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看中国 >> 正文

从人民中来 到人民中去

——习近平的家国情怀

2017-10-16      本刊综合报道

  • 251813263_8.jpg

    2016年2月,农历猴年春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春祝福。2月3日,习近平在南昌市东湖区彭家桥街道光明社区同居民们合影。 摄影 兰红光/新华社

  • 1972年,插队回京探亲时的习近平。.jpg

    1972年,插队回京探亲时的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资料图片

  • ddff9d996e056db39f7c2d0430f90b94.jpg

    1975年秋,在梁家河插队并任村支书的习近平被推荐去清华大学读书。当年10月7日那天,听说习近平要回北京上学了,全村都来送习支书,有十几个人硬是步行30公里送他到县城,晚上一同挤在国营旅馆的一间平房里打地铺。第二天,他们到照相馆拍了这张纪念照。 本刊资料

  • 1984年10月,习近平在正定县街头发放《民意调查表》。.jpg

    1984年10月,习近平在河北省正定县街头发放《民意调查表》。 《知之深 爱之切》资料图片

  • 1989年,时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农村参加劳动。.jpg

    1989年,时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农村参加劳动。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资料图片

  • 203959451_8.jpg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 摄影 兰红光/新华社

  • 205264556_8.jpg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习近平来到龙泉关镇骆驼湾村看望唐荣斌老人一家。 摄影 兰红光/新华社

  • 224171126_8.jpg

    2014年2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市东城区雨儿胡同与居民合影。当日,习近平来到北京市就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首都更好发展,特别是破解特大城市发展难题进行考察调研。习近平强调,北京要立足优势、深化改革、勇于开拓,以创新的思维、扎实的举措、深入的作风,进一步做好城市发展和管理工作,在建设首善之区上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摄影 丁林/新华社

  • 227899456_8.jpg

    2014年5月23日至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海考察调研。23日下午,他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高桥综合服务大厅与窗口工作人员交谈。 摄影 黄敬文/新华社

  • 238822685_8.jpg

    2015年2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调研时同村民边走边聊。这是1975年离开梁家河后,习近平第二次回到这里看望父老乡亲。期间,他还先后四次给梁家河村回信。 摄影 兰红光/新华社

  • VCG111122725377.jpg

    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窑洞。 视觉中国  供图

  • 242387848_8.jpg

    2015年5月25日至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浙江调研。 26日,习近平在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察看产品展示和研发中心。 摄影 谢环驰/新华社

  • 266797636_8.jpg

    2017年2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河北省安新县考察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工作。 摄影 兰红光/新华社

  • 272333613_8.jpg

    2017年6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山西考察。6月21日下午,习近平来到忻州市岢岚县赵家洼村玉米地察看抗旱保墒措施。 摄影 李学仁/新华社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是首位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从中国最基层一级、相当于欧美的社区干起,到县、市,再到福建、浙江、上海等几个省市的主要领导,再到国家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至少经历了16次大的工作调整,前后用了40多年时间。


  参透了黄土地的民生密码,积淀了醇厚的为民情怀,在诗词等中华传统文化中熏陶渐染,将传统中国社会“修齐治平”理念菁华和现代治国理政思想有机融合—归结到一点就是:人民利益大如天。与路遥的彻夜长谈,与梁家河父老的亲情守望,对“夙夜为公”县委书记焦裕禄的真情嘉许,无不透露出习近平浓郁的人文情怀和民生关怀。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五年前的庄严承诺,投射到“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的实践中,坚守初心,必能行稳致远。

  他,就是习近平。

  有人曾这样概括习近平的从政之路:从陕北农村大队支书做起,在河北正定起步,在福建政坛走向成熟,而在知天命之年,又来到浙江,踏上新的征途……

  无论到哪里工作,他总是要求自己先做一个学生。无论在哪个岗位工作,他心中装着人民,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改革的动力。

