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3030309152012.pn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看中国 >> 正文

博大恢宏之地 辉煌灿烂之里

2023-03-15      撰文 本刊记者 莫倩

  • 20150220101918120a.jpg

    2015年1月19日,正月初一,天坛春节文化周的祭天乐舞表演开演。 中新社 供图

  • VCG111257595792.jpg

    2019年6月7日,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再现天桥盛景,演出、讲座、工作坊、展览、市集等七大板块,还原老天桥的京韵京味,展示新天桥的潮流艺术。 视觉中国 供图

  • 61.jpg

    景泰蓝因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 2022北京新闻中心 供图

  • VCG111400724349.jpg

    2022年9月12日,观众在北京鼓楼观看击鼓表演。鼓楼二层有25面更鼓,中间为首的主鼓代表1年,24面群鼓代表二十四节气。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111402606693.jpg

    2022年9月24日,2022年先农坛一亩三分地农耕体验季·秋收活动在先农坛举办。先农坛是中国农耕文明恢弘壮丽的见证物,先农坛内的耤田文物景观是农耕文化的核心体现区。 视觉中国 供图

  • 20200920492143ta.jpg

    2020年9月20日,市民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参观2020年宫廷金鱼特展,体验“木海观鱼”。 摄影 侯宇/中新社

  • 12062138685490944310.jpg

    全聚德是中华老字号之一,创建于1864年,备受各国元首、政府官员、社会各界人士及国内外游客喜爱,被誉为“中华第一吃”。 2022北京新闻中心 供图

< >

  北京中轴线既是北京的空间之轴,更是文化之轴。

  钟鼓楼的暮鼓晨钟、天桥的喧闹、胡同里的鸽哨、大栅栏的吆喝……在北京中轴线上,我们既能看到宫廷文化的礼乐之美,也能看到市井文化的生活之美。正如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所说,北京中轴线蕴含着从古到今劳动人民创造的、动人的文化与历史。

  国之大典 回响千年

  清晨,在位于正阳门外3.5公里的北京天坛公园,人们迎着阳光参观游览、休闲娱乐;烈日或风雨下,人们躲进公园中长长的廊道,获得一时的庇护。

  沿着天坛的主轴线缓缓而行,古代帝王祭祀上天、祈求国泰民安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祭祀之礼,为中国古代五礼(吉、凶、宾、军、嘉五礼,吉礼主要为祭祀典礼)之首,其中,祭天更是最高等级的祭祀活动。有学者统计,从明初到清末,共有22位皇帝在天坛举行过654次祭天大典,祈祷国家昌盛、万民安康,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中轴线上,天坛、太庙、社稷坛、先农坛,都是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国家祭祀活动场所。祭祀活动将古人对“天”的认识、祈愿,以及对“天人”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天坛出发一路向北,来到中轴线最北段的鼓楼和钟楼。这两座建筑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影视剧中时常出现的场景:更夫一边喊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一边敲击铜锣和梆子报时巡视。更夫所传达的时间,便是钟鼓楼所发布的时间。作为元、明、清三代报时中心,在当今卫星授时之前,北京钟鼓楼敲响的“暮鼓晨钟”,发布着最标准的“北京时间”。这是古代中国时间管理上的秩序,既昭示法度,又安定民心。如今,古老的北京钟鼓楼早已完成报时的历史使命,正以全新的姿态融入人们的生活:钟鼓楼文物修缮和展示提升工程如期进行;钟鼓楼内全新数字沉浸展“时间的故事”带领观众穿梭时间;广场上,人们三五成群踢毽子、跳绳,享受生活。

  百花齐放 包罗万象

  在中轴线上,能够时常看到早起遛鸟的北京大爷—遛鸟、放鸽、养花、扎风筝,是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爱好;能够看到工作坊里的非遗—白纸坊太狮、燕京八绝(包含雕漆、宫毯、花丝镶嵌、金漆镶嵌、景泰蓝、牙雕、玉雕、京绣制作工艺)等,是来自宫廷的技艺;还能够看到琉璃厂文化街,能够感受到同仁堂中医药文化的熏陶,它们是宫廷文化与民间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烘托着帝王气象的中轴线,不同地域、民族、阶层的文化在此交汇,与普通百姓生活交织交融,让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愈发深厚、多元而宽容。

  如今的天桥艺术中心剧场内,上演着经典与现代、时尚与传统、民族与世界的各类剧目,百老汇爆笑悬疑音乐剧《两个人的谋杀》、陕西人艺话剧《白鹿原》、小不点大视界金牌人偶剧《鹅!鹅!鹅!》等经典作品;剧场外,车水马龙,剧迷们常常排着长队买票。曾经,这里也是如此热闹:方圆二里的天桥,纷纭杂乱的各种小贩吆喝声此起彼伏,五行八作的民间艺人、鳞次栉比的小摊小店比比皆是,是百姓们“视野开拓”、饭后谈资的焦点话题。

