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461647100411333.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看中国 >> 正文

【本刊专稿】为了守护生物的乐园

2021-11-29      撰文 本刊记者 郭翔妹 摄影 本刊记者 李国强 陈烨

  • CYP_1935.jpg

    高黎贡山保护区亚坪十八公里区域内守护红豆杉的护林员队伍。 摄影 陈烨/人民画报

  • CYP_0092(1).jpg

    云南省保山市森林消防支队腾冲中队在高黎贡山林家铺片区巡护。 摄影 陈烨/人民画报

  • IMG_9516.jpg

    云南省保山市林业和草原局调研员、高级工程师李正波(右)。摄影 李国强/人民画报

  • 5O9A2072.jpg

    保护区贡山管护分局独龙江管护站独龙族护林员张敏。摄影 李国强/人民画报

  • IMG_0780.jpg

    保护区保山管护局隆阳分局副局长李家华。摄影 李国强/人民画报

  • IMG_9909 拷贝.jpg

    保护区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局长刘勇。摄影 李国强/人民画报

< >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云南省西北部的保山市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生物生态安全第一道防线,高黎贡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基于复杂的历史原因,高黎贡山在呈现生物繁荣景象的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生物碎片化分布态势。

  云南省保山市林业和草原局调研员、高级工程师李正波介绍说:“多样交错的环境一方面带来生物多样性的繁荣,但另一方面也让各个物种‘分到’的栖息地较小。一些种群规模较小,且不同种群相距较远,出现了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碎化和孤岛化状况。过去我们讲保护,往往是把一座山封起来任其发展。但如今这么做,明显不可行。”

  为了改变野生动植物生境破碎化和孤岛化的状况,199610月,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邀请有关专家论证,保山、腾冲二地将位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之间4847.9 公顷的国有林,确立为生物走廊带,纳入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统一管理。“通过25年的生物走廊带的建设,使高黎贡山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种群数量得到了恢复增长。其中,生物走廊带内的菲氏叶猴从4130只,增加到8300多只;此外,野生动物的野外遇见率有了明显提高,物种迁出迁进,真正形成了野生动物通道,被中外专家高度评价为云南省乃至中国生物走廊带建设较为成功的典范。”李正波说。

  37年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成为中国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例证。一线科研人员、管护人员以及当地居民等是万千生态的护卫者。他们对高黎贡山的自然万物充满了敬畏,付出了心力。

  保护区贡山管护分局独龙江管护站独龙族护林员张敏负责动植物数据资料收集工作。2015年,张敏开始学习红外影像采集设备,并教会管护站许多工作人员使用红外摄像机。他曾与专家们一起用红外相机捕捉到高黎贡羚牛的珍贵图像。每4个月,张敏和同事们就要进山巡护,收集红外摄像机的影像资料并更换拍摄位置。每次进山,他们都要带上包括红外设备和电池、干粮与睡袋,有20公斤重。

  保护区保山管护局隆阳分局副局长李家华在高黎贡山已经工作了26年,对于这座山充满感情。他说:“我们在野外监测,尽管辛苦,但当看到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一株植物开花,而且开得很漂亮,或者是从来没有见过的一种鸟类在天空飞翔,或是看到大自然旖旎的风光时,那种生命的张力令我们感动。”

  在李家华参加工作的1995年,128日,中国第一个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在百花岭村诞生,开启了中国社区农民参与自然保护事业的先河。如今,会员已由成立当年的65名发展到151名,并带动高黎贡山周边社区建立了46个社区共管组织。协会宣传保护高黎贡山生物多样的性法律法规、参与保护共管、发展绿色产业。协会理事长侯兴忠介绍:“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保护高黎贡山的行动中,而且从‘要我维护’转变到‘我要维护’。现在,每年我们至少办两次生态保护培训讲座,让大家认识到守住这片绿水青山的重要性。”

  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边境线上珍稀植物的“荟萃地”,2020年新发现了“极小种群物种”—高黎贡球兰。新物种的发现,不断给当地保护工作者信心与鼓励。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局长刘勇说:“高黎贡球兰的发现、菲氏叶猴猴群的不断壮大都只是小黑山保护区工作的一部分,这里还有更多生物多样性的秘密等待发现,高黎贡山也有更多的故事等待人们发现。”

