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看中国 >> 正文

汤德胜 定格一个甲子的巨变

2023-12-04      本刊记者 王蕴聪

  • 70年代的汤德胜(1947年生)拍摄运河.png

    汤德胜 江苏常州人,1947年生人, 国家一级美术师,摄影家。 自20世纪60年代起,汤德胜就开始用影像记录大运河的变迁,积累了2万余幅珍贵的摄影作品。在交通极不发达的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以及80年代,他先后骑着自行车、坐着船或者步行在运河两岸,身背相机,拍遍了运河全程。他的摄影作品力求“恢复中国大运河一段真实的历史”,生活的细枝末节、历史的光与影、被摄者的自然状态、艺术家镜头里的过往,都客观且丰富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 (1970)收工回家的路上_调整大小.png

    1970年,收工回家的路上。

  • (1976)大运河的早晨-摄于1976年扬州与淮阴段.png

    1976年,清晨繁忙的运河。

  • WechatIMG1494.png

    20世纪70年代,运河畔连湖农场的员工运送大白菜。

  • (1970)百万农民疏浚大运河-汤德胜摄于1970年苏浙段运河.png

    1970年,百万农民疏浚大运河。

  • (2010)古运河皂河段.png

    2010年,江苏宿迁,运河皂河段新貌。

  • (2018)古运河新貌.png

    2018年,江苏常州,运河新貌。

  • (2018运河江苏段)高铁飞驰在古运河上.png

    2018年,江苏,高铁飞驰在运河上。

< >

  对汤德胜来说,大运河上的一帆一船、一纤一夫、一桥一庙、一砖一瓦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日常。汤德胜是常州武进人,世世代代住在运河边,由于叔父在镇上开了一家照相馆,他十来岁就开始接触摄影,镜头自然而然地对准了这条朝夕相处的母亲河。

  自20世纪60年代起,汤德胜就开始用镜头记录京杭大运河全线的历史变迁,积累了两万余幅珍贵的摄影作品。

  农民肩挑手扛、疏浚河道,渔民认真阅读扫盲书籍,收工路上人们喜笑颜开,不断提速的高铁驶过运河两岸……一张张照片,好似标本,把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运河沿岸的不同瞬间“定格”成永恒的回响,也记录下全面小康的进程。而这些作品都在力求“恢复京杭大运河一段真实的历史”,生活的细枝末节、历史的光与影、被摄者的自然状态、艺术家镜头里的过往,都客观且丰富地呈现在了你我面前。

  在他的镜头中可以看到:大运河上的木桥、竹桥变成了现代化混凝土大跨度拱桥;小木船、水泥船变成了大吨位钢船;小土水闸变成了可通行千吨船只的大型船闸……他的镜头中也有疏浚河道、抗洪抢险等大事件,撒渔网、走马灯、水路运输货物、孩子在大运河嬉水游泳等两岸风土人情……看着这些影像,仿佛踏入历史长河之中,可以生动感受到几十年来大运河沿岸的变化和发展。

  在交通极不发达的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汤德胜骑着自行车、坐着船或是步行,用相机捕捉运河沿岸一个个生动的瞬间。对于历史而言,一个人,或者说一代人的生命不过须臾。那些打下时代印记的画面,随着时间流逝愈显珍贵。

  20世纪80年代,受多方委托,汤德胜乘用运输机、直升飞机航拍了江苏省一些著名景点和大型工程,用以编修县志、地方志。这一契机,让汤德胜第一次有机会从空中俯拍令他魂牵梦萦的大运河。那段时间他拍摄了2000多张航拍照片,这些对运河的全景式记录十分珍贵。

  20世纪90年代,运河沿岸掀起大开发热潮,很多地方原有面貌被改变甚至完全消失,汤德胜心底泛起阵阵失落。2000年,他向单位提出提前退休,除了抢救胶片,更是想抢拍大运河。“拍运河,不是拍个符号,重要的是记录古运河的历史文化积淀,记录运河儿女的精神面貌。”汤德胜的镜头最常对准普通大众,“我记录下他们的淳朴、善良、青春、勇敢和生机勃勃,聚焦具有广泛的时代特征和生活情趣的社会现实,表现更深层次的运河两岸百姓的时代担当和人格魅力,同时也想表达时代变迁和运河文化发展的脉络。”

 

 

