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3030309152012.pn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看中国 >> 正文

守护雨燕 守护家园

2023-03-15      本刊记者 周晨亮

  • 682889453587267590.jpg

    2019年6月8日,正阳门城楼,空中快速飞翔的雨燕。 东方IC 供图

  • 微信图片_20221125120752.jpg

    北京雨燕比常见的燕子体形稍大,羽毛黑褐色,胸腹部有白色细纵纹。它们外观呈流线型,飞行速度极快,是著名的食虫益鸟。集群飞翔的雨燕已成为北京的一种标志性景观。

  • 雨燕-正阳门-摄影:毛虫杨 (3).jpg

    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和正阳门管理处工作人员共同放飞北京雨燕。 摄影 杨华

< >

  北京雨燕被很多人视作“北京城的精灵”。它既是北京的一个“特殊生态符号”,也是一种“活态文化遗产”。

  每年春夏晨昏之际,伴随着此起彼伏的悦耳叫声,结群的北京雨燕都会现身京城。它们在古老高大的城门楼上追风逐电般竞飞,在古建的梁、檩、椽中繁衍生息,成为古都北京一道鲜活而经典的风景。

  雨燕的“鸿鹄之志”

  在北京,人们对雨燕有着特殊的感情。从老北京口中的“楼燕儿”,到奥运会吉祥物之一的福娃“妮妮”,从世界上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鸟类,到与“燕京文化”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北京雨燕被很多人视作“北京城的精灵”。它既是北京的一个“特殊生态符号”,也是一种“活态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北京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

  “当初在正阳门立项北京雨燕栖息对木质古建筑影响研究项目的初衷就是要探索一条古建保护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创新之路,同时希望通过生动的语言、可爱的形象来讲好‘正阳门上’的中国故事,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首都文化的建设当中。”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主任关战修说。关战修曾任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长,2016年到正阳门工作。六年多时间里,他探索着如何恢复与重塑正阳门文化,正阳门的北京雨燕引起了他的注意。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中的“玄鸟”,被古人奉为神圣,《说文解字》对于“玄鸟”的解释,是指黑色的燕子。关战修认为“玄鸟”不会是家燕,而是那些翱翔天空的北京雨燕。“‘北京雨燕’应该就是中华早期文明的图腾原型。北京城的起源在‘燕山’脚下的西周‘燕都’古城,可以说,一个小小的‘燕’字与古都北京有着不解之缘。”关战修认为,北京雨燕应该成为古都北京的文化符号与精神代表。“‘玄鸟’有祥瑞与守护之意,而北京雨燕真就不离不弃地守护古都600余年。”

  雨燕为何热衷于扎堆北京?关战修介绍道,因为雨燕属于攀禽,它的四趾都朝前长着,适合在悬崖峭壁、石洞上攀爬,北京的古建筑群恰好满足了它们的需求—从紫禁城、天坛、钟鼓楼,到景山、颐和园、城门楼,其飞檐翘角,梁、檩、椽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个“洞穴”,为雨燕提供了理想的集群繁殖之所。反过来,那许许多多轻盈洒脱、如期而至的雨燕,又为北京的古建筑注入了难得的灵动和生气,二者相伴相生、相得益彰。可以说,北京雨燕已成为北京城市的一种文化符号。

  每年四月,雨燕飞临北京,七月中下旬飞往非洲南部。单体体重40余克,日夜兼程60多天,北京雨燕的迁徙之路途经亚洲和非洲的37个国家。

  “北京雨燕的迁徙路线与古丝绸之路高度重合。”关战修说,“保护北京雨燕的故事走进国际视野还是2021年在昆明举办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北京展区采用沉浸式手法,观众跟着雨燕,打开超大型城市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北京雨燕成为‘一带一路’生态合作的形象大使。”关战修表示。

  从保护到研究

  “为了研究、保护雨燕,正阳门从2018年开始陆续在雨燕栖息的城楼顶层吊装高清摄像机,目前共14台,可对雨燕巢穴进行24小时不间断观测,至今已经取得了5年的数据,获取了大量筑巢、产卵、孵化及新生雨燕成长的珍贵视频资料。”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袁学军介绍道。

  袁学军在正阳门工作了30多年,每年夏天,她都和雨燕相伴。近年来,袁学军围绕栖息在正阳门城楼的北京雨燕开展了深入的课题研究。她还和工作人员给这些北京雨燕取了不少名字,比如阿呆、欢喜、小福等,袁学军还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雨燕妈妈”。

