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7 本刊综合报道
在怒江大峡谷,冬夜里的托坪搬迁安置点棒球扶贫车间灯火通明。车间管理员花六妹正在认真缝制棒球。10年前,高中毕业的花六妹曾到广州务工。易地扶贫搬迁给花六妹的漂泊生活画上了句号,此前从未见过的小小棒球,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
2016年8月,根据中央部署和广东云南两省扶贫协作工作计划,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具体指导下,珠海市与怒江州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全面展开,让相距2000多公里的两地结成了“亲戚”,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全方位的扶贫协作。
“棒球扶贫车间是珠海市对口帮扶的成果。”托坪村党总支书记和建才说,2018年底搬迁点建设完成,随后珠海市帮扶干部积极引进棒球扶贫企业,让搬迁群众就近实现就业。“在家附近上班,不仅可以照顾家里,每个月还有1300元的收入,我已经很满足了。”花六妹说,政府帮忙引进企业,在扶贫车间里,员工只需按照标准缝制棒球,每缝制一个棒球可获2.5元收入,每天可缝制50个以上。
三年前,10岁的杨天武来到了维拉坝珠海社区的格力小学。这是一所由珠海市格力集团援建的现代化小学。学校有标准化的田径场,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来自珠海市的支教老师。
杨天武家在泸水市大兴地镇卯照村,母亲没有上过学,父亲则只上到三年级,好好上学成为家人对他的期盼。
“新环境催生了新转变。”来自珠海市的支教老师王富兵说,刚到这里时,很多学生普通话都不标准,也不愿意和老师交流。为此,支教老师帮助学校建了校园广播站,通过培训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表达能力,很多学生们的性格也逐渐变得开朗。现在杨天武已经是学校的小播音员,每天都会和同学在广播站进行当天的播音。
4年多来,珠海以“怒江所需、珠海所能”的帮扶思路,用东部之优补西部之短,探索创新,从产业建设到扶智扶志,从技能培训到劳务输出,从教育支援到医疗帮扶,珠海的人才、资金、技术、经验等逐渐植入怒江的发展之中,慢慢形成“造血”体系,有力提升了怒江贫困村的发展能力,真正与怒江携手奔小康。
(本报道部分图片由怒江减贫交流中心提供)
上一页
下一页
2021-08-27 本刊综合报道
在怒江大峡谷,冬夜里的托坪搬迁安置点棒球扶贫车间灯火通明。车间管理员花六妹正在认真缝制棒球。10年前,高中毕业的花六妹曾到广州务工。易地扶贫搬迁给花六妹的漂泊生活画上了句号,此前从未见过的小小棒球,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
2016年8月,根据中央部署和广东云南两省扶贫协作工作计划,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具体指导下,珠海市与怒江州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全面展开,让相距2000多公里的两地结成了“亲戚”,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全方位的扶贫协作。
“棒球扶贫车间是珠海市对口帮扶的成果。”托坪村党总支书记和建才说,2018年底搬迁点建设完成,随后珠海市帮扶干部积极引进棒球扶贫企业,让搬迁群众就近实现就业。“在家附近上班,不仅可以照顾家里,每个月还有1300元的收入,我已经很满足了。”花六妹说,政府帮忙引进企业,在扶贫车间里,员工只需按照标准缝制棒球,每缝制一个棒球可获2.5元收入,每天可缝制50个以上。
三年前,10岁的杨天武来到了维拉坝珠海社区的格力小学。这是一所由珠海市格力集团援建的现代化小学。学校有标准化的田径场,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来自珠海市的支教老师。
杨天武家在泸水市大兴地镇卯照村,母亲没有上过学,父亲则只上到三年级,好好上学成为家人对他的期盼。
“新环境催生了新转变。”来自珠海市的支教老师王富兵说,刚到这里时,很多学生普通话都不标准,也不愿意和老师交流。为此,支教老师帮助学校建了校园广播站,通过培训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表达能力,很多学生们的性格也逐渐变得开朗。现在杨天武已经是学校的小播音员,每天都会和同学在广播站进行当天的播音。
4年多来,珠海以“怒江所需、珠海所能”的帮扶思路,用东部之优补西部之短,探索创新,从产业建设到扶智扶志,从技能培训到劳务输出,从教育支援到医疗帮扶,珠海的人才、资金、技术、经验等逐渐植入怒江的发展之中,慢慢形成“造血”体系,有力提升了怒江贫困村的发展能力,真正与怒江携手奔小康。
(本报道部分图片由怒江减贫交流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