  七年知青岁月

  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习近平《我是黄土地的儿子》  2002

  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是习近平当年插队生活的地方。2015213日,习近平回到这里探望乡亲,他深情讲道:“19691月,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待就是七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在梁家河插队的几年生涯,习近平更乐意称自己是个“普通农民”,而非“知青”。近期中央电视台热播的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中有这样一组镜头—201363日,习近平在哥斯达黎加埃雷迪亚省圣多明哥小镇一家咖啡种植园走访时,和一位年长的农场主边喝咖啡边聊家常。他说:“来这里就有这么一个期望,看一看我们人民的生活。我也是来自于基层,我做了七年的农民。然后做村长、做县长、做市长、做省长。可以说我和普通群众都有着很天然的感情。我们要有很多的时间,到中国的农村、工厂,去和普通的群众见面,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冷暖安危。但是我们现在还有很多的贫困人口。所以我们下一步还要集中力量,把中国贫困人口的问题解决一下。这可能是以后我很重要的一个任务。”

  习近平一再强调扶贫要攻坚,扶贫要精准,就因为他曾经就是一位农民,他很理解、很懂农民。无论是他当知青还是当大队书记,他的目的都很明确,就是为人民服务。只有在基层受过苦,知道百姓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才能够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才能够有正确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为百姓做实事、做好事。

  在梁家河的经历是习近平治国理政实践的开端。他曾经讲道:“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他最先提到的“实际”“实事求是”都是实践的具体表现。唯有实践,才能认识到实际;唯有实践,才能做到实事求是。

  1979年,习近平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到中央军委办公厅工作,担任时任国防部部长、中央政治局委员耿飚的秘书。对大多数人来讲,给国防部部长当秘书是一件光荣而有前途的事情。然而,习近平在梁家河就树立了“为人民办好事”的理想,这个理想始终没有改变,实践的过程也始终没有停止,因此他主动提出到基层去。19823月,他到河北正定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再次回到基层,回到群众之中。

  从最基层的村支书干起,从为人民办好事的具体实践做起,不断扩大实践范围,不断深化实践层次,不断在实践中夯实自信心,并把这种自信心提升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发展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正定,第二故乡

  正定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勤劳的人民。我爱自己的故乡。

  ——习近平《我爱自己的第二故乡》 19875

  1982年初,习近平来到了河北省正定县。

  初到正定,“唯粮是农”的单一经济结构已把曾经的北方粮食高产县拖入贫困的泥潭。从担任县委副书记到担任县委书记,习近平跑遍了全县25个乡镇,走访县直机关,翻阅厚厚的县志,拜访“老正定”。通过深入调研,年轻的习近平心中已有了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一抓农民的“致富”,解决农村的贫困落后;二抓农民的“智力”,开发农村的智力资源。

  诚如在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一书附录的一篇通讯中记载:“这里,听不见人人喊改革,但处处在改革。”至于如何改革,习近平说:“我从不言必称改革,只是想扎扎实实做几件于国有益、于民有利的事情。改革是中华民族的意愿,是中国社会的‘大趋势’,个人不必故作惊人之举。我理解,改革不仅仅是改变。解放社会生产力,解除旧有观念对人的桎梏,才是改革的最终目的。在改革进程中,要研究国情,要把握群众心理,要避免破坏性震动,否则,盲目改革只会是一首浪漫的抒情诗,弄不好,还会给事业带来损失。”事实证明,习近平的改革思维,不仅在正定实践中扎下了深根,而且在后来的闽东实践、浙江实践、大国治理实践中逐步发展成熟。

  习近平说:“正定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勤劳的人民。我爱自己的故乡。”对正定的思念,对正定人民的感情,溢于言表。

  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历史。爱正定,不是一句口号。从带着感情和责任做好老干部工作,到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从在基层寻求“源头活水”,到刹住新的不正之风,没有气势不行,没有方法不行。在正定的习近平对农村有了更理性的思索,他说:“我要为人民做事情,要同人民唱一曲悠扬的‘农家乐’。”爱正定,是具体的、实在的。他在正定县城大街上摆桌子,听取群众意见;与正定县干部群众一起祭扫郝清玉烈士陵墓,对烈士家属表示亲切慰问;在县城街头发放《民意调查表》……他以主人翁的责任感深情地爱着正定和正定的人民。这种滚烫的家国情怀,从未间断,与日俱增。

  以百姓之心为心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脱离群众,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关心群众的生活,我们的工作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的事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习近平《同心同德 兴民兴邦—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 1992520

