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3030309152012.pn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看中国 >> 正文

一条中轴线 一部文明史

2023-03-15      撰文 本刊记者 张劲文

  • 清_徐扬_京师生春诗意图.jpg

    清代宫廷画家徐扬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创作的绢本设色画《京师生春诗意图》。画作结合了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画法与欧洲焦点透视画法,采用从上至下的鸟瞰式构图,描绘了京师的全貌,为后人研究北京城城建布局提供了宝贵参考。 故宫博物院 供图

  • 74f36371838ec7888de26f5e35230edb.jpg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内一块石碑上刻着的元大都城规划示意图。元大都城传承了我国古代都城规划布局的理念和手法,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

  • 始建于1419年,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1915年正阳门进行了改建,改建后的前门地区交通更加通畅,景观也更加美丽。600.jpg

    拍摄于民国时期的正阳门。正阳门始建于1419年。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1915年,民国政府对前门地区进行了改建。北京日报出版社 供图

  • VCG21gic2730665.jpg

    从正阳门上空向南俯瞰北京中轴线,从正阳门至永定门的中轴线清晰可见。 视觉中国 供图

  • 20051118117005835848417700691_p.jpg

    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举行北平(今北京)入城式,经过前门大街时,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1月31日中午12时30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一部由西直门进入北平城,开始接管防务。至此,历时64天的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本刊资料

  • efa9f630-4ec9-44c1-bebb-e67050496e1a.jpg

    1991年,游人进入故宫参观。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皇宫(北京紫禁城)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以明清宫廷历史、宫殿建筑和中国古代艺术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国家博物院,也是闻名遐迩的世界文化遗产。1925年10月10日,正式对外开放。 摄影 王文波/视觉中国

  • XxjpsgC007853_20210701_PEPFN0A001.jpg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面积达44万平方米,是党和国家举行重大庆典、盛大集会以及外事迎宾的重要场所。 摄影 陈钟昊/新华社

< >

  2023年1月28日,《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正式公布实施,意味着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北京中轴线规模宏大、规划格局均衡对称、城市景观井然有序,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也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

  在本年度《人民画报》中,我们将持续关注北京中轴线,从宏观历史变迁至微观事件细描,从古代礼仪秩序至现代百姓生活,从过去的天下正中到当今的连通世界,向读者讲述北京中轴线鲜为人知的故事。

