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65544858644711-1.pn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看中国 >> 正文

栉风沐雨七十载 绿笔如椽绘丹青

2022-08-14      

  • 秀美杜鹃湖(片子适合放大).jpg

    秀美杜鹃湖

< >

  1952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作为国家重要木材生产基地,开始进行有计划的开发建设,肩负起支撑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使命。2015年,内蒙古大兴安岭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开启生态建设新征程……从拿起斧头到放下伐具,这片林海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林海茫茫,华章日新。进入新时代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进一步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启“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美丽林区”崭新征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开创了中国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1981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做出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从此开启了规模空前的植树造林运动。自1998年,中国陆续启动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为标志的林业六大生态工程,标志着中国林业从以木材生产向生态建设为主转变,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丰富的森林资源,是生态良好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让赤土长出“秀发”,让荒山披上“绿衣”,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中国生态环境质量不断跃上新台阶。这背后既有顶层设计的大力支持,更有热情的全民参与和辛勤的汗水付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深入人心,无数治沙人、播绿人、守林人以当代之功积千秋之利,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成效卓著,筑起一道道保护家园的“绿色长城”,创造出一个个“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传奇。

  “十三五”期间,绿色发展被首次写入国家的五年规划,中国全面推进科学绿化,加大重点区域生态建设和造林绿化力度,重点实施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建设等生态修复工程。其中在三北地区启动了9个百万亩人工林基地建设,开展雄安新区白洋淀上游、内蒙古浑善达克、青海湟水流域3个规模化林场建设试点,有力弥补了大江大河源头和生态脆弱区域的生态建设短板。

  进入新发展阶段,“十四五”规划再次强调了绿色发展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下,中国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挺起祖国北疆生态脊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内蒙古考察调研,连续5年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为内蒙古量身定制了“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战略定位和行动纲领。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好、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区。一个囊括10.67万平方公里的复合性生态地域扛起了中国生态脊梁的重任,25900多座山峰构成了坚毅的骨骼,7100多条河流交织成了密集的血管,1.2万平方公里的湿地生成了丰盈的骨肉,8.37万平方公里森林苍翠了中国的鸡冠。

  截至停伐前,林区累计向国家提供商品材和林副产品2亿多立方米、上缴利税200多亿元,是国家同期投入的4倍,有力支援了新中国开发建设,无愧于“共和国长子”的光荣称号。全面禁伐后,林区同步开始有计划、分区域的植树造林工作,强化种苗培育,全民植树护绿在林区蔚然成风。

  开发建设70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累计完成人工更新造林2000余万亩,创造了阿尔山、库都尔两处“百万亩人工林”的营林奇迹。建成国际重要湿地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湿地公园1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9个,各类自然保护地总面积182万公顷,覆盖了中国最大的泰加林区。这片广袤的林区犹如一道绿色长城,屹立祖国北疆。

  70年来,为了探索出一条在保护中建设、建设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绿色发展之路,内蒙古森工集团先后进行了承包经营、抓大放小、减员增效、“二次创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剥离办社会职能、辅业改制、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国有林区改革、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等数次涉及体制机制、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改革,逐渐掌握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脱胎换骨,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林业生态保护建设为主的根本性转变。

  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显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有林 地面积、活立 木蓄 积、森林覆盖率由开发初期的6.37万平方公里、6.6亿立方米、60.1%,提高到8.37万平方公里、10.33亿立方米、78.39%,分别提高了31.4%、56.5%、30.4%,相当于70年再造了一个大兴安岭,真正实现了“青山常在、永续利用”。据中国林科院专家测算,内蒙古大兴安岭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达6160亿元/年,被称作“绿色GDP”。

  风起正是扬帆时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

  自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以来,内蒙古森工集团快速响应,积极落实,全力推进国有林区改革,实现了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改善生态和民生、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改革目标。国有林区改革圆满落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大幕徐徐拉开。国有林区改革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内蒙古森工集团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也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所在。