  用习近平自己的话说:“从河北到厦门,32岁进入特区,这一步是一个很大的跨度。”后来,他又在宁德、福州等重要地区和城市担任主要领导,直到任职福建省省长。在福建的近18年是习近平从政履历上的浓重一笔—他几乎积累了地方各个行政层级的工作经验。

  1985年,习近平离开正定,调往厦门任职。谈起来到厦门的初衷,习近平曾说道:“我当时很踊跃地到厦门来,就是想来尝试对改革的实践、对开放的实践。”在厦门期间,习近平引进台资的力度很大。在其任上,全国第一座台商会馆—厦门台商会馆竣工并开始招商。习近平曾坦言,那是他第一次亲历城市的管理和发展,加上特区工作无经验可鉴,在厦门的工作经历是最艰苦的学习过程。他说:“在厦门工作的3年,我感受很深、获益很大。应该说,这3年的特区工作历练,对我后来的工作有很大的影响。”

  任福建省领导期间,习近平一直倡导闽台合作。他曾在很多场合提及,闽台合作是篇大文章,必须做好。也是在这个时期,习近平提出了要建设有限政府、提供有效服务,有所为有所不为,做那些不错位、不越位、不空位的事情。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在刚刚过去的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在欢迎金砖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受邀国领导人及配偶、嘉宾的宴会上,习近平深情回忆了他的“厦门故事”:“1985年,32年前,我来到厦门工作,当时是到这里来担任副市长。那天正好是我32岁生日,现在捻指算来又过了32年。当时的厦门基本上没有什么高楼大厦,晚上的灯光非常稀疏,外国商人和游客也很少见。如今,32年过去了,海风海浪依旧,厦门却已旧貌换新颜。一座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夜晚到处是灯火辉煌,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勇敢坚毅、吃苦耐劳的当地人民,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用自己的双手把厦门变成了一座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对外交流密切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1988年,习近平调任宁德地委书记。当时的宁德属经济落后地区,如何实现脱贫是习近平思考最多的问题。他这段时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收录为《摆脱贫困》一书,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如提倡“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扶贫理念,目的都是为了发扬人的首创精神、不畏艰难的精神,为了力戒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真正把心贴在人民身上。

  《摆脱贫困》附有一个跋,习近平在其中写道:“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唯有全民把经济建设当作最大的政治……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

  习近平在宁德地区的反腐工作更是名震一方。按旧习俗,盖房、修坟、娶媳妇被称为人生三件大事。以往很多干部盖房缺钱,就以权换钱。习近平到任地委书记后,确定把“敢于碰硬,敢攻难点,抓反面典型,拔钉子户”作为查处的突破口,以铁腕之力刹住了这股“建房风”。

  “这里有一个谁得罪谁的问题,你违纪违法占地盖房,为一己之私破坏了党的权威和形象,是你得罪了党,得罪了人民,得罪了党纪国法,而不是代表党和人民利益查处你的干部得罪了你。”习近平在宁德地委工作会议上这样说。

  1990年习近平从宁德地委书记调任福州市委书记时,福州市委大院里“马上就办”四个大字十分显眼。习近平曾向媒体解释:“‘马上就办’不光是对工作效率的要求,也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求人们审慎地做出最快反应。每个人都有这种敏感,福州的事业才会保持年轻。”

  就在习近平提出“马上就办”的同时,围绕“马上就办”的办事方式创新、监督机制完善、常态制度建设也在不断推进。这些创新与探索,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并在实践中不断走向完善,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1990716日,《福州晚报》头版发表了习近平的词作《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词中“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的句子,深深表达了习近平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和他自己爱民为民、责任担当的坚定情怀。

  心无百姓莫为“官”

  我曾在浙江工作了6个年头,熟悉这里的山水草木、风土人情,参与和见证了这里的发展。在中国,像杭州这样的城市有很多,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大发展、大变化,许许多多普通家庭用勤劳的双手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这一点一滴的变化,集合起来就是磅礴的力量,推动着中国发展进步,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

  ——习近平 《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201693

  200211月,49岁的习近平不再担任福建省省长,调任浙江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后担任浙江省委书记。