  轴线,是自然哲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人类设计美学离不开的元素,城市,也因规划图上的轴线绵延展开、持久运营。
  翻开中华文明史,许多叙事都围绕着北京展开。这里是辽金元明清五朝古都,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赓续不绝,也见证了大国首都的与时俱进、历久弥新。当我们锚定北京,俯瞰这座城市可见,在中心区域,南起永定门、北至钟楼的中心点,街道、广场、建筑群和城市空间的组合体共同形成了一条7.8公里的轴线,在全球建筑史上描绘出一道独一无二的城市之脊—北京中轴线。它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集中承载和典型代表,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 
  一轴统摄秩序:中正安和
  时间回溯至1267年,忽必烈下令在金中都东北郊外修建新城,这就是后来的元大都。元大都内,自积水潭东北岸的中心台向南至丽正门,形成了约3.75公里的城市轴线,这就是北京中轴线的雏形。历经几百年的重修和扩建,北京城的规模不断扩大,这条中轴线也更加凸显。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重修宫城,但城市中轴线的主体格局与位置被保留。1564年,北京外城建设完成,整个城市形成“凸”字形结构,北京中轴线也向南延伸,其整体格局基本形成并延续至今。
  秩序,是北京中轴线所要展示的理念之一。摊开明代初期疆域图与明代北京城图,可发现,北京城大抵位于整个疆域的中心地区,而皇城与宫城又位于北京城的中心,这契合了《吕氏春秋》提到的“择天下之中立国”“择国之中立宫”的建都原则;皇城在这条中轴线上按照“三朝五门”“前朝后寝”的原则落成,两侧的太庙和社稷坛又形成了“左祖右社”的结构,棋盘式的道路网环绕皇城对称布置,体现着对理想秩序的追求。此外,天坛与地坛的“天圆地方”,朝日坛与夕月坛的阴阳相生,都表露着中国古人对自然的尊重与对“天人合一”的向往……
  北京中轴线追求建筑群的整体对称美,从天坛和先农坛、太庙和社稷坛,到故宫内的东宫和西宫、地安门两边的燕翅楼,以及各道城门……主要建筑物的对称分布,形成一种和谐之力、平衡之力。此外,规划者与匠人还通过建筑的形制与组合排布,将秩序表现到了极致。
  在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看来,“中”“正”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构建世界秩序的基础,北京中轴线则是这种抽象观念的具体表达。“从四合院的中轴线到北京中轴线,这些建筑形成了严谨的对位关系,构成都城的结构与秩序,展现国家的庄重与尊严,这就是北京中轴线的内在定位。”
  一轴纵贯古今:兴衰荣辱
  对于一座都市来说,城市轴线的设计是否成功,不只在于规划图纸上的完美,更在于落地后绵绵不绝的生机。北京中轴线就是这样一条活着的城市动脉。
  北京城建成初期,城市沿着中轴线规划次第展开,街巷胡同以特有的格局和肌理形成了大面积的对称,为这座城市撑起了坚韧的骨架。为皇室服务的宫廷大内、肩负国家行政职务的官署衙门、承担国家祭祀仪式的各种坛庙、贵族们的王府大院、各种店铺字号,还有老百姓的住宅逐渐将这座城市填满。
  随着时间推移,北京城的功能分区也有调整:明初将元大都宫城拆毁,并依据前朝留下的轴线重建了皇宫;清代继承了明代皇宫与礼制建筑,又对其进行了改造,原先的衙署、府邸、仓场改变了使用性质;后来,北京外城进一步繁荣,商业与进京会试带动了会馆的兴起,地方戏曲的蓬勃发展又为皇城和街巷增添了戏园。
  清中晚期的北京曾是这样的景象:每年各种坛庙都迎来重要的祭祀仪式;差官们通过西直门运水,穿过朝阳门送粮,在崇文门下收税,在德胜门前送别出征的将士;“头戴马聚源、身披瑞蚨祥、脚踏内联升、腰缠四大恒”成了有钱人的“标配”,他们时常在同乡会馆相聚,商讨运河上的生意;在各大戏园里,提笼架鸟的旗人们络绎不绝;普通老百姓随着晨钟暮鼓起居,到前门大街和天桥上讨生意……庄严的国家礼仪场所、行政衙署、商业会馆、娱乐设施与各类居民日常生活空间有序结合起来,孕育出一派繁荣景象。
  晚清与民国时期,北京中轴线经历了诸多剧变。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东交民巷有了列强的驻军;1901年清末新政开启,其后成立的北京劝业场成为“实业图强”的标志;1912年,清帝逊位,紫禁城变成“国中之国”;1917年,《新青年》编辑部搬到箭杆胡同,新文化思潮汹涌澎湃……历经岁月洗礼的中轴线在一轮又一轮时代洪流的涤荡中等待着新生。
  一轴连通未来:变革新生
  1949年10月1日,在整修一新的天安门广场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了开国大典。从此,古老的中轴线与人民互为见证。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国家博物馆等一批新建筑沿线拔地而起;故宫、天坛、太庙等皇家建筑也归于人民。“中轴线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重大的历史进程,也寄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说。
  随着新中国的成长,北京的城市轴线在7.8公里的基础上也在不断生长:传统中轴线向北延伸,经过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会议中心、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直至燕山山脉;向南延伸,经过在建的南中轴森林公园、大兴国际机场,直至永定河水系。中轴线延长线丰富了文化功能以外的国际交往、生态保护等功能,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在这条线上有机融合。在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看来,北京中轴线是一处活态遗产,中国传统都城规划观念在此不断延续,一直影响到今天的城市。
  近年来,为了保护与传承这条中轴线的精髓,北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原北海医院与天意商城进行了改造,还原了鼓楼与景山万春亭的景观视廊;积水潭医院完成降层改造,什刹海的银锭桥上重现完整的“银锭观山”景观;育才学校腾退,先农坛“一亩三分地”又有了春耕秋收;钟鼓楼周边第五立面整治收效显著,地安门外大街沿街立面焕然一新……城郭、历史河湖水系、历史文化街区的面貌得到修复,国家礼仪、城市管理、建造技艺和民俗文化的传统也得到了保护。
  现在,走进北京中轴线,这里更加生机盎然:从天安门广场传出的每一声宣告总会在人们心中反复回响,并传达至全国,乃至世界;街巷胡同内的创业热情持续高涨,各种老字号与新式品牌争相带给游客最难忘的体验;一处处文化地标建筑拔地而起,为追寻老北京记忆和新文化风潮提供了沉浸体验空间;还有各种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成果不断涌现,赋予了这座城市更加鲜活的记忆。
  一线一座城,一轴一部史。历时700余年的北京中轴线横亘古今,宛如华夏文明的一幅宏图长卷。展开长卷,笔墨间尽是家国天下事;走进其中,故事里有着江山社稷情。