  不仅是天桥文化,京剧、曲子词、相声等文艺形式,均在北京的“熔炉”中产生。以国粹京剧为例,京剧并不是北京的地方戏,而是清末在京城杂糅了诸腔的新剧种。先是徽班进京,得益于北京宽松活跃、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环境与生态,徽班受到湖北的汉调艺人影响,还吸收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以及一些民间曲调,彼此取长补短、借鉴融合后,才形成了以皮黄为主要声腔的新剧种—京剧。

  与此同时,北京中轴线上的饮食文化,也是在全国各大菜系的融合中产生。在梁实秋的散文名著《雅舍谈吃》中,提及全聚德的烤鸭、正阳楼的烤羊肉、厚德福的铁锅蛋、玉华台的水晶虾、致美斋的锅烧鸡、东兴楼的芙蓉鸡片、忠信堂的油爆虾……这其中,很多美食源自北京之外的其他地域,但在北京逐渐发展成熟;有些美食得到过御膳房名家的“真传”,让宫廷厨艺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推陈出新 继往开来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说,北京中轴线不仅串联起众多文物古迹,更清晰地构建了一个中华文明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的表达体系。对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价值阐释是建设中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一项重要实践。

  中轴线所体现的“天人合一”“中正和谐”思维模式和人文精神,使中轴线文化既恢弘又接地气,既有整体性又有包容性,还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而如今,这些已经有了新的时代表达。

  中轴线上的天安门,是新中国的国家象征;人民英雄纪念碑,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人民自由幸福和国家繁荣富强精神的象征;人民大会堂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建立,两相对称,空间上分别位于传统中轴线社稷坛和太庙的正南方向,是“左祖右社”礼制含义的当代传承……

  北京已经拥有7处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故宫、天坛和万宁桥(大运河)位于中轴线上。同时,中轴线上的智化寺京音乐、天桥中幡、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京剧、北京抖空竹、景泰蓝工艺、雕漆工艺(燕京八绝之一)、同仁堂中医药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现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正阳桥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明代遗存石雕镇水兽,已经成为了一个栩栩如生、通体蓝色的IP形象—“北京中轴线上的镇水小神兽”。作为中轴线申遗的卡通形象,这只名为“水灵龙”的俏皮讨喜的小神兽让更多人感受到“活”起来的中轴线文化。

上一页

下一页

博大恢宏之地 辉煌灿烂之里

2023-03-15      撰文 本刊记者 莫倩

  北京中轴线既是北京的空间之轴,更是文化之轴。

  钟鼓楼的暮鼓晨钟、天桥的喧闹、胡同里的鸽哨、大栅栏的吆喝……在北京中轴线上,我们既能看到宫廷文化的礼乐之美,也能看到市井文化的生活之美。正如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所说,北京中轴线蕴含着从古到今劳动人民创造的、动人的文化与历史。

  国之大典 回响千年

  清晨,在位于正阳门外3.5公里的北京天坛公园,人们迎着阳光参观游览、休闲娱乐;烈日或风雨下,人们躲进公园中长长的廊道,获得一时的庇护。

  沿着天坛的主轴线缓缓而行,古代帝王祭祀上天、祈求国泰民安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祭祀之礼,为中国古代五礼(吉、凶、宾、军、嘉五礼,吉礼主要为祭祀典礼)之首,其中,祭天更是最高等级的祭祀活动。有学者统计,从明初到清末,共有22位皇帝在天坛举行过654次祭天大典,祈祷国家昌盛、万民安康,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中轴线上,天坛、太庙、社稷坛、先农坛,都是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国家祭祀活动场所。祭祀活动将古人对“天”的认识、祈愿,以及对“天人”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天坛出发一路向北,来到中轴线最北段的鼓楼和钟楼。这两座建筑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影视剧中时常出现的场景:更夫一边喊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一边敲击铜锣和梆子报时巡视。更夫所传达的时间,便是钟鼓楼所发布的时间。作为元、明、清三代报时中心,在当今卫星授时之前,北京钟鼓楼敲响的“暮鼓晨钟”,发布着最标准的“北京时间”。这是古代中国时间管理上的秩序,既昭示法度,又安定民心。如今,古老的北京钟鼓楼早已完成报时的历史使命,正以全新的姿态融入人们的生活:钟鼓楼文物修缮和展示提升工程如期进行;钟鼓楼内全新数字沉浸展“时间的故事”带领观众穿梭时间;广场上,人们三五成群踢毽子、跳绳,享受生活。

