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7 本刊综合报道
怒江州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地方。
怒江州全州贫困发生率曾超全国平均水平的9倍以上。96%以上的独龙族、90%以上的
怒族、89%以上的普米族、67%以上的傈僳族群众处于贫困状态,是全国脱贫攻坚战役中区域性、条件性、素质性贫困叠加放大最难啃的“硬骨头”。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一系列措施,破解了区域性、条件性、素质性交织叠加的深度贫困问题。
筑路,冲破“瓶颈”
聚居在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的独龙族,曾经长期与世隔绝。1964年,政府开辟了一条翻越高黎贡山的人马驿道。赶在每年大雪封山前,“山间铃响马帮来”,粮食、盐巴和药品等物资被驮运进独龙江乡。1999年,独龙江乡修通了简易公路。汽车第一次开进独龙江,独龙族男女老少纷纷上前,伸手摸一摸这头看起来怪怪的“铁牛”。“马帮”自此退出历史舞台。
后为解决“大雪封山”的问题,独龙江公路升级改造工程上马。新公路在高黎贡山雪线下新开一条6.68公里的隧道,可以全年通行。2014年4月10日,高黎贡山隧道炸响最后一炮,独龙族从此彻底告别大雪封山的历史。
2019年底,贯通怒江大峡谷的怒江美丽公路建成通车。这条288公里的公路将怒江大峡谷一个个城镇、安置点和景点串了起来,全程配套建设了绿道。
生态,推行扶贫
怒江州地处中缅结合部,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森林覆盖率达78.08%,境内有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十大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西南边陲重要的生态屏障,被誉为东南亚“水塔”“植物王国上的明珠”和“世界动植物基因库”。
虽然拥有价值连城的自然资源,98%以上的面积是高山峡谷,可耕地少、土层薄、易侵蚀,垦殖系数(指该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占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不足5%,有12万余人生活在山区、半山区和450公里国境线附近。
过去,深居高山峡谷的怒江人民一直延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几亩旱地广种薄收,生活十分艰辛。2016年,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可以选聘为生态护林员,通过生态护林员加入造林合作社、发展林下产业等“生态护林员+”模式。
今天,“生态护林员+”模式,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把荒山变成了生态林、经济林,不仅实现绿起来、美起来,还逐步富了起来。与此同时,建成46个扶贫车间,组建186个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推进产业帮扶;发展峡谷特色生态产业,培育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助力脱贫攻坚。
面对大自然的馈赠,怒江还担负着维护中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责任,探索建立了立体生态保护模式。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怒江走在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上。建成百万亩全国草果核心产区,覆盖16.5万群众稳定受益;推进特色种植、养殖业,实现产业100%覆盖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人口;实施生态扶贫,超过3万名贫困群众当上了生态护林员;抓实旅游业,旅游产业直接从业人员1.5万人,间接从业人员5万余人。
搬迁,最大难点成最大亮点
怒江州四山夹三江,重重大山像是一道道屏障,“贫困赶不走、小康进不来”,易地扶贫搬迁无疑是斩断穷根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2019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群众回信,祝贺独龙族实现了整族脱贫,怒江州上下为之沸腾。怒江州是全国唯一集“边疆、民族、直过、贫困”为一体的自治州,面对“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状况,怒江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快速高效推进,67个安置点如期建设完工,10.2万贫困群众搬出大山进城入镇,开启新生活。
随着贫困群众陆续搬迁入住,如何安居乐业、稳定发展成为头等大事。采取建产业基地、抓劳务输出、办扶贫车间等措施,有1.2万余人在公益性岗位就业,1.4万余人转移就业,实现户均1名劳动力就业目标。通过一系列盘活承包地、山林地、宅基地的有效措施,越来越多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上一页
下一页
2021-08-27 本刊综合报道
怒江州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地方。
怒江州全州贫困发生率曾超全国平均水平的9倍以上。96%以上的独龙族、90%以上的
怒族、89%以上的普米族、67%以上的傈僳族群众处于贫困状态,是全国脱贫攻坚战役中区域性、条件性、素质性贫困叠加放大最难啃的“硬骨头”。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一系列措施,破解了区域性、条件性、素质性交织叠加的深度贫困问题。
筑路,冲破“瓶颈”
聚居在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的独龙族,曾经长期与世隔绝。1964年,政府开辟了一条翻越高黎贡山的人马驿道。赶在每年大雪封山前,“山间铃响马帮来”,粮食、盐巴和药品等物资被驮运进独龙江乡。1999年,独龙江乡修通了简易公路。汽车第一次开进独龙江,独龙族男女老少纷纷上前,伸手摸一摸这头看起来怪怪的“铁牛”。“马帮”自此退出历史舞台。
后为解决“大雪封山”的问题,独龙江公路升级改造工程上马。新公路在高黎贡山雪线下新开一条6.68公里的隧道,可以全年通行。2014年4月10日,高黎贡山隧道炸响最后一炮,独龙族从此彻底告别大雪封山的历史。
2019年底,贯通怒江大峡谷的怒江美丽公路建成通车。这条288公里的公路将怒江大峡谷一个个城镇、安置点和景点串了起来,全程配套建设了绿道。
生态,推行扶贫
怒江州地处中缅结合部,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森林覆盖率达78.08%,境内有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十大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西南边陲重要的生态屏障,被誉为东南亚“水塔”“植物王国上的明珠”和“世界动植物基因库”。
虽然拥有价值连城的自然资源,98%以上的面积是高山峡谷,可耕地少、土层薄、易侵蚀,垦殖系数(指该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占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不足5%,有12万余人生活在山区、半山区和450公里国境线附近。
过去,深居高山峡谷的怒江人民一直延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几亩旱地广种薄收,生活十分艰辛。2016年,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可以选聘为生态护林员,通过生态护林员加入造林合作社、发展林下产业等“生态护林员+”模式。
今天,“生态护林员+”模式,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把荒山变成了生态林、经济林,不仅实现绿起来、美起来,还逐步富了起来。与此同时,建成46个扶贫车间,组建186个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推进产业帮扶;发展峡谷特色生态产业,培育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助力脱贫攻坚。
面对大自然的馈赠,怒江还担负着维护中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责任,探索建立了立体生态保护模式。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怒江走在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上。建成百万亩全国草果核心产区,覆盖16.5万群众稳定受益;推进特色种植、养殖业,实现产业100%覆盖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人口;实施生态扶贫,超过3万名贫困群众当上了生态护林员;抓实旅游业,旅游产业直接从业人员1.5万人,间接从业人员5万余人。
搬迁,最大难点成最大亮点
怒江州四山夹三江,重重大山像是一道道屏障,“贫困赶不走、小康进不来”,易地扶贫搬迁无疑是斩断穷根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2019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群众回信,祝贺独龙族实现了整族脱贫,怒江州上下为之沸腾。怒江州是全国唯一集“边疆、民族、直过、贫困”为一体的自治州,面对“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状况,怒江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快速高效推进,67个安置点如期建设完工,10.2万贫困群众搬出大山进城入镇,开启新生活。
随着贫困群众陆续搬迁入住,如何安居乐业、稳定发展成为头等大事。采取建产业基地、抓劳务输出、办扶贫车间等措施,有1.2万余人在公益性岗位就业,1.4万余人转移就业,实现户均1名劳动力就业目标。通过一系列盘活承包地、山林地、宅基地的有效措施,越来越多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