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461647100411333.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看中国 >> 正文

【本刊专稿】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2021-08-11      本刊综合报道

  • IMG_2740 拷贝.jpg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发射,约573秒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摄影 宿东

  • IMG_2931 拷贝.jpg

    正在天和核心舱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在通话中表示,一定牢记总书记指示,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坚决完成各项任务。请总书记放心,请全国人民放心! 摄影 岳月伟/新华社

  • IMG_2930 拷贝.jpg

    2021年6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同正在天和核心舱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亲切通话。 摄影 鞠鹏/新华社

  • XxjpsgC007155_20210704_PEPFN0A001 拷贝.jpg

    2021年7月4日,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这是空间站全景相机拍摄的地球画面(摄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摄影 金立旺/新华社

  • XxjpsgC007076_20210704_PEPFN0A001 拷贝.jpg

    2021年7月4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屏拍摄的神舟十二号乘组航天员在舱外工作场面。 摄影 金立旺/新华社

< >

  适逢党的百年华诞,在中国载人航天即将跨入第三个十年之际,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2021年6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同正在天和核心舱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亲切通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代表全国各族人民,向他们表示诚挚问候。

  七一前夕,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传来视频祝福:祝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生日快乐!

  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送上太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6月17日15时54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

  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后,先后开启节点舱舱门、核心舱舱门,北京时间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第四次飞行任务。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并将在太空驻留3个月时间,表明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已全面进入空间站阶段,正向着既定的探索目标稳步前行。这一成就,充分展示了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更加坚定了我们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决心和信心。

  神十二任务的特点

  空间站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第三步。神舟十二号任务是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具有自己的特点:

  任务工作量非常大。航天员进入核心舱后,马上要建立适合人生活、居住的环境,后续还要到舱外做安装维护。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出舱活动时间长、任务重,一次出舱长达6个小时左右。还要第一次进行人和舱外机械臂配合,复杂性和艰巨性会超出想象。

  任务时间长。这次任务在轨时间长达3个月,对航天员的生活、健康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加强健康维护、生活能力训练,去摸索如何更好地适应太空工作、生活。

  任务期间操控难度大。和空间实验室相比,空间站是更大的科学平台,航天员们要做的空间实验、技术试验更多、时间更紧。

  航天员的任务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有以下任务清单

  开展核心舱组合体的日常管理,包括天和核心舱在轨测试。三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后,首先要“拆快递”,在空间站核心舱发射时,“快递小哥”天舟二号打包运了6吨多的设备上去,当时很多设备还不能安装在工位上,正等待着航天员进行人工安装、启动和调试。

  再生保障系统验证和航天员自身的健康管理。因为要在轨驻留三个月,为了长期经济运行“太空之家”,与以往的空间实验室不同,空间站核心舱内的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采用的是可再生技术,航天员要让空间站内的氧气和水等物资,尽可能实现循环使用。另外,航天员也要按计划开展身体锻炼,定期监测、维持和评估自身健康状态。

  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航天员要进行空间应用任务实验设备的组装和测试,按程序开展空间应用、航天医学领域等实验以及有关科普教育活动。

  航天员将在驻留期间在机械臂的协助下完成舱外作业。据了解,本次任务计划要执行两次出舱任务作业,包括舱外服在轨转移、组装和测试,开展舱外工具箱组装、全景摄像机抬升和扩展泵组安装等工作。

  宇航员进驻的空间站核心舱什么样

  核心舱能提供给航天员的活动空间超过50立方米,加上来访的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提供的空间,现在总空间已经接近150立方米,相当于有了近10倍的增长。如果说原来航天员是生活在一个标间里,那么现在航天员就是生活在一个别墅里。

  核心舱内根据功能做了分区,分为工作区、睡眠区、卫生区、就餐区、医监医保区和锻炼区等六大部分。其中,锻炼区配备有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用于航天员日常锻炼。此外,科研人员还为航天员打造了大气再生控制”“电解制氧”“水处理等技术先进、工作可靠的太空家居

  航天员吃什么

  核心舱内为3名航天员配置了120余种营养均衡、品种丰富、口感良好、长保质期的航天食品。就餐区域配置了食品加热、冷藏及饮水设备,还有折叠桌,方便航天员就餐。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的科研人员研制的食品加热装置形似白色方盒,内有3层加热空间,安装在飞船内,可定量对航天员的航天食品和饮料进行加热,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均可控制,使航天员能在太空中吃到热乎乎的饭菜。

  探索宇宙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在近地轨道建造和运营空间站,能够深刻推动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牵引下,中国空间站代表着人类向太空不断探索的勇敢与执着,将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贡献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

  任务期间,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等工作,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上一页

下一页

【本刊专稿】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2021-08-11      本刊综合报道

  适逢党的百年华诞,在中国载人航天即将跨入第三个十年之际,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2021年6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同正在天和核心舱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亲切通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代表全国各族人民,向他们表示诚挚问候。

  七一前夕,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传来视频祝福:祝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生日快乐!

