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看中国 >> 正文

【阅读以致远 书香满中国】读书这件事

2023-04-26      撰文 本刊记者 周昕

  • 国家图书馆.jpg

    读者在国家图书馆看书学习。国家图书馆总馆北区、总馆南区、古籍馆三处馆舍并立,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居世界国家图书馆第三位。国家图书馆馆藏宏富、撷英集萃,继承了南宋以来历代皇家藏书,最早的馆藏可远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和文津阁《四库全书》善本的四大专藏为世界瞩目。 本刊资料

  • VCG41N1083770196 副本.jpg

    有着“滨海之眼”之称的天津滨海图书馆位于天津市滨海文化中心,其中庭是以“书山有路勤为径”为灵感打造的书山造型,从地板到墙面,再到天花板,中庭被梯田状的落地书架完全包裹,似乎可以容纳无穷无尽的书籍,并且形成了书架、座椅、台阶三种功能。 视觉中国 供图

  • 数字416965874810861484.jpg

    2016年8月17日,上海书展引入喜马拉雅FM所设立的国内首个“3D有声图书馆”,读者看到感兴趣的书籍,可以直接拿起耳机收听。 东方IC 供图

< >

  “莫道儒冠误,读书不负人。达而相天下,穷则善其身。”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部《神童诗》,文字浅显易懂,尽是教人勤学苦读的诗句,是初入学堂的儿童的启蒙读本。读书自古以来便在中国备受推崇。因古代科举制度的缘故,读书在中国与应试求取功名息息相关。但不仅如此,中国古人也将读书同个人涵养、修为紧密相连,正如上述诗文所讲,即使无法“相天下”,也足以“善其身”。

  如今虽然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但是读书依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今年的4月23日是第28个世界读书日。随着时代的变迁、技术的进步,读书的方式正在变得前所未有的多样。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编撰中国自上古时期至当时(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彼时造纸术还未问世,时人书写均使用竹简,文字写在若干单片竹简上之后,将字迹晾干的竹简按顺序串联、卷起,然后拿起新的竹简,再重复以上程序。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洋洋洒洒52万余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据估算,承载这部鸿篇巨著需要约两万支竹简,存放仅仅一部这样的书,就需要许多房间。

  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存储古代中国的二十四部正史,只需要一块拇指大小的存储介质,而且绰绰有余。这二十四部足以“汗牛充栋”的史书可以随身携带。

  读书这件事,从载体到方式,都在发生几千年来不曾有过的变革。

  在北京工作的李洋是中国第一批体验电子墨水屏的人。2007年,亚马逊推出了第一款Kindle电子书阅读器,李洋便将它收入囊中。

  “我们当时都叫它‘电纸书’。”只有6寸、巴掌大小的电子书阅读器不仅轻巧便携,其屏幕还能提供接近于纸质书的阅读体验,同电子显示屏相比,背光对眼睛的伤害更小。

  这款阅读器最初只有4G的存储空间,但是足以容纳海量的图书。同时如果阅读英文书籍,在阅读器上点击不认识的单词可以直接看到中文释义,极大提高了阅读效率。

  电子书阅读器逐渐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掌阅、阅文、京东、当当……中国国内厂商迅速跟进,纷纷推出自有品牌的阅读器。随着手机屏幕尺寸的增大,软件功能越发丰富完善,客户端的阅读体验已经可以和电子书阅读器分庭抗礼。

  陈家是微信读书的重度用户,从2016年开始,他已经在该平台上读完了224本书。文学、哲学、历史文化、社会纪实、科学新知……他涉猎范围甚广,读过的书都“陈列”在软件的个人“书架”上,所有好友可见,平台上也会展示所有好友当周的阅读时间排名。

  浙江省社会学会会长杨建华认为,社交化阅读更容易发生思想的碰撞,是阅读中非常重要的互助手段;而在社交化阅读中,通过互联网平台,兴趣相投的人更容易聚集。

  此外,在文本上还能看到其他读者的评论,这是如今主流读书软件都具备的功能。陈家表示:“这样还原了同他人交流的现场,创造了一个表达观点的愉悦氛围。看到喜欢的段落,我也会转发,多一个人看到你的分享,就多一个人知道了这本书、这个作者的存在。”

  对于当代人,手机已经是“外接”人体的另一“器官”。在工作日拥挤的地铁上,有人“绝地求生”举着手机读书。在嘈杂的环境中,戴上耳机,就是自己宁静的听书世界。听书平台的崛起,解放了当代人早已疲惫不堪的双眼,让“读”书不再需要眼睛,甚至不再是一件需要集中所有注意力的事情。

  但“听书算是阅读吗?”争议犹在。纸质书的拥趸们认为当今社会阅读的成本已经很低,而有声书又将这种成本几乎压缩为零—不用购买书籍或阅读设备,不用腾出单独的一段时间,甚至都不用聚精会神。但这种唾手可得的惬意,在降低阅读门槛的同时,也消解了阅读这一行为本身的严肃性。被念出来的作品成了易于消化的流食,久而久之,读者自然也失去了啃硬骨头的兴致和能力。

  但当传统的阅读方式与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形成冲突,阅读方式和手段必然发生变迁,听书未尝不是一种选择。正如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所言:“以前因为技术限制,我们只能出文字的书,而今天有了听书的可能性,或许文章的感觉会发生变化。文章最后能读出来,而且能听得进去。也就是说,不仅能看,而且能听,这是文章很好的境界。”

  不论是纸质阅读带来的文字熏陶、数字阅读带来的便捷,还是有声阅读带来的听觉享受,阅读的内容愈加丰富,多元化的阅读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在阅读中得到思想启发,涵养浩然之气。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以致远 书香满中国】读书这件事