上一页

下一页

【本刊专稿】为了守护生物的乐园

2021-11-29      撰文 本刊记者 郭翔妹 摄影 本刊记者 李国强 陈烨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云南省西北部的保山市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生物生态安全第一道防线,高黎贡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基于复杂的历史原因,高黎贡山在呈现生物繁荣景象的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生物碎片化分布态势。

  云南省保山市林业和草原局调研员、高级工程师李正波介绍说:“多样交错的环境一方面带来生物多样性的繁荣,但另一方面也让各个物种‘分到’的栖息地较小。一些种群规模较小,且不同种群相距较远,出现了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碎化和孤岛化状况。过去我们讲保护,往往是把一座山封起来任其发展。但如今这么做,明显不可行。”

  为了改变野生动植物生境破碎化和孤岛化的状况,199610月,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邀请有关专家论证,保山、腾冲二地将位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之间4847.9 公顷的国有林,确立为生物走廊带,纳入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统一管理。“通过25年的生物走廊带的建设,使高黎贡山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种群数量得到了恢复增长。其中,生物走廊带内的菲氏叶猴从4130只,增加到8300多只;此外,野生动物的野外遇见率有了明显提高,物种迁出迁进,真正形成了野生动物通道,被中外专家高度评价为云南省乃至中国生物走廊带建设较为成功的典范。”李正波说。

  37年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成为中国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例证。一线科研人员、管护人员以及当地居民等是万千生态的护卫者。他们对高黎贡山的自然万物充满了敬畏,付出了心力。

  保护区贡山管护分局独龙江管护站独龙族护林员张敏负责动植物数据资料收集工作。2015年,张敏开始学习红外影像采集设备,并教会管护站许多工作人员使用红外摄像机。他曾与专家们一起用红外相机捕捉到高黎贡羚牛的珍贵图像。每4个月,张敏和同事们就要进山巡护,收集红外摄像机的影像资料并更换拍摄位置。每次进山,他们都要带上包括红外设备和电池、干粮与睡袋,有20公斤重。

  保护区保山管护局隆阳分局副局长李家华在高黎贡山已经工作了26年,对于这座山充满感情。他说:“我们在野外监测,尽管辛苦,但当看到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一株植物开花,而且开得很漂亮,或者是从来没有见过的一种鸟类在天空飞翔,或是看到大自然旖旎的风光时,那种生命的张力令我们感动。”

  在李家华参加工作的1995年,128日,中国第一个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在百花岭村诞生,开启了中国社区农民参与自然保护事业的先河。如今,会员已由成立当年的65名发展到151名,并带动高黎贡山周边社区建立了46个社区共管组织。协会宣传保护高黎贡山生物多样的性法律法规、参与保护共管、发展绿色产业。协会理事长侯兴忠介绍:“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保护高黎贡山的行动中,而且从‘要我维护’转变到‘我要维护’。现在,每年我们至少办两次生态保护培训讲座,让大家认识到守住这片绿水青山的重要性。”

  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边境线上珍稀植物的“荟萃地”,2020年新发现了“极小种群物种”—高黎贡球兰。新物种的发现,不断给当地保护工作者信心与鼓励。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局长刘勇说:“高黎贡球兰的发现、菲氏叶猴猴群的不断壮大都只是小黑山保护区工作的一部分,这里还有更多生物多样性的秘密等待发现,高黎贡山也有更多的故事等待人们发现。”

  • CYP_1935.jpg

    高黎贡山保护区亚坪十八公里区域内守护红豆杉的护林员队伍。 摄影 陈烨/人民画报

  • CYP_0092(1).jpg

    云南省保山市森林消防支队腾冲中队在高黎贡山林家铺片区巡护。 摄影 陈烨/人民画报

  • IMG_9516.jpg

    云南省保山市林业和草原局调研员、高级工程师李正波(右)。摄影 李国强/人民画报

  • 5O9A2072.jpg

    保护区贡山管护分局独龙江管护站独龙族护林员张敏。摄影 李国强/人民画报

  • IMG_0780.jpg

    保护区保山管护局隆阳分局副局长李家华。摄影 李国强/人民画报

  • IMG_9909 拷贝.jpg

    保护区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局长刘勇。摄影 李国强/人民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