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陵湖和鄂陵湖的湖面上,斑头雁成群游过,泛起层层波纹;霸王岭热带雨林中,海南长臂猿的叫声,高亢洪亮,响彻山谷;黄岗山上,黄腹角雉于破晓时分活跃觅食……千山竞秀、草木葱茏,万壑争流、鸟兽灵动,中国的国家公园里有生灵世界的勃勃生机,也有山泽川流的绵延不绝。
顶级保护
“国家公园建设是‘国之大者’,是生态文明领域的重大制度创新,也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2023年7月1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关志鸥介绍了目前国家公园建设取得的两大标志性成果:《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出台,第一批国家公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类永续发展的根本。2013年,中国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从国家层面正式启动国家公园建设。此后,这项工作迅速推进:
2015年,启动三江源等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2018年,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挂牌;
2021年,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正式宣布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涉及青海、西藏、四川、陕西、甘肃、吉林、黑龙江、海南、福建、江西等10个省区。
2022年,《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发布,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将中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
国家公园虽然带有“公园”二字,但它既不是单纯供游人游览休闲的一般意义上的公园,也不是主要用于旅游开发的景区。“国家公园是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地或海洋区域,是我国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空间,其总体发展布局直接关系到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也关系到我国国土生态安全屏障构建。”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唐小平表示。
自1956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以来,中国在保护自然方面作出各种探索与实践,如设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中国的自然保护地经过60多年的建设,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护自然遗产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存在的顶层设计不完善、体制管理不顺畅、产权责任不清晰等问题无法彻底解决,传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立足国情和特点,中国构建起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三位一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国家公园居于主体地位,保护等级最高、生态价值最大、管控措施最严,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关键区域中占首要地位,在保护最珍贵、最重要生物多样性集中分布区中占主导地位。
“国家公园的出现,填补了我国在保护大尺度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方面的空缺。国家公园在保护的意识、力度和资源上能得到更充足的保障。”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建筑学院景观学系主任杨锐介绍道。
成效显著
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是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设立于1872年。现在全球有200多个国家或地区都建立了国家公园。
中国的国家公园建设起步虽晚,但后发优势明显。“当下,我国的国家公园体系已经初步成型,管理体制已基本建立,在事权划分、资金、法律、技术方法和社区治理各方面都有所进展。”杨锐说。
国家公园在体制上明确由中央直管,或委托省级人民政府代管,并没有再分解到省级以下。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由中央直管,三江源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和武夷山国家公园则主要委托省级政府管理。
目前,首批设立的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成效显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旗舰物种种群数量得到恢复。三江源国家公园林草覆盖率超过74%,藏羚种群数量恢复到7万余只。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打通了13个局域种群的生态廊道。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旗舰物种数量持续增加,野生东北虎、东北豹分别超过50只和60只。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加强雨林生境的保护修复,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恢复至6群37只。武夷山国家公园近年来发现雨神角蟾、福建天麻等29个新物种。
资源管理机制上,各地都在开展自然资源所有权划定和确权登记,全面推进试点区各类自然保护地的整合。科技支撑也得到加强。一些生态监测、保护的最新科研成果已开始应用于公园的保护与管理工作,为国家公园监测、物种保护、生态系统恢复等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公园法治建设也在稳步推进。《国家公园法》年内计划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国家公园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国家公园设立规范》《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技术规程》等5项国家标准相继出台。