  

   

上一页

下一页

汤德胜 定格一个甲子的巨变

2023-12-04      本刊记者 王蕴聪

  对汤德胜来说,大运河上的一帆一船、一纤一夫、一桥一庙、一砖一瓦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日常。汤德胜是常州武进人,世世代代住在运河边,由于叔父在镇上开了一家照相馆,他十来岁就开始接触摄影,镜头自然而然地对准了这条朝夕相处的母亲河。

  自20世纪60年代起,汤德胜就开始用镜头记录京杭大运河全线的历史变迁,积累了两万余幅珍贵的摄影作品。

  农民肩挑手扛、疏浚河道,渔民认真阅读扫盲书籍,收工路上人们喜笑颜开,不断提速的高铁驶过运河两岸……一张张照片,好似标本,把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运河沿岸的不同瞬间“定格”成永恒的回响,也记录下全面小康的进程。而这些作品都在力求“恢复京杭大运河一段真实的历史”,生活的细枝末节、历史的光与影、被摄者的自然状态、艺术家镜头里的过往,都客观且丰富地呈现在了你我面前。

  在他的镜头中可以看到:大运河上的木桥、竹桥变成了现代化混凝土大跨度拱桥;小木船、水泥船变成了大吨位钢船;小土水闸变成了可通行千吨船只的大型船闸……他的镜头中也有疏浚河道、抗洪抢险等大事件,撒渔网、走马灯、水路运输货物、孩子在大运河嬉水游泳等两岸风土人情……看着这些影像,仿佛踏入历史长河之中,可以生动感受到几十年来大运河沿岸的变化和发展。

  在交通极不发达的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汤德胜骑着自行车、坐着船或是步行,用相机捕捉运河沿岸一个个生动的瞬间。对于历史而言,一个人,或者说一代人的生命不过须臾。那些打下时代印记的画面,随着时间流逝愈显珍贵。

  20世纪80年代,受多方委托,汤德胜乘用运输机、直升飞机航拍了江苏省一些著名景点和大型工程,用以编修县志、地方志。这一契机,让汤德胜第一次有机会从空中俯拍令他魂牵梦萦的大运河。那段时间他拍摄了2000多张航拍照片,这些对运河的全景式记录十分珍贵。

  20世纪90年代,运河沿岸掀起大开发热潮,很多地方原有面貌被改变甚至完全消失,汤德胜心底泛起阵阵失落。2000年,他向单位提出提前退休,除了抢救胶片,更是想抢拍大运河。“拍运河,不是拍个符号,重要的是记录古运河的历史文化积淀,记录运河儿女的精神面貌。”汤德胜的镜头最常对准普通大众,“我记录下他们的淳朴、善良、青春、勇敢和生机勃勃,聚焦具有广泛的时代特征和生活情趣的社会现实,表现更深层次的运河两岸百姓的时代担当和人格魅力,同时也想表达时代变迁和运河文化发展的脉络。”

 

 

  

   

  • 70年代的汤德胜(1947年生)拍摄运河.png

    汤德胜 江苏常州人,1947年生人, 国家一级美术师,摄影家。 自20世纪60年代起,汤德胜就开始用影像记录大运河的变迁,积累了2万余幅珍贵的摄影作品。在交通极不发达的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以及80年代,他先后骑着自行车、坐着船或者步行在运河两岸,身背相机,拍遍了运河全程。他的摄影作品力求“恢复中国大运河一段真实的历史”,生活的细枝末节、历史的光与影、被摄者的自然状态、艺术家镜头里的过往,都客观且丰富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 (1970)收工回家的路上_调整大小.png

    1970年,收工回家的路上。

  • (1976)大运河的早晨-摄于1976年扬州与淮阴段.png

    1976年,清晨繁忙的运河。

  • WechatIMG1494.png

    20世纪70年代,运河畔连湖农场的员工运送大白菜。

  • (1970)百万农民疏浚大运河-汤德胜摄于1970年苏浙段运河.png

    1970年,百万农民疏浚大运河。

  • (2010)古运河皂河段.png

    2010年,江苏宿迁,运河皂河段新貌。

  • (2018)古运河新貌.png

    2018年,江苏常州,运河新貌。

  • (2018运河江苏段)高铁飞驰在古运河上.png

    2018年,江苏,高铁飞驰在运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