上一页

下一页

【建筑】辉煌技艺 时代肌理
【文化】多元包容 历久弥新

一条中轴线 一部文明史

2023-03-15      撰文 本刊记者 张劲文

  2023年1月28日,《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正式公布实施,意味着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北京中轴线规模宏大、规划格局均衡对称、城市景观井然有序,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也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

  在本年度《人民画报》中,我们将持续关注北京中轴线,从宏观历史变迁至微观事件细描,从古代礼仪秩序至现代百姓生活,从过去的天下正中到当今的连通世界,向读者讲述北京中轴线鲜为人知的故事。

  轴线,是自然哲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人类设计美学离不开的元素,城市,也因规划图上的轴线绵延展开、持久运营。
  翻开中华文明史,许多叙事都围绕着北京展开。这里是辽金元明清五朝古都,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赓续不绝,也见证了大国首都的与时俱进、历久弥新。当我们锚定北京,俯瞰这座城市可见,在中心区域,南起永定门、北至钟楼的中心点,街道、广场、建筑群和城市空间的组合体共同形成了一条7.8公里的轴线,在全球建筑史上描绘出一道独一无二的城市之脊—北京中轴线。它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集中承载和典型代表,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 
  一轴统摄秩序:中正安和
  时间回溯至1267年,忽必烈下令在金中都东北郊外修建新城,这就是后来的元大都。元大都内,自积水潭东北岸的中心台向南至丽正门,形成了约3.75公里的城市轴线,这就是北京中轴线的雏形。历经几百年的重修和扩建,北京城的规模不断扩大,这条中轴线也更加凸显。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重修宫城,但城市中轴线的主体格局与位置被保留。1564年,北京外城建设完成,整个城市形成“凸”字形结构,北京中轴线也向南延伸,其整体格局基本形成并延续至今。
  秩序,是北京中轴线所要展示的理念之一。摊开明代初期疆域图与明代北京城图,可发现,北京城大抵位于整个疆域的中心地区,而皇城与宫城又位于北京城的中心,这契合了《吕氏春秋》提到的“择天下之中立国”“择国之中立宫”的建都原则;皇城在这条中轴线上按照“三朝五门”“前朝后寝”的原则落成,两侧的太庙和社稷坛又形成了“左祖右社”的结构,棋盘式的道路网环绕皇城对称布置,体现着对理想秩序的追求。此外,天坛与地坛的“天圆地方”,朝日坛与夕月坛的阴阳相生,都表露着中国古人对自然的尊重与对“天人合一”的向往……
  北京中轴线追求建筑群的整体对称美,从天坛和先农坛、太庙和社稷坛,到故宫内的东宫和西宫、地安门两边的燕翅楼,以及各道城门……主要建筑物的对称分布,形成一种和谐之力、平衡之力。此外,规划者与匠人还通过建筑的形制与组合排布,将秩序表现到了极致。
  在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看来,“中”“正”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构建世界秩序的基础,北京中轴线则是这种抽象观念的具体表达。“从四合院的中轴线到北京中轴线,这些建筑形成了严谨的对位关系,构成都城的结构与秩序,展现国家的庄重与尊严,这就是北京中轴线的内在定位。”
  一轴纵贯古今:兴衰荣辱
  对于一座都市来说,城市轴线的设计是否成功,不只在于规划图纸上的完美,更在于落地后绵绵不绝的生机。北京中轴线就是这样一条活着的城市动脉。
  北京城建成初期,城市沿着中轴线规划次第展开,街巷胡同以特有的格局和肌理形成了大面积的对称,为这座城市撑起了坚韧的骨架。为皇室服务的宫廷大内、肩负国家行政职务的官署衙门、承担国家祭祀仪式的各种坛庙、贵族们的王府大院、各种店铺字号,还有老百姓的住宅逐渐将这座城市填满。
  随着时间推移,北京城的功能分区也有调整:明初将元大都宫城拆毁,并依据前朝留下的轴线重建了皇宫;清代继承了明代皇宫与礼制建筑,又对其进行了改造,原先的衙署、府邸、仓场改变了使用性质;后来,北京外城进一步繁荣,商业与进京会试带动了会馆的兴起,地方戏曲的蓬勃发展又为皇城和街巷增添了戏园。
  清中晚期的北京曾是这样的景象:每年各种坛庙都迎来重要的祭祀仪式;差官们通过西直门运水,穿过朝阳门送粮,在崇文门下收税,在德胜门前送别出征的将士;“头戴马聚源、身披瑞蚨祥、脚踏内联升、腰缠四大恒”成了有钱人的“标配”,他们时常在同乡会馆相聚,商讨运河上的生意;在各大戏园里,提笼架鸟的旗人们络绎不绝;普通老百姓随着晨钟暮鼓起居,到前门大街和天桥上讨生意……庄严的国家礼仪场所、行政衙署、商业会馆、娱乐设施与各类居民日常生活空间有序结合起来,孕育出一派繁荣景象。
  晚清与民国时期,北京中轴线经历了诸多剧变。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东交民巷有了列强的驻军;1901年清末新政开启,其后成立的北京劝业场成为“实业图强”的标志;1912年,清帝逊位,紫禁城变成“国中之国”;1917年,《新青年》编辑部搬到箭杆胡同,新文化思潮汹涌澎湃……历经岁月洗礼的中轴线在一轮又一轮时代洪流的涤荡中等待着新生。
  一轴连通未来:变革新生
  1949年10月1日,在整修一新的天安门广场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了开国大典。从此,古老的中轴线与人民互为见证。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国家博物馆等一批新建筑沿线拔地而起;故宫、天坛、太庙等皇家建筑也归于人民。“中轴线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重大的历史进程,也寄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说。
  随着新中国的成长,北京的城市轴线在7.8公里的基础上也在不断生长:传统中轴线向北延伸,经过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会议中心、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直至燕山山脉;向南延伸,经过在建的南中轴森林公园、大兴国际机场,直至永定河水系。中轴线延长线丰富了文化功能以外的国际交往、生态保护等功能,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在这条线上有机融合。在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看来,北京中轴线是一处活态遗产,中国传统都城规划观念在此不断延续,一直影响到今天的城市。
  近年来,为了保护与传承这条中轴线的精髓,北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原北海医院与天意商城进行了改造,还原了鼓楼与景山万春亭的景观视廊;积水潭医院完成降层改造,什刹海的银锭桥上重现完整的“银锭观山”景观;育才学校腾退,先农坛“一亩三分地”又有了春耕秋收;钟鼓楼周边第五立面整治收效显著,地安门外大街沿街立面焕然一新……城郭、历史河湖水系、历史文化街区的面貌得到修复,国家礼仪、城市管理、建造技艺和民俗文化的传统也得到了保护。
  现在,走进北京中轴线,这里更加生机盎然:从天安门广场传出的每一声宣告总会在人们心中反复回响,并传达至全国,乃至世界;街巷胡同内的创业热情持续高涨,各种老字号与新式品牌争相带给游客最难忘的体验;一处处文化地标建筑拔地而起,为追寻老北京记忆和新文化风潮提供了沉浸体验空间;还有各种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成果不断涌现,赋予了这座城市更加鲜活的记忆。
  一线一座城,一轴一部史。历时700余年的北京中轴线横亘古今,宛如华夏文明的一幅宏图长卷。展开长卷,笔墨间尽是家国天下事;走进其中,故事里有着江山社稷情。
  • 清_徐扬_京师生春诗意图.jpg