  立足林区绿色资源优势和特色,内蒙古森工集团坚持科学规划转型产业,因地制宜,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发展方向,深入推进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线,带动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特色种植养殖、种苗绿化等绿色产业共同发展的“1+N”全新产业转型发展实践。生态旅游方面,林区已建成旅游景区39个,其中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3个;国家级森林康养、养生、体验基地18个,特色小镇3个;55个项目纳入自治区“乌阿海满”一体化和呼伦贝尔“十四五”旅游发展规划,94个项目纳入呼伦贝尔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致力打造中国地标性森林生态旅游康养目的地。林下经济方面,依托丰富的林下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林果、林药、林菌、林蔬、林畜、种苗花卉等种植养殖业,培育沙棘、榛子等经济林,积极打造全国绿色林特产品生产基地;推进林下产品采集、经营、精深加工,从服务餐桌扩大到衣食住行、健康医疗,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守护好绿水青山的“颜值”,利用好金山银山的“价值”,内蒙古森工集团的探索实践远不止于此。2021年1月12日,森工集团产业事业部正式揭牌成立,下属兴安石油公司、大兴安岭旅游开发公司、林业碳汇公司等10个企业单位。统筹谋划林区产业发展规划,集中管控商业类企业经营,组建旅游、碳汇、林下产品公司,形成“拳头”优势,产业发展平台基本建立。同年4月8日,产业事业部成立3个月后,森工集团林业碳汇(VCS首宗挂牌成交签售仪式在呼和浩特市举行,有力推动了绰尔森工公司26万吨VCS减排量挂牌竞价交易成功,实现了森工集团把林业碳汇向生态产品货币化的转变。截至2022年,林区累计实现碳汇交易销售额超过3195万元。森工集团借“林”发力,做足“林”文章,不断提升“绿色GDP”含金量,努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企业体系。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内蒙古森工集团将牢记初心使命,赓续红色血脉,坚定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美丽林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续写荣光!

上一页

下一页

栉风沐雨七十载 绿笔如椽绘丹青

2022-08-14      

  1952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作为国家重要木材生产基地,开始进行有计划的开发建设,肩负起支撑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使命。2015年,内蒙古大兴安岭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开启生态建设新征程……从拿起斧头到放下伐具,这片林海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林海茫茫,华章日新。进入新时代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进一步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启“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美丽林区”崭新征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开创了中国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1981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做出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从此开启了规模空前的植树造林运动。自1998年,中国陆续启动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为标志的林业六大生态工程,标志着中国林业从以木材生产向生态建设为主转变,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丰富的森林资源,是生态良好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让赤土长出“秀发”,让荒山披上“绿衣”,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中国生态环境质量不断跃上新台阶。这背后既有顶层设计的大力支持,更有热情的全民参与和辛勤的汗水付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深入人心,无数治沙人、播绿人、守林人以当代之功积千秋之利,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成效卓著,筑起一道道保护家园的“绿色长城”,创造出一个个“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传奇。

  “十三五”期间,绿色发展被首次写入国家的五年规划,中国全面推进科学绿化,加大重点区域生态建设和造林绿化力度,重点实施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建设等生态修复工程。其中在三北地区启动了9个百万亩人工林基地建设,开展雄安新区白洋淀上游、内蒙古浑善达克、青海湟水流域3个规模化林场建设试点,有力弥补了大江大河源头和生态脆弱区域的生态建设短板。

  进入新发展阶段,“十四五”规划再次强调了绿色发展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下,中国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挺起祖国北疆生态脊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内蒙古考察调研,连续5年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为内蒙古量身定制了“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战略定位和行动纲领。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好、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区。一个囊括10.67万平方公里的复合性生态地域扛起了中国生态脊梁的重任,25900多座山峰构成了坚毅的骨骼,7100多条河流交织成了密集的血管,1.2万平方公里的湿地生成了丰盈的骨肉,8.37万平方公里森林苍翠了中国的鸡冠。