  2018年,正阳门启动《古建保护与城市生态研究—以栖息在正阳门上的北京雨燕为例》系列课题,通过提取北京雨燕巢穴及粪便微生物DNA,定量分析其对正阳门砖木古建筑的影响程度。通过三年的科研,课题组取得了实质进展,并于2021年完成课题结项。

  课题研究的最终结果让袁学军放下心来。她介绍,通过对正阳门上的雨燕巢穴和粪便成分进行现场取样、送检,最终化验结果显示,雨燕粪便与巢穴的酸碱度为偏弱酸性,粪便及巢穴中的真菌、细菌以及微生物中未发现有对建筑木构件构成降解或腐蚀的菌群。由此可以证明,雨燕粪便和巢穴对木质古建不构成实质性影响。

  此外,研究表明,无论是雨燕的粪便,还是雨燕的喙,都没有对古建筑彩绘造成明显影响。袁学军说,与自然环境因素对彩绘的影响相比,雨燕的影响微乎其微。

  借助正阳门修缮,袁学军和同事们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对栖息在正阳门城楼的雨燕数量“摸家底”。“目前我们已知在城楼天花吊顶内大约有28个雨燕巢穴,但是据我们观察,城楼其他部位还有雨燕的‘家’,只是无法观察到。利用这次修缮,可以对正阳门城楼的雨燕巢穴进行一次普查。”

  在北京中轴线遗产价值的发掘与活化利用过程中,关注北京雨燕的人越来越多了。不仅有像袁学军这样的“雨燕妈妈”,还有像“90后”杨紫瑄这样的“雨燕姐姐”,而自发坚持多年观测、拍摄记录北京雨燕的爱鸟人士更是不胜枚举。

  袁学军期待今后加强与国际相关研究单位的沟通与交流。“北京雨燕其实是雨燕大家族的一个亚种,除了北京雨燕还有瑞典雨燕等。希望今后以雨燕为研究载体,加强国际交流。关于北京雨燕的很多研究其实刚刚开始,我有很多问题想与他们共同探讨。”讲到这里,袁学军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

  (本报道未署名图片作者请与本刊联系)

上一页

下一页

守护雨燕 守护家园

2023-03-15      本刊记者 周晨亮

  北京雨燕被很多人视作“北京城的精灵”。它既是北京的一个“特殊生态符号”,也是一种“活态文化遗产”。

  每年春夏晨昏之际,伴随着此起彼伏的悦耳叫声,结群的北京雨燕都会现身京城。它们在古老高大的城门楼上追风逐电般竞飞,在古建的梁、檩、椽中繁衍生息,成为古都北京一道鲜活而经典的风景。

  雨燕的“鸿鹄之志”

  在北京,人们对雨燕有着特殊的感情。从老北京口中的“楼燕儿”,到奥运会吉祥物之一的福娃“妮妮”,从世界上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鸟类,到与“燕京文化”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北京雨燕被很多人视作“北京城的精灵”。它既是北京的一个“特殊生态符号”,也是一种“活态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北京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

  “当初在正阳门立项北京雨燕栖息对木质古建筑影响研究项目的初衷就是要探索一条古建保护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创新之路,同时希望通过生动的语言、可爱的形象来讲好‘正阳门上’的中国故事,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首都文化的建设当中。”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主任关战修说。关战修曾任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长,2016年到正阳门工作。六年多时间里,他探索着如何恢复与重塑正阳门文化,正阳门的北京雨燕引起了他的注意。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中的“玄鸟”,被古人奉为神圣,《说文解字》对于“玄鸟”的解释,是指黑色的燕子。关战修认为“玄鸟”不会是家燕,而是那些翱翔天空的北京雨燕。“‘北京雨燕’应该就是中华早期文明的图腾原型。北京城的起源在‘燕山’脚下的西周‘燕都’古城,可以说,一个小小的‘燕’字与古都北京有着不解之缘。”关战修认为,北京雨燕应该成为古都北京的文化符号与精神代表。“‘玄鸟’有祥瑞与守护之意,而北京雨燕真就不离不弃地守护古都600余年。”