  在浙江期间,习近平为5000万浙江人民夙夜在公,殚精竭虑—他在全省各地田间地头留下“鱼水情深”的深深足迹,在浙江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浙江大地精心抒写“文化大省”的动人篇章,在之江两岸敲响“平安浙江”“法治浙江”的坚定槌音,特别是给浙江擘画“八八战略”的宏伟蓝图……

  在当时宏观调控的大形势下,浙江经济曾一度陷入“生产缺电、建设缺钱、招商缺地”的困境。习近平再次果断出击,采取了“倒逼机制”,以“腾笼换鸟”的思路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精神,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拉动投资、消费和进出口三大需求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使浙江2006年的GDP、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需求保持了13.5%以上的增幅。

  在浙江,习近平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解决民生难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受命担任上海市委书记时,这一点被中组部领导突出提起。习近平有一句话广为流传—“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应该跑遍所有的县市区”。而习近平也确实践行了这一原则,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用9个月时间跑了69个县市区。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是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经常念叨的。在《之江新语》的《“潜绩”与“显绩”》一文里他提到:“我们常讲的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多做埋头苦干的实事,不求急功近利的‘显绩’,创造泽被后人的‘潜绩’。”

  “群众在党员干部心里的分量有多重,党员干部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习近平高度重视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关心关爱基层干部。20041226日,是当年的最后一个星期天,习近平在考察温(州)福(州)铁路开工现场后专程来到瑞安市飞云镇给基层干部拜年,他深情地说:“我也是个老基层,当过村党支部书记、县委书记,一直同基层干部打交道。我对基层工作非常牵挂,对基层干部充满感情。”他还要求全省要做到“执政重在基层,工作倾斜基层,关爱传递基层”。

  亲民爱民是习近平始终不变的情怀。习近平常说: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千方百计采取切实可行的好措施、好办法,努力解决困难。好措施、好办法哪里来?答案是:从群众中来。要解决矛盾和问题,就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拜群众为师。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是习近平一直强调的。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提议并主持建立了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重在落实,贵在坚持。”他还说,领导干部要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从繁杂的应酬中摆脱出来,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带着深厚感情办好各项实事。为民办实事还要与机关效能建设结合起来,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层层抓落实,以实际成果取信于民,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2003年的浙江省人代会上,时任省委书记、代省长的习近平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就提出当年要为民办的十件实事。自此,浙江每年初的省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本年度十个方面的为民办实事任务,年底把办理情况向社会公示。如今,浙江已经建立完善了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十件实事”成了温暖各地百姓心田的高频热词,更变成浙江人民生活更美好的强大支撑。

  立根原在群众中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 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 20121115

  20121115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代表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成员发表讲话时提到最多的就是人民。1117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再次强调党与人民的关系。

  2015112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一场特殊的“书记对话”吸引了全社会的关注: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206名参加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的县委书记们座谈。谈笑风生中,原计划开两小时的座谈会最终开了三个多小时,中间没有休息。座谈中,习近平对在场的和全国的县委书记提出了“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要求,给县委书记们上了难忘的一课。座谈中,习近平深情回忆起30多年前自己在县委书记岗位上的经历、感悟、收获,与大家畅谈交流“县委书记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且不能只看眼前,要抓长远”“要守住底线”“要接好接力棒”……习近平与县委书记们座谈语重心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30多次赴国内各地考察,几乎每次都提到扶贫,超过25个重要场合对扶贫开发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阜平、定西、琼海、湘西、临沂、兰考、喀什……每年的春节前夕,那些生活中还有难处的群众,是习近平心中始终的牵挂。

  党的十八大后的首个新年前夕,习近平赴河北省阜平县“看真贫”,慰问困难群众;蛇年春节前夕,他来到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的甘肃省定西市考察,深入偏远山村困难户家;马年春节前,他到内蒙古自治区踏雪看望棚户区群众;而2015年第一次去外地,他的目的地选在了距离北京2600多公里的云南昭通等地,看望鲁甸地震灾区干部群众,深入企业、工地、乡村考察,就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

  梳理习近平的考察工作轨迹,无论是所到地域,还是所占时间比例,访贫是他调研最多的主题之一,扶贫是他谈及最多的话题之一,生活有难处的民众是他最关心的群体。

  习近平在日前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习近平的这番话,道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根本逻辑。沿着这一逻辑行进的中国,必然迎来“而今迈步从头越”的灿烂未来。  

