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461647100411333.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看中国 >> 正文

【本刊专稿】来自珠海的帮扶

2021-08-27      本刊综合报道

  • 002扶贫车间:深山峡谷里少数民族群众加工的棒球远销海内外.jpg

    搬迁群众在安置点的生产车间加工棒球。近年来,怒江州在易地搬迁安置点引进珠海企业建 设棒球生产车间,全州共有30余个车间投入使用,上千名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 VCG111302846940.jpg

    航拍怒江州泸水市大兴地镇维拉坝珠海社区,这里安置了来自109个傈僳族寨子的700多户群众。 视觉中国 供图

  • XxjpsgC007464_20201223_PEPFN0A001.jpg

    2020年,傈僳族学生杨天武(左)在怒江州泸水市大兴地镇格力小学校园广播站练习播音。 摄影 胡超/新华社

  • VCG111241018822.jpg

    2019年,管延萍(左)与同事背着背篓走在怒江州丙中洛乡村道路上,准备为村民做健康检查。2017年3月,作为珠海市金湾区首批援助怒江的医生,管延萍来到怒江州条件最艰苦的丙中洛镇为村民们提供医疗服务。帮扶工作期间,管延萍背着背篓,送医进山500多次,是当地人熟知的“背篓医生”。 视觉中国 供图

< >

  在怒江大峡谷,冬夜里的托坪搬迁安置点棒球扶贫车间灯火通明。车间管理员花六妹正在认真缝制棒球。10年前,高中毕业的花六妹曾到广州务工。易地扶贫搬迁给花六妹的漂泊生活画上了句号,此前从未见过的小小棒球,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

  2016年8月,根据中央部署和广东云南两省扶贫协作工作计划,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具体指导下,珠海市与怒江州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全面展开,让相距2000多公里的两地结成了“亲戚”,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全方位的扶贫协作。

  “棒球扶贫车间是珠海市对口帮扶的成果。”托坪村党总支书记和建才说,2018年底搬迁点建设完成,随后珠海市帮扶干部积极引进棒球扶贫企业,让搬迁群众就近实现就业。“在家附近上班,不仅可以照顾家里,每个月还有1300元的收入,我已经很满足了。”花六妹说,政府帮忙引进企业,在扶贫车间里,员工只需按照标准缝制棒球,每缝制一个棒球可获2.5元收入,每天可缝制50个以上。

  三年前,10岁的杨天武来到了维拉坝珠海社区的格力小学。这是一所由珠海市格力集团援建的现代化小学。学校有标准化的田径场,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来自珠海市的支教老师。

  杨天武家在泸水市大兴地镇卯照村,母亲没有上过学,父亲则只上到三年级,好好上学成为家人对他的期盼。

  “新环境催生了新转变。”来自珠海市的支教老师王富兵说,刚到这里时,很多学生普通话都不标准,也不愿意和老师交流。为此,支教老师帮助学校建了校园广播站,通过培训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表达能力,很多学生们的性格也逐渐变得开朗。现在杨天武已经是学校的小播音员,每天都会和同学在广播站进行当天的播音。

  4年多来,珠海以“怒江所需、珠海所能”的帮扶思路,用东部之优补西部之短,探索创新,从产业建设到扶智扶志,从技能培训到劳务输出,从教育支援到医疗帮扶,珠海的人才、资金、技术、经验等逐渐植入怒江的发展之中,慢慢形成“造血”体系,有力提升了怒江贫困村的发展能力,真正与怒江携手奔小康。

  (本报道部分图片由怒江减贫交流中心提供)

上一页

下一页

【本刊专稿】来自珠海的帮扶

2021-08-27      本刊综合报道

  在怒江大峡谷,冬夜里的托坪搬迁安置点棒球扶贫车间灯火通明。车间管理员花六妹正在认真缝制棒球。10年前,高中毕业的花六妹曾到广州务工。易地扶贫搬迁给花六妹的漂泊生活画上了句号,此前从未见过的小小棒球,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

  2016年8月,根据中央部署和广东云南两省扶贫协作工作计划,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具体指导下,珠海市与怒江州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全面展开,让相距2000多公里的两地结成了“亲戚”,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全方位的扶贫协作。

  “棒球扶贫车间是珠海市对口帮扶的成果。”托坪村党总支书记和建才说,2018年底搬迁点建设完成,随后珠海市帮扶干部积极引进棒球扶贫企业,让搬迁群众就近实现就业。“在家附近上班,不仅可以照顾家里,每个月还有1300元的收入,我已经很满足了。”花六妹说,政府帮忙引进企业,在扶贫车间里,员工只需按照标准缝制棒球,每缝制一个棒球可获2.5元收入,每天可缝制50个以上。

  三年前,10岁的杨天武来到了维拉坝珠海社区的格力小学。这是一所由珠海市格力集团援建的现代化小学。学校有标准化的田径场,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来自珠海市的支教老师。

  杨天武家在泸水市大兴地镇卯照村,母亲没有上过学,父亲则只上到三年级,好好上学成为家人对他的期盼。

  “新环境催生了新转变。”来自珠海市的支教老师王富兵说,刚到这里时,很多学生普通话都不标准,也不愿意和老师交流。为此,支教老师帮助学校建了校园广播站,通过培训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表达能力,很多学生们的性格也逐渐变得开朗。现在杨天武已经是学校的小播音员,每天都会和同学在广播站进行当天的播音。

  4年多来,珠海以“怒江所需、珠海所能”的帮扶思路,用东部之优补西部之短,探索创新,从产业建设到扶智扶志,从技能培训到劳务输出,从教育支援到医疗帮扶,珠海的人才、资金、技术、经验等逐渐植入怒江的发展之中,慢慢形成“造血”体系,有力提升了怒江贫困村的发展能力,真正与怒江携手奔小康。

  (本报道部分图片由怒江减贫交流中心提供)

  • 002扶贫车间:深山峡谷里少数民族群众加工的棒球远销海内外.jpg

    搬迁群众在安置点的生产车间加工棒球。近年来,怒江州在易地搬迁安置点引进珠海企业建 设棒球生产车间,全州共有30余个车间投入使用,上千名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 VCG111302846940.jpg

    航拍怒江州泸水市大兴地镇维拉坝珠海社区,这里安置了来自109个傈僳族寨子的700多户群众。 视觉中国 供图

  • XxjpsgC007464_20201223_PEPFN0A001.jpg

    2020年,傈僳族学生杨天武(左)在怒江州泸水市大兴地镇格力小学校园广播站练习播音。 摄影 胡超/新华社

  • VCG111241018822.jpg

    2019年,管延萍(左)与同事背着背篓走在怒江州丙中洛乡村道路上,准备为村民做健康检查。2017年3月,作为珠海市金湾区首批援助怒江的医生,管延萍来到怒江州条件最艰苦的丙中洛镇为村民们提供医疗服务。帮扶工作期间,管延萍背着背篓,送医进山500多次,是当地人熟知的“背篓医生”。 视觉中国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