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看中国 >> 正文

以科研擦亮“世界生物之窗”

2023-09-04      

  • 05.主图 -科研人员深入武夷山国家公园原始地带考察--黄海 摄 (2).jpg

    科研人员深入武夷山国家公园原始地带考察。 摄影 黄海

  • 科研人员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开展两栖爬行类动物专项调查。 黄海 摄.jpg

    2021年5月16日,科研人员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开展两栖爬行类动物专项调查。 摄影 黄海

  • 科研人员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开展植物专项调查--黄海 摄.jpg

    2020年12月1日,科研人员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开展植物专项调查。 摄影 黄海

  • 05.武夷山 2021年5月16日,武夷山国家公园两栖爬行类专项科考队员前往挂顿村附近山林进行生物资源本底调查.jpg

    2021年5月16日,武夷山国家公园两栖爬行类专项科考队员前往挂墩村附近山林进行生物资源本底调查。 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 供图

  • 武夷山国家公园智慧管理中心。 黄海 摄.jpg

    2021年12月8日,武夷山国家公园智慧管理中心内,工作者在展示物种资源本底调查相关成果。 摄影 黄海

< >

  摊开中国地形图,东南一角,武夷山脉巍峨耸立。地球同纬度的很多地方都是荒漠,武夷山却罕见地保留着同纬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这片区域森林覆盖率达96.3%,植被类型多样,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为了揭开这处生物学宝库的面纱,一批批科研人员造访大山,穿梭在林海中。

  正值盛夏,福建农林大学的30多名学生在老师林文俊的带领下,在武夷山黄溪洲1200米的样地上开展2023年植物每木调查(对全林分或标准地内的林木进行的逐株调查)。每天早晨六点吃过早饭,他们便带着设备上山了。林文俊带着一名学生铺设样地,其他学生每四人一组进行样地里的每木调查。四人分工明确,一人负责站在树前测量胸径等数据,一人负责站在高位测量树高、枝下高等数据,一人负责记录,一人为新选的植物定位,挂上金属牌,做好标记。

  通过与五年前记录的数据对比,调查人员可以直观地看到植物的生长变化。调查期间,他们的足迹遍布武夷山国家公园内海拔800米至2100米间的14块样地。调查收集到的信息,将反映出武夷山国家公园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

  “森林大样地是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综合性平台,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观察森林群落特征和植物功能性状的长期变化,还可以探究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及变化效应。”林文俊介绍。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武夷山化身地理演变过程中的生物“天然避难所”。这里是“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也是生物学研究的“神山圣地”,是“世界生物之窗”。

  为了掌握武夷山地区生物资源状况,自2021年4月起,武夷山国家公园联合生态环境部南京环科所,组织2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共同开展为期三年的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资源本底调查。调查对象囊括了主要生态系统和生物类群,包括高等植物、陆生脊椎动物、水生生物、昆虫、微生物等。

  六七月份,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彭凌飞团队在公园的核心区桐木村进行昆虫资源本底调查。站在一片分布有草丛、灌木丛和阔叶林的区域,彭凌飞介绍说:“最近在这一带,我们频繁捕获到一种名为‘寄生蜂’的昆虫。寄生蜂的身体有闪亮的金属光泽,翅膀呈现透明或者半透明。它是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寄生在其他昆虫,特别是一些害虫身上。它以害虫为食,最终导致害虫死亡。通过本底调查,可以摸清楚这个区域有哪些天敌昆虫(寄生或捕食其他昆虫的昆虫)以及它们的寄主是谁。今后,一旦某个害虫病暴发,可以‘以虫治虫’,尽量避免使用化学农药。”

  昆虫调查是本底调查中的一部分。目前,为期三年的生物资源本底调查进程已经过半,截至2023年7月,科研人员共开展实地调查131次,布设样线1021条、样点3120个、样地145个、红外相机743台。调查记录到高等植物1850种、脊椎动物561种、昆虫4506种、大型真菌444种、地衣128种。先后发表武夷山卷柏、武夷林蛙、璞云舟蛾、小老伞、武夷山黄隐肩舞虻等新种共24种,还观测到了一些久未露面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穿山甲、黑麂等旗舰物种。

  “目前,我们正在加快推进生物资源调查成果的应用转化,编研武夷山生物志书图鉴,建立完善生物资源监测体系,指导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国家公园是展现壮美河山的窗口,也是开展科普教育的基地。我们将充分利用调查成果持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让广大群众能够走进武夷山、了解武夷山、爱上武夷山,积极参与武夷山生物资源的保护。”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科研监测中心主任张惠光表示。