上一页

下一页

从人民中来 到人民中去

——习近平的家国情怀

2017-10-16      本刊综合报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是首位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从中国最基层一级、相当于欧美的社区干起,到县、市,再到福建、浙江、上海等几个省市的主要领导,再到国家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至少经历了16次大的工作调整,前后用了40多年时间。


  参透了黄土地的民生密码,积淀了醇厚的为民情怀,在诗词等中华传统文化中熏陶渐染,将传统中国社会“修齐治平”理念菁华和现代治国理政思想有机融合—归结到一点就是:人民利益大如天。与路遥的彻夜长谈,与梁家河父老的亲情守望,对“夙夜为公”县委书记焦裕禄的真情嘉许,无不透露出习近平浓郁的人文情怀和民生关怀。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五年前的庄严承诺,投射到“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的实践中,坚守初心,必能行稳致远。

  他,就是习近平。

  有人曾这样概括习近平的从政之路:从陕北农村大队支书做起,在河北正定起步,在福建政坛走向成熟,而在知天命之年,又来到浙江,踏上新的征途……

  无论到哪里工作,他总是要求自己先做一个学生。无论在哪个岗位工作,他心中装着人民,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改革的动力。

  七年知青岁月

  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习近平《我是黄土地的儿子》  2002

  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是习近平当年插队生活的地方。2015213日,习近平回到这里探望乡亲,他深情讲道:“19691月,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待就是七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在梁家河插队的几年生涯,习近平更乐意称自己是个“普通农民”,而非“知青”。近期中央电视台热播的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中有这样一组镜头—201363日,习近平在哥斯达黎加埃雷迪亚省圣多明哥小镇一家咖啡种植园走访时,和一位年长的农场主边喝咖啡边聊家常。他说:“来这里就有这么一个期望,看一看我们人民的生活。我也是来自于基层,我做了七年的农民。然后做村长、做县长、做市长、做省长。可以说我和普通群众都有着很天然的感情。我们要有很多的时间,到中国的农村、工厂,去和普通的群众见面,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冷暖安危。但是我们现在还有很多的贫困人口。所以我们下一步还要集中力量,把中国贫困人口的问题解决一下。这可能是以后我很重要的一个任务。”

  习近平一再强调扶贫要攻坚,扶贫要精准,就因为他曾经就是一位农民,他很理解、很懂农民。无论是他当知青还是当大队书记,他的目的都很明确,就是为人民服务。只有在基层受过苦,知道百姓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才能够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才能够有正确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为百姓做实事、做好事。

  在梁家河的经历是习近平治国理政实践的开端。他曾经讲道:“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他最先提到的“实际”“实事求是”都是实践的具体表现。唯有实践,才能认识到实际;唯有实践,才能做到实事求是。

  1979年,习近平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到中央军委办公厅工作,担任时任国防部部长、中央政治局委员耿飚的秘书。对大多数人来讲,给国防部部长当秘书是一件光荣而有前途的事情。然而,习近平在梁家河就树立了“为人民办好事”的理想,这个理想始终没有改变,实践的过程也始终没有停止,因此他主动提出到基层去。19823月,他到河北正定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再次回到基层,回到群众之中。

  从最基层的村支书干起,从为人民办好事的具体实践做起,不断扩大实践范围,不断深化实践层次,不断在实践中夯实自信心,并把这种自信心提升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发展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正定,第二故乡

  正定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勤劳的人民。我爱自己的故乡。

  ——习近平《我爱自己的第二故乡》 19875

  1982年初,习近平来到了河北省正定县。

  初到正定,“唯粮是农”的单一经济结构已把曾经的北方粮食高产县拖入贫困的泥潭。从担任县委副书记到担任县委书记,习近平跑遍了全县25个乡镇,走访县直机关,翻阅厚厚的县志,拜访“老正定”。通过深入调研,年轻的习近平心中已有了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一抓农民的“致富”,解决农村的贫困落后;二抓农民的“智力”,开发农村的智力资源。