  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送上太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6月17日15时54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

  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后,先后开启节点舱舱门、核心舱舱门,北京时间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第四次飞行任务。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并将在太空驻留3个月时间,表明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已全面进入空间站阶段,正向着既定的探索目标稳步前行。这一成就,充分展示了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更加坚定了我们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决心和信心。

  神十二任务的特点

  空间站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第三步。神舟十二号任务是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具有自己的特点:

  任务工作量非常大。航天员进入核心舱后,马上要建立适合人生活、居住的环境,后续还要到舱外做安装维护。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出舱活动时间长、任务重,一次出舱长达6个小时左右。还要第一次进行人和舱外机械臂配合,复杂性和艰巨性会超出想象。

  任务时间长。这次任务在轨时间长达3个月,对航天员的生活、健康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加强健康维护、生活能力训练,去摸索如何更好地适应太空工作、生活。

  任务期间操控难度大。和空间实验室相比,空间站是更大的科学平台,航天员们要做的空间实验、技术试验更多、时间更紧。

  航天员的任务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有以下任务清单

  开展核心舱组合体的日常管理,包括天和核心舱在轨测试。三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后,首先要“拆快递”,在空间站核心舱发射时,“快递小哥”天舟二号打包运了6吨多的设备上去,当时很多设备还不能安装在工位上,正等待着航天员进行人工安装、启动和调试。

  再生保障系统验证和航天员自身的健康管理。因为要在轨驻留三个月,为了长期经济运行“太空之家”,与以往的空间实验室不同,空间站核心舱内的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采用的是可再生技术,航天员要让空间站内的氧气和水等物资,尽可能实现循环使用。另外,航天员也要按计划开展身体锻炼,定期监测、维持和评估自身健康状态。

  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航天员要进行空间应用任务实验设备的组装和测试,按程序开展空间应用、航天医学领域等实验以及有关科普教育活动。

  航天员将在驻留期间在机械臂的协助下完成舱外作业。据了解,本次任务计划要执行两次出舱任务作业,包括舱外服在轨转移、组装和测试,开展舱外工具箱组装、全景摄像机抬升和扩展泵组安装等工作。

  宇航员进驻的空间站核心舱什么样

  核心舱能提供给航天员的活动空间超过50立方米,加上来访的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提供的空间,现在总空间已经接近150立方米,相当于有了近10倍的增长。如果说原来航天员是生活在一个标间里,那么现在航天员就是生活在一个别墅里。

  核心舱内根据功能做了分区,分为工作区、睡眠区、卫生区、就餐区、医监医保区和锻炼区等六大部分。其中,锻炼区配备有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用于航天员日常锻炼。此外,科研人员还为航天员打造了大气再生控制”“电解制氧”“水处理等技术先进、工作可靠的太空家居

  航天员吃什么

  核心舱内为3名航天员配置了120余种营养均衡、品种丰富、口感良好、长保质期的航天食品。就餐区域配置了食品加热、冷藏及饮水设备,还有折叠桌,方便航天员就餐。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的科研人员研制的食品加热装置形似白色方盒,内有3层加热空间,安装在飞船内,可定量对航天员的航天食品和饮料进行加热,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均可控制,使航天员能在太空中吃到热乎乎的饭菜。

  探索宇宙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在近地轨道建造和运营空间站,能够深刻推动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牵引下,中国空间站代表着人类向太空不断探索的勇敢与执着,将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贡献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

  任务期间,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等工作,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 IMG_2740 拷贝.jpg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发射,约573秒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摄影 宿东

  • IMG_2931 拷贝.jpg

    正在天和核心舱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在通话中表示,一定牢记总书记指示,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坚决完成各项任务。请总书记放心,请全国人民放心! 摄影 岳月伟/新华社

  • IMG_2930 拷贝.jpg

    2021年6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同正在天和核心舱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亲切通话。 摄影 鞠鹏/新华社

  • XxjpsgC007155_20210704_PEPFN0A001 拷贝.jpg

    2021年7月4日,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这是空间站全景相机拍摄的地球画面(摄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摄影 金立旺/新华社

  • XxjpsgC007076_20210704_PEPFN0A001 拷贝.jpg

    2021年7月4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屏拍摄的神舟十二号乘组航天员在舱外工作场面。 摄影 金立旺/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