上一页

下一页

以科研擦亮“世界生物之窗”

2023-09-04      

  摊开中国地形图,东南一角,武夷山脉巍峨耸立。地球同纬度的很多地方都是荒漠,武夷山却罕见地保留着同纬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这片区域森林覆盖率达96.3%,植被类型多样,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为了揭开这处生物学宝库的面纱,一批批科研人员造访大山,穿梭在林海中。

  正值盛夏,福建农林大学的30多名学生在老师林文俊的带领下,在武夷山黄溪洲1200米的样地上开展2023年植物每木调查(对全林分或标准地内的林木进行的逐株调查)。每天早晨六点吃过早饭,他们便带着设备上山了。林文俊带着一名学生铺设样地,其他学生每四人一组进行样地里的每木调查。四人分工明确,一人负责站在树前测量胸径等数据,一人负责站在高位测量树高、枝下高等数据,一人负责记录,一人为新选的植物定位,挂上金属牌,做好标记。

  通过与五年前记录的数据对比,调查人员可以直观地看到植物的生长变化。调查期间,他们的足迹遍布武夷山国家公园内海拔800米至2100米间的14块样地。调查收集到的信息,将反映出武夷山国家公园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

  “森林大样地是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综合性平台,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观察森林群落特征和植物功能性状的长期变化,还可以探究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及变化效应。”林文俊介绍。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武夷山化身地理演变过程中的生物“天然避难所”。这里是“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也是生物学研究的“神山圣地”,是“世界生物之窗”。

  为了掌握武夷山地区生物资源状况,自2021年4月起,武夷山国家公园联合生态环境部南京环科所,组织2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共同开展为期三年的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资源本底调查。调查对象囊括了主要生态系统和生物类群,包括高等植物、陆生脊椎动物、水生生物、昆虫、微生物等。

  六七月份,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彭凌飞团队在公园的核心区桐木村进行昆虫资源本底调查。站在一片分布有草丛、灌木丛和阔叶林的区域,彭凌飞介绍说:“最近在这一带,我们频繁捕获到一种名为‘寄生蜂’的昆虫。寄生蜂的身体有闪亮的金属光泽,翅膀呈现透明或者半透明。它是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寄生在其他昆虫,特别是一些害虫身上。它以害虫为食,最终导致害虫死亡。通过本底调查,可以摸清楚这个区域有哪些天敌昆虫(寄生或捕食其他昆虫的昆虫)以及它们的寄主是谁。今后,一旦某个害虫病暴发,可以‘以虫治虫’,尽量避免使用化学农药。”

  昆虫调查是本底调查中的一部分。目前,为期三年的生物资源本底调查进程已经过半,截至2023年7月,科研人员共开展实地调查131次,布设样线1021条、样点3120个、样地145个、红外相机743台。调查记录到高等植物1850种、脊椎动物561种、昆虫4506种、大型真菌444种、地衣128种。先后发表武夷山卷柏、武夷林蛙、璞云舟蛾、小老伞、武夷山黄隐肩舞虻等新种共24种,还观测到了一些久未露面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穿山甲、黑麂等旗舰物种。

  “目前,我们正在加快推进生物资源调查成果的应用转化,编研武夷山生物志书图鉴,建立完善生物资源监测体系,指导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国家公园是展现壮美河山的窗口,也是开展科普教育的基地。我们将充分利用调查成果持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让广大群众能够走进武夷山、了解武夷山、爱上武夷山,积极参与武夷山生物资源的保护。”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科研监测中心主任张惠光表示。

  • 05.主图 -科研人员深入武夷山国家公园原始地带考察--黄海 摄 (2).jpg

    科研人员深入武夷山国家公园原始地带考察。 摄影 黄海

  • 科研人员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开展两栖爬行类动物专项调查。 黄海 摄.jpg

    2021年5月16日,科研人员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开展两栖爬行类动物专项调查。 摄影 黄海

  • 科研人员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开展植物专项调查--黄海 摄.jpg

    2020年12月1日,科研人员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开展植物专项调查。 摄影 黄海

  • 05.武夷山 2021年5月16日,武夷山国家公园两栖爬行类专项科考队员前往挂顿村附近山林进行生物资源本底调查.jpg

    2021年5月16日,武夷山国家公园两栖爬行类专项科考队员前往挂墩村附近山林进行生物资源本底调查。 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 供图

  • 武夷山国家公园智慧管理中心。 黄海 摄.jpg

    2021年12月8日,武夷山国家公园智慧管理中心内,工作者在展示物种资源本底调查相关成果。 摄影 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