  诚如在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一书附录的一篇通讯中记载:“这里,听不见人人喊改革,但处处在改革。”至于如何改革,习近平说:“我从不言必称改革,只是想扎扎实实做几件于国有益、于民有利的事情。改革是中华民族的意愿,是中国社会的‘大趋势’,个人不必故作惊人之举。我理解,改革不仅仅是改变。解放社会生产力,解除旧有观念对人的桎梏,才是改革的最终目的。在改革进程中,要研究国情,要把握群众心理,要避免破坏性震动,否则,盲目改革只会是一首浪漫的抒情诗,弄不好,还会给事业带来损失。”事实证明,习近平的改革思维,不仅在正定实践中扎下了深根,而且在后来的闽东实践、浙江实践、大国治理实践中逐步发展成熟。

  习近平说:“正定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勤劳的人民。我爱自己的故乡。”对正定的思念,对正定人民的感情,溢于言表。

  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历史。爱正定,不是一句口号。从带着感情和责任做好老干部工作,到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从在基层寻求“源头活水”,到刹住新的不正之风,没有气势不行,没有方法不行。在正定的习近平对农村有了更理性的思索,他说:“我要为人民做事情,要同人民唱一曲悠扬的‘农家乐’。”爱正定,是具体的、实在的。他在正定县城大街上摆桌子,听取群众意见;与正定县干部群众一起祭扫郝清玉烈士陵墓,对烈士家属表示亲切慰问;在县城街头发放《民意调查表》……他以主人翁的责任感深情地爱着正定和正定的人民。这种滚烫的家国情怀,从未间断,与日俱增。

  以百姓之心为心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脱离群众,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关心群众的生活,我们的工作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的事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习近平《同心同德 兴民兴邦—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 1992520

  用习近平自己的话说:“从河北到厦门,32岁进入特区,这一步是一个很大的跨度。”后来,他又在宁德、福州等重要地区和城市担任主要领导,直到任职福建省省长。在福建的近18年是习近平从政履历上的浓重一笔—他几乎积累了地方各个行政层级的工作经验。

  1985年,习近平离开正定,调往厦门任职。谈起来到厦门的初衷,习近平曾说道:“我当时很踊跃地到厦门来,就是想来尝试对改革的实践、对开放的实践。”在厦门期间,习近平引进台资的力度很大。在其任上,全国第一座台商会馆—厦门台商会馆竣工并开始招商。习近平曾坦言,那是他第一次亲历城市的管理和发展,加上特区工作无经验可鉴,在厦门的工作经历是最艰苦的学习过程。他说:“在厦门工作的3年,我感受很深、获益很大。应该说,这3年的特区工作历练,对我后来的工作有很大的影响。”

  任福建省领导期间,习近平一直倡导闽台合作。他曾在很多场合提及,闽台合作是篇大文章,必须做好。也是在这个时期,习近平提出了要建设有限政府、提供有效服务,有所为有所不为,做那些不错位、不越位、不空位的事情。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在刚刚过去的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在欢迎金砖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受邀国领导人及配偶、嘉宾的宴会上,习近平深情回忆了他的“厦门故事”:“1985年,32年前,我来到厦门工作,当时是到这里来担任副市长。那天正好是我32岁生日,现在捻指算来又过了32年。当时的厦门基本上没有什么高楼大厦,晚上的灯光非常稀疏,外国商人和游客也很少见。如今,32年过去了,海风海浪依旧,厦门却已旧貌换新颜。一座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夜晚到处是灯火辉煌,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勇敢坚毅、吃苦耐劳的当地人民,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用自己的双手把厦门变成了一座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对外交流密切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1988年,习近平调任宁德地委书记。当时的宁德属经济落后地区,如何实现脱贫是习近平思考最多的问题。他这段时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收录为《摆脱贫困》一书,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如提倡“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扶贫理念,目的都是为了发扬人的首创精神、不畏艰难的精神,为了力戒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真正把心贴在人民身上。

  《摆脱贫困》附有一个跋,习近平在其中写道:“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唯有全民把经济建设当作最大的政治……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

  习近平在宁德地区的反腐工作更是名震一方。按旧习俗,盖房、修坟、娶媳妇被称为人生三件大事。以往很多干部盖房缺钱,就以权换钱。习近平到任地委书记后,确定把“敢于碰硬,敢攻难点,抓反面典型,拔钉子户”作为查处的突破口,以铁腕之力刹住了这股“建房风”。

