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3030309152012.pn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看中国 >> 正文

纸鸢话中轴 “金马”传京味

2023-03-16      本刊记者 郭翔妹 陈建

  • 531A8950.jpg

    “金马派”风筝第三代传承人吕铁智(右)与第四代传承人吕阳。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 86d4289ecb85d6d4940d2ceca639f0f.jpg

    1962年第2期《人民画报》,刊登了“金马派”风筝创始人之一马晋制作的风筝。

< >

  在北京,开春的时候放风筝最为相宜,这时节,风劲而稳。

  北京净土胡同的一间小院里,住着北京“金马派”风筝传承人吕铁智、吕阳父子一家。不大的空间里布满了与风筝相关的陈设,处处凝结着风筝工匠的心血。

  从程序员到传承人

  中国风筝有许多派别。北京风筝精细华贵,极为考究,题材以文人雅趣为主,画工精巧,设色瑰丽、大方。“金马派”风筝是北京风筝的代表,在清末民初由著名风筝艺人金福忠与近代工笔花鸟画名家马晋共同创立。金家祖孙六代均曾供职于紫禁城里的灯笼库;马晋自幼跟随宫廷画家习画,后来成长为京城风筝四大家之一。金、马两家是世交,金福忠与马晋又有相似的爱好—绘画,因而两人在晚年创立了“金马派”风筝,使风筝既结合了金氏风筝的骨架简练、起飞性好的特点,又结合了马晋先生在绘画方面的优势。

  吕阳是金马派风筝的第四代传承人。起初,吕阳并没有子承父业,但后来的一个意外改变了吕阳的人生轨迹。父亲吕铁智40余年来收的唯一一位徒弟不幸因病去世。那段时间,每次回家,吕阳看到父亲总是一副失落的样子,他很是心疼,也由此在职业选择上产生了犹豫。“不回来学手艺,传承了100多年的风筝技艺就断了。”发小的这句话,让吕阳下定了决心。

  2014年,吕阳放弃了程序员工作,回家跟随父亲学习风筝制作技艺。改行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头三年,吕阳遇到了不少挫折。“和父亲经常因为风筝图案的视觉呈现、设计方向起争执。自己说什么都不对,很迷茫。”但他没有放弃,遇到想不通的地方就不停琢磨、尝试。“比如父亲说我的设计风格有偏差、设计的整体性不足、颜色选取缺乏思考,那我就试试他那种为什么对,我这种为什么不对。试出来的,摆在眼前了,就知道哪儿不对了。”吕阳也体会到:“所谓师徒传承,其实要先从根上学好,再变的时候就有一条边界线提醒,做出来的东西才不丢根。”

  把中轴线绘到风筝上

  2022年是吕阳学习金马派风筝技艺的第八年,他以中轴线为主题制作了系列风筝。

  “我刚跟着父亲学做风筝时,就曾想过以建筑为题材,但父亲劝我再学学,有了足够积淀再动手。”从古至今,以建筑作题材的风筝颇为少见。“一是建筑色彩单调,二是建筑形象固定,不像做动物形象,可做多种变化,艺术加工空间比较大。”吕阳说。

  虽然难,但吕阳并没有放弃尝试。“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孩子,中轴线以及中轴线上的建筑,就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从小到大,无论生活还是玩耍,都围绕这条线,说它是北京人的脊梁不为过。”在尝试建筑题材的时候,吕阳选择了中轴线上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永定门、钟鼓楼和正阳门。“别看它们都是城门楼,但背后的历史背景、建筑规制其实各有不同。”

  吕阳反复打磨风筝的图案设计,几乎每一个中轴线主题风筝,他都做了半年以上,已完成的三个中轴线主题的风筝目前在王府井书店里展示着。“希望之后能在风筝上完整呈现中轴线上的建筑。”吕阳说。

  跟随父亲学艺,吕阳体会最深的就是传承的一定之规:风筝需从形、意、情、趣四个方面欣赏,取其二者为留,三者为传,四者为承。“四样都占着,才真正算得上传承。”

  让吕阳高兴的是,自己在变,父亲也在变。他设计中轴线正阳门风筝的时候,前两版都是按传统方式以平面形制设计,最后的两版则是以立体形制设计。当吕阳都拿给父亲看时,“他反倒更支持我做立体的”。

  吕铁智说:“师傅把手艺教给我了。我不能让这门手艺在我这一代断了。孩子愿意学,又能够以年轻人的视角发展它,我非常高兴。活态传承,才能让更多人认识非遗的技艺之美、匠心之美。”

  吕铁智多年的坚守对吕阳影响很大,他越来越觉得自己做的事很有意义。平日里吕阳会在中小学校园开设选修课,普及风筝知识。“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风无形云无声,风没有自己的形态,那我们怎么去触摸它?为此,就做出了风筝。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人和风之间的联系,是属于中国人的浪漫。我应该把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原生技艺传承下去。”吕阳说。