  百花齐放 包罗万象

  在中轴线上,能够时常看到早起遛鸟的北京大爷—遛鸟、放鸽、养花、扎风筝,是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爱好;能够看到工作坊里的非遗—白纸坊太狮、燕京八绝(包含雕漆、宫毯、花丝镶嵌、金漆镶嵌、景泰蓝、牙雕、玉雕、京绣制作工艺)等,是来自宫廷的技艺;还能够看到琉璃厂文化街,能够感受到同仁堂中医药文化的熏陶,它们是宫廷文化与民间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烘托着帝王气象的中轴线,不同地域、民族、阶层的文化在此交汇,与普通百姓生活交织交融,让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愈发深厚、多元而宽容。

  如今的天桥艺术中心剧场内,上演着经典与现代、时尚与传统、民族与世界的各类剧目,百老汇爆笑悬疑音乐剧《两个人的谋杀》、陕西人艺话剧《白鹿原》、小不点大视界金牌人偶剧《鹅!鹅!鹅!》等经典作品;剧场外,车水马龙,剧迷们常常排着长队买票。曾经,这里也是如此热闹:方圆二里的天桥,纷纭杂乱的各种小贩吆喝声此起彼伏,五行八作的民间艺人、鳞次栉比的小摊小店比比皆是,是百姓们“视野开拓”、饭后谈资的焦点话题。

  不仅是天桥文化,京剧、曲子词、相声等文艺形式,均在北京的“熔炉”中产生。以国粹京剧为例,京剧并不是北京的地方戏,而是清末在京城杂糅了诸腔的新剧种。先是徽班进京,得益于北京宽松活跃、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环境与生态,徽班受到湖北的汉调艺人影响,还吸收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以及一些民间曲调,彼此取长补短、借鉴融合后,才形成了以皮黄为主要声腔的新剧种—京剧。

  与此同时,北京中轴线上的饮食文化,也是在全国各大菜系的融合中产生。在梁实秋的散文名著《雅舍谈吃》中,提及全聚德的烤鸭、正阳楼的烤羊肉、厚德福的铁锅蛋、玉华台的水晶虾、致美斋的锅烧鸡、东兴楼的芙蓉鸡片、忠信堂的油爆虾……这其中,很多美食源自北京之外的其他地域,但在北京逐渐发展成熟;有些美食得到过御膳房名家的“真传”,让宫廷厨艺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推陈出新 继往开来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说,北京中轴线不仅串联起众多文物古迹,更清晰地构建了一个中华文明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的表达体系。对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价值阐释是建设中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一项重要实践。

  中轴线所体现的“天人合一”“中正和谐”思维模式和人文精神,使中轴线文化既恢弘又接地气,既有整体性又有包容性,还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而如今,这些已经有了新的时代表达。

  中轴线上的天安门,是新中国的国家象征;人民英雄纪念碑,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人民自由幸福和国家繁荣富强精神的象征;人民大会堂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建立,两相对称,空间上分别位于传统中轴线社稷坛和太庙的正南方向,是“左祖右社”礼制含义的当代传承……

  北京已经拥有7处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故宫、天坛和万宁桥(大运河)位于中轴线上。同时,中轴线上的智化寺京音乐、天桥中幡、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京剧、北京抖空竹、景泰蓝工艺、雕漆工艺(燕京八绝之一)、同仁堂中医药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现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正阳桥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明代遗存石雕镇水兽,已经成为了一个栩栩如生、通体蓝色的IP形象—“北京中轴线上的镇水小神兽”。作为中轴线申遗的卡通形象,这只名为“水灵龙”的俏皮讨喜的小神兽让更多人感受到“活”起来的中轴线文化。

  • 20150220101918120a.jpg

    2015年1月19日,正月初一,天坛春节文化周的祭天乐舞表演开演。 中新社 供图

  • VCG111257595792.jpg

    2019年6月7日,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再现天桥盛景,演出、讲座、工作坊、展览、市集等七大板块,还原老天桥的京韵京味,展示新天桥的潮流艺术。 视觉中国 供图

  • 61.jpg

    景泰蓝因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 2022北京新闻中心 供图

  • VCG111400724349.jpg

    2022年9月12日,观众在北京鼓楼观看击鼓表演。鼓楼二层有25面更鼓,中间为首的主鼓代表1年,24面群鼓代表二十四节气。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111402606693.jpg

    2022年9月24日,2022年先农坛一亩三分地农耕体验季·秋收活动在先农坛举办。先农坛是中国农耕文明恢弘壮丽的见证物,先农坛内的耤田文物景观是农耕文化的核心体现区。 视觉中国 供图

  • 20200920492143ta.jpg

    2020年9月20日,市民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参观2020年宫廷金鱼特展,体验“木海观鱼”。 摄影 侯宇/中新社

  • 12062138685490944310.jpg

    全聚德是中华老字号之一,创建于1864年,备受各国元首、政府官员、社会各界人士及国内外游客喜爱,被誉为“中华第一吃”。 2022北京新闻中心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