    清代宫廷画家徐扬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创作的绢本设色画《京师生春诗意图》。画作结合了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画法与欧洲焦点透视画法,采用从上至下的鸟瞰式构图,描绘了京师的全貌,为后人研究北京城城建布局提供了宝贵参考。 故宫博物院 供图

  • 74f36371838ec7888de26f5e35230edb.jpg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内一块石碑上刻着的元大都城规划示意图。元大都城传承了我国古代都城规划布局的理念和手法,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

  • 始建于1419年,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1915年正阳门进行了改建,改建后的前门地区交通更加通畅,景观也更加美丽。600.jpg

    拍摄于民国时期的正阳门。正阳门始建于1419年。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1915年,民国政府对前门地区进行了改建。北京日报出版社 供图

  • VCG21gic2730665.jpg

    从正阳门上空向南俯瞰北京中轴线,从正阳门至永定门的中轴线清晰可见。 视觉中国 供图

  • 20051118117005835848417700691_p.jpg

    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举行北平(今北京)入城式,经过前门大街时,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1月31日中午12时30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一部由西直门进入北平城,开始接管防务。至此,历时64天的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本刊资料

  • efa9f630-4ec9-44c1-bebb-e67050496e1a.jpg

    1991年,游人进入故宫参观。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皇宫(北京紫禁城)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以明清宫廷历史、宫殿建筑和中国古代艺术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国家博物院,也是闻名遐迩的世界文化遗产。1925年10月10日,正式对外开放。 摄影 王文波/视觉中国

  • XxjpsgC007853_20210701_PEPFN0A001.jpg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面积达44万平方米,是党和国家举行重大庆典、盛大集会以及外事迎宾的重要场所。 摄影 陈钟昊/新华社

【建筑】辉煌技艺 时代肌理
【文化】多元包容 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