在国家公园建设方面,中国用十年时间,走了很多国家几十甚至上百年才走完的道路,它的前景也值得期待。据2022年发布的《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约9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陆域面积的10.3%;管辖海域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分布着5000多种陆生脊椎动物和2.9万种高等植物,保护了超8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
共建共享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孕育和传承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文明理念和道德风尚。国家公园建设也充分体现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的共赢之路。
位于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腹地的桐木村是世界红茶发源地,在这里,自然保护理念深入人心。行走于茶山间,不时看到有些茶树被高大的阔叶乔木遮蔽了阳光。“我们和村民讲,可以适当修剪,但不要为了茶砍树。”生态护林员李万松说,“实际上村民也不修剪,就这样任其生长。”
国家公园建设中,动植物不需要太多干扰,最重要的是把人安排好,推进保护与社区协调发展是国家公园建设管理的重要工作。
三江源国家公园有500多名牧民监测员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及样线法等方法,对野生动物进行长期监测。这种科学监测机制与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岗位“一户一岗”政策相结合,有效而持续地记录着三江源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变化,为科学研究与保护成效的评估提供了可贵的数据和依据。牧民守护着这片绿水青山,从草原利用者变为生态守护者和获益者。
类似的改变也发生在其他国家公园之中。在海南热带雨林公园,有关部门将安置搬迁居民的国有土地置换位于公园核心区居民迁出区的集体土地,保障搬迁居民权益不受损害;武夷山国家公园在遵循“自愿、有偿”原则的基础上,将位于一般控制区、产权清晰的非国有毛竹林,通过签订毛竹林地役权管理协议的方式保护起来,国家公园管理机构按照评估价格给予毛竹权属者、经营者经济补偿,获取10年毛竹林的统一经营管理权等。
“国家公园的建设工作,充分践行了社区共建共享的原则,将惠及28个省400多个县,形成56个民族共绘国家公园美丽画卷,共享国家公园生态福祉的宏大格局。”关志鸥表示。
国家公园建设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扇窗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中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执“绿”为笔作答,万里河山入画,到2035年,中国将基本完成国家公园空间布局建设任务,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在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支撑的同时,也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是如何遴选的?
国家公园候选区的遴选经历了科学评估、分区筛选和对标确认等过程。
首先,建立了生态系统重要性、珍稀濒危物种代表性,以及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独特性的评价方法;识别了中国重要生态系统、代表性的珍稀濒危物种,以及独特的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的集中分布区,明确了需要进行严格保护的自然生态空间。
然后,以中国自然气候、地形与植被类型空间分异规律为基础,将具有相似自然生态系统类型与生态过程的自然区域划为同一自然生态地理区,全国共划分为4个生态大区39个自然生态地理区。并在此基础上,从生态重要性、生态脆弱性、保护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将生态功能极为重要、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急需要保护的生态空间作为极重要自然保护关键区域,大约陆域192万平方公里,海域30万平方公里,规划纳入自然保护地体系进行系统保护。
最后,按照《国家公园设立规范》提出的国家代表性、生态重要性、管理可行性三大准入条件和9项认定指标,从各自然生态地理区中遴选出了49个需要严格保护的自然生态空间作为国家公园候选区,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约9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陆域面积的10.3%;管辖海域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
公众能否去国家公园“打卡赏景”?
国家公园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为公众提供教育、科研和游憩的机会。
按照规划,国家公园划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进行管控,核心保护区里原则上只对科学研究、考察、监测等活动进行开放,而一般控制区的范围,可对旅游者、公众进行开放,能够满足公众对进入自然、体验自然、了解自然的需求。
在国家公园里开展旅游活动和大众旅游有所区别,一方面要实行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模式,对除了公益性之外的活动,经营性的活动都采取特许经营。在采取特许经营的片区里,将根据环境容量,合理确定每年或者每天访客承载的数量,建立门票预约制度,科学测算整个运营成本,体现公益的属性。
中国的国家公园未来的样子?
国家公园是一种以未来人类生活空间锻造为目标的自然文化形态。国家公园是最美国土,兼有科研、教育和游憩功能,将为公众提供更多贴近自然、认识自然、享受自然的机会,为全社会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和服务,实现全民共享和世代传承。
按照要求,中国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的原则,有序推动国家公园设立。国家公园今后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示范区,会继续处理好国家公园内原住居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实现当地百姓收入的增加,以达到人类社会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