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65544858644711-1.pn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看中国 >> 正文

文化事业彰显自信

2022-07-13      

  • cb17b808-b1e0-43a3-b3e5-9a376eaaa814.jpg

    2021年7月9日,福建省泉州市,航拍洛阳桥。2021年7月25日,在福建福州举行的第四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系列遗产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和空间构成,完整呈现了10至14世纪在中国成功实践的海外贸易体系,见证了多元共荣的海洋商业传统。不断提升的遗产管理和展示水平为申遗成功奠定了基础,也为各地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共赢之路提供了良好借鉴。未来,泉州将建立常态长效遗产保护机制,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化瑰宝。泉州成功申遗后,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6处。 摄影 姜克红/新华社

  • DSC_7506.jpg

    2021年3月30日,浙江省杭州市,正在演出中的歌剧《红船》。该剧再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辉历程,大力弘扬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的红船精神。 摄影 崔元

  • VCG111348351713.jpg

    2021年9月13日,浙江省杭州市,工作人员在西湖美术馆开箱取出三星堆博物馆藏展品“纵目面具”,搬上展台,进行布展。黄金面具、青铜人像、青铜尊、玉琮、象牙微雕、丝绸……时隔35年,神秘的三星堆考古再次备受瞩目。 视觉中国 供图

  • _INB9687.jpg

    2021年2月19日,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龙鳞装书籍制作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晓栋在工作室展示龙鳞装书《三十二篆金刚经》。龙鳞装又叫鱼鳞装,起源于唐代,是中国古代书籍从卷轴向册页过渡阶段出现的一种装帧形式。它的出现,不仅缩短了书卷长度,方便阅读和检索,最重要的是,翻阅这种书籍会大大增加阅读的趣味。由于制作工艺极其考究且繁琐,技艺几近失传,实物也仅剩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刊谬补缺切韵》一件。在张晓栋的努力下,工艺得以恢复。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微信图片_20211230160530.jpg

    2021年1月14日,北京市朝阳区,一群热爱汉服文化的青年人在影棚里拍摄照片。汉服文化的兴起,直接催生了“中国华服日”的确立。可以说,汉服以至华服爱好者们更新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播方式,让人们通过穿着及延展行为感受千年中华文化魅力。华服爱好者们希望华服进一步“破圈”,成为展现中华民族形象的一个文化符号。 摄影 张也/人民画报

  • VCG111347176882.jpg

    2021年9月8日,北京市,2022春夏中国国际时装周品牌秀场。如今,人们运用数字艺术、创意设计等方式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制作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原创IP及其开发转化成果。 视觉中国 供图

< >

  2021年,中国人一面在回顾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光辉历程中,感受着红色文化迸发的全新生命力;一面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展现着属于时代的表现力。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近年来,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民间文艺、文艺评论、群众文艺、艺术教育等领域都取得长足进步,中国文艺事业呈现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彰显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上一页

下一页

文化事业彰显自信

2022-07-13      

  2021年,中国人一面在回顾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光辉历程中,感受着红色文化迸发的全新生命力;一面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展现着属于时代的表现力。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近年来,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民间文艺、文艺评论、群众文艺、艺术教育等领域都取得长足进步,中国文艺事业呈现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彰显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 cb17b808-b1e0-43a3-b3e5-9a376eaaa814.jpg

    2021年7月9日,福建省泉州市,航拍洛阳桥。2021年7月25日,在福建福州举行的第四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系列遗产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和空间构成,完整呈现了10至14世纪在中国成功实践的海外贸易体系,见证了多元共荣的海洋商业传统。不断提升的遗产管理和展示水平为申遗成功奠定了基础,也为各地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共赢之路提供了良好借鉴。未来,泉州将建立常态长效遗产保护机制,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化瑰宝。泉州成功申遗后,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6处。 摄影 姜克红/新华社

  • DSC_7506.jpg

    2021年3月30日,浙江省杭州市,正在演出中的歌剧《红船》。该剧再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辉历程,大力弘扬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的红船精神。 摄影 崔元

  • VCG111348351713.jpg

    2021年9月13日,浙江省杭州市,工作人员在西湖美术馆开箱取出三星堆博物馆藏展品“纵目面具”,搬上展台,进行布展。黄金面具、青铜人像、青铜尊、玉琮、象牙微雕、丝绸……时隔35年,神秘的三星堆考古再次备受瞩目。 视觉中国 供图

  • _INB9687.jpg

    2021年2月19日,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龙鳞装书籍制作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晓栋在工作室展示龙鳞装书《三十二篆金刚经》。龙鳞装又叫鱼鳞装,起源于唐代,是中国古代书籍从卷轴向册页过渡阶段出现的一种装帧形式。它的出现,不仅缩短了书卷长度,方便阅读和检索,最重要的是,翻阅这种书籍会大大增加阅读的趣味。由于制作工艺极其考究且繁琐,技艺几近失传,实物也仅剩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刊谬补缺切韵》一件。在张晓栋的努力下,工艺得以恢复。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微信图片_20211230160530.jpg

    2021年1月14日,北京市朝阳区,一群热爱汉服文化的青年人在影棚里拍摄照片。汉服文化的兴起,直接催生了“中国华服日”的确立。可以说,汉服以至华服爱好者们更新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播方式,让人们通过穿着及延展行为感受千年中华文化魅力。华服爱好者们希望华服进一步“破圈”,成为展现中华民族形象的一个文化符号。 摄影 张也/人民画报

  • VCG111347176882.jpg

    2021年9月8日,北京市,2022春夏中国国际时装周品牌秀场。如今,人们运用数字艺术、创意设计等方式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制作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原创IP及其开发转化成果。 视觉中国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