  截至停伐前,林区累计向国家提供商品材和林副产品2亿多立方米、上缴利税200多亿元,是国家同期投入的4倍,有力支援了新中国开发建设,无愧于“共和国长子”的光荣称号。全面禁伐后,林区同步开始有计划、分区域的植树造林工作,强化种苗培育,全民植树护绿在林区蔚然成风。

  开发建设70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累计完成人工更新造林2000余万亩,创造了阿尔山、库都尔两处“百万亩人工林”的营林奇迹。建成国际重要湿地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湿地公园1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9个,各类自然保护地总面积182万公顷,覆盖了中国最大的泰加林区。这片广袤的林区犹如一道绿色长城,屹立祖国北疆。

  70年来,为了探索出一条在保护中建设、建设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绿色发展之路,内蒙古森工集团先后进行了承包经营、抓大放小、减员增效、“二次创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剥离办社会职能、辅业改制、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国有林区改革、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等数次涉及体制机制、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改革,逐渐掌握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脱胎换骨,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林业生态保护建设为主的根本性转变。

  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显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有林 地面积、活立 木蓄 积、森林覆盖率由开发初期的6.37万平方公里、6.6亿立方米、60.1%,提高到8.37万平方公里、10.33亿立方米、78.39%,分别提高了31.4%、56.5%、30.4%,相当于70年再造了一个大兴安岭,真正实现了“青山常在、永续利用”。据中国林科院专家测算,内蒙古大兴安岭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达6160亿元/年,被称作“绿色GDP”。

  风起正是扬帆时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

  自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以来,内蒙古森工集团快速响应,积极落实,全力推进国有林区改革,实现了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改善生态和民生、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改革目标。国有林区改革圆满落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大幕徐徐拉开。国有林区改革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内蒙古森工集团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也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所在。

  立足林区绿色资源优势和特色,内蒙古森工集团坚持科学规划转型产业,因地制宜,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发展方向,深入推进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线,带动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特色种植养殖、种苗绿化等绿色产业共同发展的“1+N”全新产业转型发展实践。生态旅游方面,林区已建成旅游景区39个,其中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3个;国家级森林康养、养生、体验基地18个,特色小镇3个;55个项目纳入自治区“乌阿海满”一体化和呼伦贝尔“十四五”旅游发展规划,94个项目纳入呼伦贝尔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致力打造中国地标性森林生态旅游康养目的地。林下经济方面,依托丰富的林下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林果、林药、林菌、林蔬、林畜、种苗花卉等种植养殖业,培育沙棘、榛子等经济林,积极打造全国绿色林特产品生产基地;推进林下产品采集、经营、精深加工,从服务餐桌扩大到衣食住行、健康医疗,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守护好绿水青山的“颜值”,利用好金山银山的“价值”,内蒙古森工集团的探索实践远不止于此。2021年1月12日,森工集团产业事业部正式揭牌成立,下属兴安石油公司、大兴安岭旅游开发公司、林业碳汇公司等10个企业单位。统筹谋划林区产业发展规划,集中管控商业类企业经营,组建旅游、碳汇、林下产品公司,形成“拳头”优势,产业发展平台基本建立。同年4月8日,产业事业部成立3个月后,森工集团林业碳汇(VCS首宗挂牌成交签售仪式在呼和浩特市举行,有力推动了绰尔森工公司26万吨VCS减排量挂牌竞价交易成功,实现了森工集团把林业碳汇向生态产品货币化的转变。截至2022年,林区累计实现碳汇交易销售额超过3195万元。森工集团借“林”发力,做足“林”文章,不断提升“绿色GDP”含金量,努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企业体系。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内蒙古森工集团将牢记初心使命,赓续红色血脉,坚定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美丽林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续写荣光!

  • 秀美杜鹃湖(片子适合放大).jpg

    秀美杜鹃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