  雨燕为何热衷于扎堆北京?关战修介绍道,因为雨燕属于攀禽,它的四趾都朝前长着,适合在悬崖峭壁、石洞上攀爬,北京的古建筑群恰好满足了它们的需求—从紫禁城、天坛、钟鼓楼,到景山、颐和园、城门楼,其飞檐翘角,梁、檩、椽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个“洞穴”,为雨燕提供了理想的集群繁殖之所。反过来,那许许多多轻盈洒脱、如期而至的雨燕,又为北京的古建筑注入了难得的灵动和生气,二者相伴相生、相得益彰。可以说,北京雨燕已成为北京城市的一种文化符号。

  每年四月,雨燕飞临北京,七月中下旬飞往非洲南部。单体体重40余克,日夜兼程60多天,北京雨燕的迁徙之路途经亚洲和非洲的37个国家。

  “北京雨燕的迁徙路线与古丝绸之路高度重合。”关战修说,“保护北京雨燕的故事走进国际视野还是2021年在昆明举办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北京展区采用沉浸式手法,观众跟着雨燕,打开超大型城市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北京雨燕成为‘一带一路’生态合作的形象大使。”关战修表示。

  从保护到研究

  “为了研究、保护雨燕,正阳门从2018年开始陆续在雨燕栖息的城楼顶层吊装高清摄像机,目前共14台,可对雨燕巢穴进行24小时不间断观测,至今已经取得了5年的数据,获取了大量筑巢、产卵、孵化及新生雨燕成长的珍贵视频资料。”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袁学军介绍道。

  袁学军在正阳门工作了30多年,每年夏天,她都和雨燕相伴。近年来,袁学军围绕栖息在正阳门城楼的北京雨燕开展了深入的课题研究。她还和工作人员给这些北京雨燕取了不少名字,比如阿呆、欢喜、小福等,袁学军还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雨燕妈妈”。

  2018年,正阳门启动《古建保护与城市生态研究—以栖息在正阳门上的北京雨燕为例》系列课题,通过提取北京雨燕巢穴及粪便微生物DNA,定量分析其对正阳门砖木古建筑的影响程度。通过三年的科研,课题组取得了实质进展,并于2021年完成课题结项。

  课题研究的最终结果让袁学军放下心来。她介绍,通过对正阳门上的雨燕巢穴和粪便成分进行现场取样、送检,最终化验结果显示,雨燕粪便与巢穴的酸碱度为偏弱酸性,粪便及巢穴中的真菌、细菌以及微生物中未发现有对建筑木构件构成降解或腐蚀的菌群。由此可以证明,雨燕粪便和巢穴对木质古建不构成实质性影响。

  此外,研究表明,无论是雨燕的粪便,还是雨燕的喙,都没有对古建筑彩绘造成明显影响。袁学军说,与自然环境因素对彩绘的影响相比,雨燕的影响微乎其微。

  借助正阳门修缮,袁学军和同事们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对栖息在正阳门城楼的雨燕数量“摸家底”。“目前我们已知在城楼天花吊顶内大约有28个雨燕巢穴,但是据我们观察,城楼其他部位还有雨燕的‘家’,只是无法观察到。利用这次修缮,可以对正阳门城楼的雨燕巢穴进行一次普查。”

  在北京中轴线遗产价值的发掘与活化利用过程中,关注北京雨燕的人越来越多了。不仅有像袁学军这样的“雨燕妈妈”,还有像“90后”杨紫瑄这样的“雨燕姐姐”,而自发坚持多年观测、拍摄记录北京雨燕的爱鸟人士更是不胜枚举。

  袁学军期待今后加强与国际相关研究单位的沟通与交流。“北京雨燕其实是雨燕大家族的一个亚种,除了北京雨燕还有瑞典雨燕等。希望今后以雨燕为研究载体,加强国际交流。关于北京雨燕的很多研究其实刚刚开始,我有很多问题想与他们共同探讨。”讲到这里,袁学军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

  (本报道未署名图片作者请与本刊联系)

  • 682889453587267590.jpg

    2019年6月8日,正阳门城楼,空中快速飞翔的雨燕。 东方IC 供图

  • 微信图片_20221125120752.jpg

    北京雨燕比常见的燕子体形稍大,羽毛黑褐色,胸腹部有白色细纵纹。它们外观呈流线型,飞行速度极快,是著名的食虫益鸟。集群飞翔的雨燕已成为北京的一种标志性景观。

  • 雨燕-正阳门-摄影:毛虫杨 (3).jpg

    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和正阳门管理处工作人员共同放飞北京雨燕。 摄影 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