2023-04-26      撰文 本刊记者 周昕

  “莫道儒冠误,读书不负人。达而相天下,穷则善其身。”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部《神童诗》,文字浅显易懂,尽是教人勤学苦读的诗句,是初入学堂的儿童的启蒙读本。读书自古以来便在中国备受推崇。因古代科举制度的缘故,读书在中国与应试求取功名息息相关。但不仅如此,中国古人也将读书同个人涵养、修为紧密相连,正如上述诗文所讲,即使无法“相天下”,也足以“善其身”。

  如今虽然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但是读书依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今年的4月23日是第28个世界读书日。随着时代的变迁、技术的进步,读书的方式正在变得前所未有的多样。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编撰中国自上古时期至当时(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彼时造纸术还未问世,时人书写均使用竹简,文字写在若干单片竹简上之后,将字迹晾干的竹简按顺序串联、卷起,然后拿起新的竹简,再重复以上程序。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洋洋洒洒52万余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据估算,承载这部鸿篇巨著需要约两万支竹简,存放仅仅一部这样的书,就需要许多房间。

  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存储古代中国的二十四部正史,只需要一块拇指大小的存储介质,而且绰绰有余。这二十四部足以“汗牛充栋”的史书可以随身携带。

  读书这件事,从载体到方式,都在发生几千年来不曾有过的变革。

  在北京工作的李洋是中国第一批体验电子墨水屏的人。2007年,亚马逊推出了第一款Kindle电子书阅读器,李洋便将它收入囊中。

  “我们当时都叫它‘电纸书’。”只有6寸、巴掌大小的电子书阅读器不仅轻巧便携,其屏幕还能提供接近于纸质书的阅读体验,同电子显示屏相比,背光对眼睛的伤害更小。

  这款阅读器最初只有4G的存储空间,但是足以容纳海量的图书。同时如果阅读英文书籍,在阅读器上点击不认识的单词可以直接看到中文释义,极大提高了阅读效率。

  电子书阅读器逐渐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掌阅、阅文、京东、当当……中国国内厂商迅速跟进,纷纷推出自有品牌的阅读器。随着手机屏幕尺寸的增大,软件功能越发丰富完善,客户端的阅读体验已经可以和电子书阅读器分庭抗礼。

  陈家是微信读书的重度用户,从2016年开始,他已经在该平台上读完了224本书。文学、哲学、历史文化、社会纪实、科学新知……他涉猎范围甚广,读过的书都“陈列”在软件的个人“书架”上,所有好友可见,平台上也会展示所有好友当周的阅读时间排名。

  浙江省社会学会会长杨建华认为,社交化阅读更容易发生思想的碰撞,是阅读中非常重要的互助手段;而在社交化阅读中,通过互联网平台,兴趣相投的人更容易聚集。

  此外,在文本上还能看到其他读者的评论,这是如今主流读书软件都具备的功能。陈家表示:“这样还原了同他人交流的现场,创造了一个表达观点的愉悦氛围。看到喜欢的段落,我也会转发,多一个人看到你的分享,就多一个人知道了这本书、这个作者的存在。”

  对于当代人,手机已经是“外接”人体的另一“器官”。在工作日拥挤的地铁上,有人“绝地求生”举着手机读书。在嘈杂的环境中,戴上耳机,就是自己宁静的听书世界。听书平台的崛起,解放了当代人早已疲惫不堪的双眼,让“读”书不再需要眼睛,甚至不再是一件需要集中所有注意力的事情。

  但“听书算是阅读吗?”争议犹在。纸质书的拥趸们认为当今社会阅读的成本已经很低,而有声书又将这种成本几乎压缩为零—不用购买书籍或阅读设备,不用腾出单独的一段时间,甚至都不用聚精会神。但这种唾手可得的惬意,在降低阅读门槛的同时,也消解了阅读这一行为本身的严肃性。被念出来的作品成了易于消化的流食,久而久之,读者自然也失去了啃硬骨头的兴致和能力。

  但当传统的阅读方式与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形成冲突,阅读方式和手段必然发生变迁,听书未尝不是一种选择。正如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所言:“以前因为技术限制,我们只能出文字的书,而今天有了听书的可能性,或许文章的感觉会发生变化。文章最后能读出来,而且能听得进去。也就是说,不仅能看,而且能听,这是文章很好的境界。”

  不论是纸质阅读带来的文字熏陶、数字阅读带来的便捷,还是有声阅读带来的听觉享受,阅读的内容愈加丰富,多元化的阅读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在阅读中得到思想启发,涵养浩然之气。

  • 国家图书馆.jpg

    读者在国家图书馆看书学习。国家图书馆总馆北区、总馆南区、古籍馆三处馆舍并立,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居世界国家图书馆第三位。国家图书馆馆藏宏富、撷英集萃,继承了南宋以来历代皇家藏书,最早的馆藏可远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和文津阁《四库全书》善本的四大专藏为世界瞩目。 本刊资料

  • VCG41N1083770196 副本.jpg

    有着“滨海之眼”之称的天津滨海图书馆位于天津市滨海文化中心,其中庭是以“书山有路勤为径”为灵感打造的书山造型,从地板到墙面,再到天花板,中庭被梯田状的落地书架完全包裹,似乎可以容纳无穷无尽的书籍,并且形成了书架、座椅、台阶三种功能。 视觉中国 供图

  • 数字416965874810861484.jpg

    2016年8月17日,上海书展引入喜马拉雅FM所设立的国内首个“3D有声图书馆”,读者看到感兴趣的书籍,可以直接拿起耳机收听。 东方IC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