上一页

下一页

纸鸢话中轴 “金马”传京味

2023-03-16      本刊记者 郭翔妹 陈建

  在北京,开春的时候放风筝最为相宜,这时节,风劲而稳。

  北京净土胡同的一间小院里,住着北京“金马派”风筝传承人吕铁智、吕阳父子一家。不大的空间里布满了与风筝相关的陈设,处处凝结着风筝工匠的心血。

  从程序员到传承人

  中国风筝有许多派别。北京风筝精细华贵,极为考究,题材以文人雅趣为主,画工精巧,设色瑰丽、大方。“金马派”风筝是北京风筝的代表,在清末民初由著名风筝艺人金福忠与近代工笔花鸟画名家马晋共同创立。金家祖孙六代均曾供职于紫禁城里的灯笼库;马晋自幼跟随宫廷画家习画,后来成长为京城风筝四大家之一。金、马两家是世交,金福忠与马晋又有相似的爱好—绘画,因而两人在晚年创立了“金马派”风筝,使风筝既结合了金氏风筝的骨架简练、起飞性好的特点,又结合了马晋先生在绘画方面的优势。

  吕阳是金马派风筝的第四代传承人。起初,吕阳并没有子承父业,但后来的一个意外改变了吕阳的人生轨迹。父亲吕铁智40余年来收的唯一一位徒弟不幸因病去世。那段时间,每次回家,吕阳看到父亲总是一副失落的样子,他很是心疼,也由此在职业选择上产生了犹豫。“不回来学手艺,传承了100多年的风筝技艺就断了。”发小的这句话,让吕阳下定了决心。

  2014年,吕阳放弃了程序员工作,回家跟随父亲学习风筝制作技艺。改行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头三年,吕阳遇到了不少挫折。“和父亲经常因为风筝图案的视觉呈现、设计方向起争执。自己说什么都不对,很迷茫。”但他没有放弃,遇到想不通的地方就不停琢磨、尝试。“比如父亲说我的设计风格有偏差、设计的整体性不足、颜色选取缺乏思考,那我就试试他那种为什么对,我这种为什么不对。试出来的,摆在眼前了,就知道哪儿不对了。”吕阳也体会到:“所谓师徒传承,其实要先从根上学好,再变的时候就有一条边界线提醒,做出来的东西才不丢根。”

  把中轴线绘到风筝上

  2022年是吕阳学习金马派风筝技艺的第八年,他以中轴线为主题制作了系列风筝。

  “我刚跟着父亲学做风筝时,就曾想过以建筑为题材,但父亲劝我再学学,有了足够积淀再动手。”从古至今,以建筑作题材的风筝颇为少见。“一是建筑色彩单调,二是建筑形象固定,不像做动物形象,可做多种变化,艺术加工空间比较大。”吕阳说。

  虽然难,但吕阳并没有放弃尝试。“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孩子,中轴线以及中轴线上的建筑,就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从小到大,无论生活还是玩耍,都围绕这条线,说它是北京人的脊梁不为过。”在尝试建筑题材的时候,吕阳选择了中轴线上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永定门、钟鼓楼和正阳门。“别看它们都是城门楼,但背后的历史背景、建筑规制其实各有不同。”

  吕阳反复打磨风筝的图案设计,几乎每一个中轴线主题风筝,他都做了半年以上,已完成的三个中轴线主题的风筝目前在王府井书店里展示着。“希望之后能在风筝上完整呈现中轴线上的建筑。”吕阳说。

  跟随父亲学艺,吕阳体会最深的就是传承的一定之规:风筝需从形、意、情、趣四个方面欣赏,取其二者为留,三者为传,四者为承。“四样都占着,才真正算得上传承。”

  让吕阳高兴的是,自己在变,父亲也在变。他设计中轴线正阳门风筝的时候,前两版都是按传统方式以平面形制设计,最后的两版则是以立体形制设计。当吕阳都拿给父亲看时,“他反倒更支持我做立体的”。

  吕铁智说:“师傅把手艺教给我了。我不能让这门手艺在我这一代断了。孩子愿意学,又能够以年轻人的视角发展它,我非常高兴。活态传承,才能让更多人认识非遗的技艺之美、匠心之美。”

  吕铁智多年的坚守对吕阳影响很大,他越来越觉得自己做的事很有意义。平日里吕阳会在中小学校园开设选修课,普及风筝知识。“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风无形云无声,风没有自己的形态,那我们怎么去触摸它?为此,就做出了风筝。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人和风之间的联系,是属于中国人的浪漫。我应该把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原生技艺传承下去。”吕阳说。

  • 531A8950.jpg

    “金马派”风筝第三代传承人吕铁智(右)与第四代传承人吕阳。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 86d4289ecb85d6d4940d2ceca639f0f.jpg

    1962年第2期《人民画报》,刊登了“金马派”风筝创始人之一马晋制作的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