  “这里有一个谁得罪谁的问题,你违纪违法占地盖房,为一己之私破坏了党的权威和形象,是你得罪了党,得罪了人民,得罪了党纪国法,而不是代表党和人民利益查处你的干部得罪了你。”习近平在宁德地委工作会议上这样说。

  1990年习近平从宁德地委书记调任福州市委书记时,福州市委大院里“马上就办”四个大字十分显眼。习近平曾向媒体解释:“‘马上就办’不光是对工作效率的要求,也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求人们审慎地做出最快反应。每个人都有这种敏感,福州的事业才会保持年轻。”

  就在习近平提出“马上就办”的同时,围绕“马上就办”的办事方式创新、监督机制完善、常态制度建设也在不断推进。这些创新与探索,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并在实践中不断走向完善,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1990716日,《福州晚报》头版发表了习近平的词作《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词中“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的句子,深深表达了习近平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和他自己爱民为民、责任担当的坚定情怀。

  心无百姓莫为“官”

  我曾在浙江工作了6个年头,熟悉这里的山水草木、风土人情,参与和见证了这里的发展。在中国,像杭州这样的城市有很多,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大发展、大变化,许许多多普通家庭用勤劳的双手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这一点一滴的变化,集合起来就是磅礴的力量,推动着中国发展进步,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

  ——习近平 《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201693

  200211月,49岁的习近平不再担任福建省省长,调任浙江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后担任浙江省委书记。

  在浙江期间,习近平为5000万浙江人民夙夜在公,殚精竭虑—他在全省各地田间地头留下“鱼水情深”的深深足迹,在浙江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浙江大地精心抒写“文化大省”的动人篇章,在之江两岸敲响“平安浙江”“法治浙江”的坚定槌音,特别是给浙江擘画“八八战略”的宏伟蓝图……

  在当时宏观调控的大形势下,浙江经济曾一度陷入“生产缺电、建设缺钱、招商缺地”的困境。习近平再次果断出击,采取了“倒逼机制”,以“腾笼换鸟”的思路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精神,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拉动投资、消费和进出口三大需求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使浙江2006年的GDP、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需求保持了13.5%以上的增幅。

  在浙江,习近平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解决民生难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受命担任上海市委书记时,这一点被中组部领导突出提起。习近平有一句话广为流传—“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应该跑遍所有的县市区”。而习近平也确实践行了这一原则,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用9个月时间跑了69个县市区。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是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经常念叨的。在《之江新语》的《“潜绩”与“显绩”》一文里他提到:“我们常讲的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多做埋头苦干的实事,不求急功近利的‘显绩’,创造泽被后人的‘潜绩’。”

  “群众在党员干部心里的分量有多重,党员干部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习近平高度重视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关心关爱基层干部。20041226日,是当年的最后一个星期天,习近平在考察温(州)福(州)铁路开工现场后专程来到瑞安市飞云镇给基层干部拜年,他深情地说:“我也是个老基层,当过村党支部书记、县委书记,一直同基层干部打交道。我对基层工作非常牵挂,对基层干部充满感情。”他还要求全省要做到“执政重在基层,工作倾斜基层,关爱传递基层”。

  亲民爱民是习近平始终不变的情怀。习近平常说: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千方百计采取切实可行的好措施、好办法,努力解决困难。好措施、好办法哪里来?答案是:从群众中来。要解决矛盾和问题,就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拜群众为师。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是习近平一直强调的。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提议并主持建立了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重在落实,贵在坚持。”他还说,领导干部要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从繁杂的应酬中摆脱出来,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带着深厚感情办好各项实事。为民办实事还要与机关效能建设结合起来,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层层抓落实,以实际成果取信于民,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2003年的浙江省人代会上,时任省委书记、代省长的习近平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就提出当年要为民办的十件实事。自此,浙江每年初的省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本年度十个方面的为民办实事任务,年底把办理情况向社会公示。如今,浙江已经建立完善了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十件实事”成了温暖各地百姓心田的高频热词,更变成浙江人民生活更美好的强大支撑。

  立根原在群众中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 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 20121115

  20121115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代表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成员发表讲话时提到最多的就是人民。1117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再次强调党与人民的关系。

