观植入国际多边合作议程;其次,将国际组织人才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建立阶梯式培养机制,填补国际人才储备的巨大缺口。

  重塑全球治理话语体系,需要提升中国话语生产及传播能力。为此,中国应该尤其重视挖掘智库在中国话语生产及传播方面所具有的潜力,促进智库研究水平、国际交流水平、对外传播水平等的全方位提高,使之得以生产出符合国际传播规律的优质思想和知识产品。

  巧用进口杠杆,应对“贸易雾霾”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改革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这是针对全球贸易格局转型背景做出的部署。

  要推动加工贸易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积极扩大进口,办好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调汽车、部分日用消费品等进口关税;要以更大力度的市场开放,促进产业升级和贸易平衡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要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全球化,维护自由贸易,加快亚太自贸区和东亚经济共同体建设;要通过平等协商解决贸易争端,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坚决捍卫自身合法权益。政府工作报告充分__体现了政府通过扩大进口,应对“贸易雾霾”的决心。

  消除“理解赤字”,深推“一带一路”

  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落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这就需要我们全面理解“一带一路”,消除“理解赤字”,对其内涵(是什么)、外延(做什么)及其演进动力不断更新解释。

  从开放、发展的内涵出发,“一带一路”建设要想消除“理解赤字”,更加开放包容,其外延内容就要更为丰富。“一带一路”牵涉面甚广,其领域不断扩大,突出地表现为“蓝色丝绸之路”与建设海洋强国的结合;“冰上丝绸之路”与建设极地强国的结合;“天基丝绸之路”与建设航天强国的结合;“数字丝绸之路”与建设网络强国的结合。

  “一带一路”开放包容,不仅包括发展中国家,也包括发达国家。即使有些国家政府对“一带一路”持疑虑、阻挠乃至反对态度,也可以通过企业合作、民间合作推动。

  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进入“深水区”,要做好攻坚克难的准备。第一,要注重国内国外联动,让老百姓看到实惠;第二,要注重提供“公共品”,推动规则制定;第三,要注重应对阻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第四,要注重发挥市场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深化机构改革,实现“大数据治理”

  2014年“大数据”、2017年“数字经济”、2018年“数字中国”先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充分展现了中国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社会治理,在新的科技革命和社会革命中从跟跑转向并跑和领跑的重大突破。

  中国目前已开始着手从大数据资源建设向打造高品质数据产品的数字供给侧改革。而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实现高速宽带城乡全覆盖,扩大公共场所免费上网范围,明显降低家庭宽带、企业宽带和专线使用费,取消流量“漫游”费,移动网络流量资费年内至少降低30%

  2017年,“数字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其中“数字中国”被首次写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互联网+”为手段,数字经济得到不断繁荣发展。立足均衡发展战略,中国向着数字中国和网络强国的目标不断推进。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政府工作报告解读”课题组,执笔人:王文、贾晋京、陈晓晨、陈晨晨、曹明弟、卞永祖、刘英、程诚、刘典、关照宇、姚乐、刘玉书、翟铮、王晨希,注:文章有删减)

上一页

下一页

洞悉十大趋势,把政府工作报告读明白

2018-04-10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完善金融生态,化解风险压力

  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金融工作的要求是“推动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取得明显进展”,并指出“当前我国经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要标本兼治,有效消除风险隐患”。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而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和核心是建立现代化的金融体系。对金融来说,防范风险是永恒主题。

  在风险压力下推进金融改革,需要加快机构改革。建立健全中国现代化的金融监管机构,完善金融生态,以便更好地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更好地统筹国际与国内、中央与地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

  加快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力度。作为预防系统性金融风险体系的一部分,我国需要建立统一的金融信息大数据平台,发挥其在金融信息获取分析和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监控金融体系整体运行状况,及时发现经济中存在的风险点,阻断重大虚假信息的传播。

  创新政企关系,克服“市场焦虑”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政府将持续“减少微观管理、直接干预,注重加强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阐述的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总基调不变,可以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调整进入新阶段。

  解决好政府、市场、企业的关系问题,是一道世界性的经济学难题。聚焦到当前企业改革的棘手问题上,需重点把握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两大维度。

  “效率”问题始终是当前国企被诟病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入市场竞争,是破解当前国企改革路径僵化的可靠保证。

  民企的发展需更好地抓住国家战略平台的契机,这是实现企业自身创新发展、共同为提升国家竞争力作出应有贡献的机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质量型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经济结构加快优化升级。”

  可以看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了总需求,推动实现更高层次的供需动态平衡,促进了结构优化,加快了新旧动能转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就是要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着力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深化绿色发展,打赢“生态巩固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结合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其后党的十九大对“打赢蓝天保卫战”作出战略部署来看,这一要求意味着在“蓝天保卫战”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接下来的绿色发展进入“生态巩固战”。

  推动环境质量改善的根本目的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环境和生态。为科学合理地处理一些出现的问题,需要从更广、更深、更细三个方面继续探索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一是空间扩展得更广。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以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为主战场,稳步推进成渝、东北、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其他跨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确保更大区域的群众“蓝天幸福感”明显提升。

  二是领域拓展得更深。在巩固空气质量改善的明显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水、土壤的污染治理和修复,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三是方式发展得更全面。强化环境执法督察,把督察成果进一步压实压牢,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开省以下环保机构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运用一系列财税、金融等手段健全和改善激励约束机制。

  引入金融“活水”,振兴乡村经济

  今年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制定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依靠改革创新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逐步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规模和覆盖面,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