  2015112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一场特殊的“书记对话”吸引了全社会的关注: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206名参加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的县委书记们座谈。谈笑风生中,原计划开两小时的座谈会最终开了三个多小时,中间没有休息。座谈中,习近平对在场的和全国的县委书记提出了“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要求,给县委书记们上了难忘的一课。座谈中,习近平深情回忆起30多年前自己在县委书记岗位上的经历、感悟、收获,与大家畅谈交流“县委书记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且不能只看眼前,要抓长远”“要守住底线”“要接好接力棒”……习近平与县委书记们座谈语重心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30多次赴国内各地考察,几乎每次都提到扶贫,超过25个重要场合对扶贫开发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阜平、定西、琼海、湘西、临沂、兰考、喀什……每年的春节前夕,那些生活中还有难处的群众,是习近平心中始终的牵挂。

  党的十八大后的首个新年前夕,习近平赴河北省阜平县“看真贫”,慰问困难群众;蛇年春节前夕,他来到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的甘肃省定西市考察,深入偏远山村困难户家;马年春节前,他到内蒙古自治区踏雪看望棚户区群众;而2015年第一次去外地,他的目的地选在了距离北京2600多公里的云南昭通等地,看望鲁甸地震灾区干部群众,深入企业、工地、乡村考察,就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

  梳理习近平的考察工作轨迹,无论是所到地域,还是所占时间比例,访贫是他调研最多的主题之一,扶贫是他谈及最多的话题之一,生活有难处的民众是他最关心的群体。

  习近平在日前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习近平的这番话,道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根本逻辑。沿着这一逻辑行进的中国,必然迎来“而今迈步从头越”的灿烂未来。  

  • 251813263_8.jpg

    2016年2月,农历猴年春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春祝福。2月3日,习近平在南昌市东湖区彭家桥街道光明社区同居民们合影。 摄影 兰红光/新华社

  • 1972年,插队回京探亲时的习近平。.jpg

    1972年,插队回京探亲时的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资料图片

  • ddff9d996e056db39f7c2d0430f90b94.jpg

    1975年秋,在梁家河插队并任村支书的习近平被推荐去清华大学读书。当年10月7日那天,听说习近平要回北京上学了,全村都来送习支书,有十几个人硬是步行30公里送他到县城,晚上一同挤在国营旅馆的一间平房里打地铺。第二天,他们到照相馆拍了这张纪念照。 本刊资料

  • 1984年10月,习近平在正定县街头发放《民意调查表》。.jpg

    1984年10月,习近平在河北省正定县街头发放《民意调查表》。 《知之深 爱之切》资料图片

  • 1989年,时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农村参加劳动。.jpg

    1989年,时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农村参加劳动。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资料图片

  • 203959451_8.jpg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 摄影 兰红光/新华社

  • 205264556_8.jpg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习近平来到龙泉关镇骆驼湾村看望唐荣斌老人一家。 摄影 兰红光/新华社

  • 224171126_8.jpg

    2014年2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市东城区雨儿胡同与居民合影。当日,习近平来到北京市就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首都更好发展,特别是破解特大城市发展难题进行考察调研。习近平强调,北京要立足优势、深化改革、勇于开拓,以创新的思维、扎实的举措、深入的作风,进一步做好城市发展和管理工作,在建设首善之区上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摄影 丁林/新华社

  • 227899456_8.jpg

    2014年5月23日至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海考察调研。23日下午,他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高桥综合服务大厅与窗口工作人员交谈。 摄影 黄敬文/新华社

  • 238822685_8.jpg

    2015年2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调研时同村民边走边聊。这是1975年离开梁家河后,习近平第二次回到这里看望父老乡亲。期间,他还先后四次给梁家河村回信。 摄影 兰红光/新华社

  • VCG111122725377.jpg

    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窑洞。 视觉中国  供图

  • 242387848_8.jpg

    2015年5月25日至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浙江调研。 26日,习近平在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察看产品展示和研发中心。 摄影 谢环驰/新华社

  • 266797636_8.jpg

    2017年2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河北省安新县考察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工作。 摄影 兰红光/新华社

  • 272333613_8.jpg

    2017年6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山西考察。6月21日下午,习近平来到忻州市岢岚县赵家洼村玉米地察看抗旱保墒措施。 摄影 李学仁/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