  具体来看,除了传统的银行信贷支持,证券、保险、期货等金融工具也在解决三农问题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以保险为例,为有效地提高保障水平,政府的思路转变为“扩面、提标、增品”,争取全方位保证农民的收益,有效解决农业保险保额低、资源分配缺口等问题。其中,“扩面”即扩展保险的覆盖面,“增品”即增加保险品种,“提标”则表示提高保障水平。

  另一项探索是将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纳入今后的发展方向。所谓完全成本保险,即在完全保障物化成本的基础上将中低劳动成本纳入保障范围,隐含了各类生产要素的平均价格。完全成本保险的开发有助于解决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低、对农民吸引力弱等现实问题,调动农民从事农业活动的积极性,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升级收入结构,缩小贫富差距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费用扣除,合理减负,鼓励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增加收入、迈向富裕。”

  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收入改革的重要一步,其背景是中国人民的收入结构已经变化。当前,推进收入改革深入发展,一方面需要开启新的增长空间,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描绘蓝图;另一方面,也要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是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的必由之路。

  收入改革的两大趋势,是适应新时代的新变化,是解决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的关键。

  20112017年,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同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格局加快形成。按照“十三五”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全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城乡、区域和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扶贫对象大幅减少,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缩小,“橄榄型”分配结构逐步形成。

  重塑国际话语,改革全球治理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们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参与改革完善全球治理,致力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长久以来的观念霸权让西方世界很难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观,以客观公正的视角和平和的心态审视自身、看待中国。中国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全球治理实践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积极塑造中国话语的国际认同。

  重塑全球治理话语体系,需要提升中国在国际制度体系中的话语权。中国在国际议程设置能力、国际规范塑造能力以及国际影响传播能力等方面亟待提升,而依托国际组织增强领导力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首先,引领国际多边合作机制创新,积极推动现有机制改革并推动更多新型国际组织建立,将中国倡导的新型全球治理观植入国际多边合作议程;其次,将国际组织人才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建立阶梯式培养机制,填补国际人才储备的巨大缺口。

  重塑全球治理话语体系,需要提升中国话语生产及传播能力。为此,中国应该尤其重视挖掘智库在中国话语生产及传播方面所具有的潜力,促进智库研究水平、国际交流水平、对外传播水平等的全方位提高,使之得以生产出符合国际传播规律的优质思想和知识产品。

  巧用进口杠杆,应对“贸易雾霾”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改革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这是针对全球贸易格局转型背景做出的部署。

  要推动加工贸易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积极扩大进口,办好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调汽车、部分日用消费品等进口关税;要以更大力度的市场开放,促进产业升级和贸易平衡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要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全球化,维护自由贸易,加快亚太自贸区和东亚经济共同体建设;要通过平等协商解决贸易争端,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坚决捍卫自身合法权益。政府工作报告充分__体现了政府通过扩大进口,应对“贸易雾霾”的决心。

  消除“理解赤字”,深推“一带一路”

  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落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这就需要我们全面理解“一带一路”,消除“理解赤字”,对其内涵(是什么)、外延(做什么)及其演进动力不断更新解释。

  从开放、发展的内涵出发,“一带一路”建设要想消除“理解赤字”,更加开放包容,其外延内容就要更为丰富。“一带一路”牵涉面甚广,其领域不断扩大,突出地表现为“蓝色丝绸之路”与建设海洋强国的结合;“冰上丝绸之路”与建设极地强国的结合;“天基丝绸之路”与建设航天强国的结合;“数字丝绸之路”与建设网络强国的结合。

  “一带一路”开放包容,不仅包括发展中国家,也包括发达国家。即使有些国家政府对“一带一路”持疑虑、阻挠乃至反对态度,也可以通过企业合作、民间合作推动。

  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进入“深水区”,要做好攻坚克难的准备。第一,要注重国内国外联动,让老百姓看到实惠;第二,要注重提供“公共品”,推动规则制定;第三,要注重应对阻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第四,要注重发挥市场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深化机构改革,实现“大数据治理”

  2014年“大数据”、2017年“数字经济”、2018年“数字中国”先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充分展现了中国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社会治理,在新的科技革命和社会革命中从跟跑转向并跑和领跑的重大突破。

  中国目前已开始着手从大数据资源建设向打造高品质数据产品的数字供给侧改革。而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实现高速宽带城乡全覆盖,扩大公共场所免费上网范围,明显降低家庭宽带、企业宽带和专线使用费,取消流量“漫游”费,移动网络流量资费年内至少降低30%

  2017年,“数字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其中“数字中国”被首次写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互联网+”为手段,数字经济得到不断繁荣发展。立足均衡发展战略,中国向着数字中国和网络强国的目标不断推进。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政府工作报告解读”课题组,执笔人:王文、贾晋京、陈晓晨、陈晨晨、曹明弟、卞永祖、刘英、程诚、刘典、关照宇、姚乐、刘玉书、翟铮、王晨希,注:文章有删减)

  • xx1803054180.jpg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代表们认真听会。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微信图片_20180308130407.jpg

    3月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两会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外交部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 微信图片_20180307102732.jpg

    3月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财政部部长肖捷,副部长史耀斌、胡静林就“财税改革和财政工作”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 _9WQ6391.jpg

    3月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就“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 IMG_6123.jpg

    3月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农业部部长 韩长赋,农业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潘显政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 动农业转型升级”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 微信图片_20180309114511.jpg

    3月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中国人民银 行行长周小川、副行长易纲、副行长兼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就“金 融改革与发展”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微信图片_20180316112654.jpg

    3月1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 的教育”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