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看中国 >> 正文

以旅彰文 为河赋能

2023-12-04      撰文 姜师立

  • p62 VCG111432682946.jpg

    2023年4月18日,浙江绍兴,游客在柯桥区古纤道游玩。 视觉中国 供图

  • 微信图片_2023110815004810程序(1).jpg

    2021年12月21日,山东济宁,古运河文化旅游区的早晨。 摄影 程序

  • IMG_20230922_125009_1 徐讯 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jpg

    2023年9月22日,江苏苏州,游人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拍照打卡,船夫摇橹在平江河上。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p65 VCG111288848125.jpg

    2020年6月23日,江苏淮安,第一届大运河龙舟公开赛在里运河文化长廊举行,参赛队员在龙舟预赛中奋力划桨。 视觉中国 供图

  • 微信图片_202311021447492程序.jpg

    2009年6月12日,北京通州,一条特色游船停靠在北运河漕运码头。 摄影 程序

  • p67 1750291948858507291.jpg

    2023年5月17日,江苏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游客在此触摸运河文化,感受运河魅力。 东方IC 供图

  • p67 1806652124618948622.jpg

    2023年8月1日,江苏扬州,游客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内参观。 东方IC 供图

  • p67 VCG111462811941.jpg

    2023年11月4日,浙江杭州,第十届中国大运河庙会游人如织。 视觉中国 供图

< >

  运河旅游,古已有之。

  隋炀帝三下江都,康熙、乾隆分别六下江南,均是沿着大运河而行。唐代诗人的游学、宋代官员的宦游,也多是沿大运河成行。而他们留下的传世的文献资料,帮助我们确定了运河在历史上的线位和走向。

  如今,随着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遗产的价值得到了国内外更广泛的认同。保护与利用运河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运河旅游已成为沿线城市的共识。聚集了众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运河,面临新的文旅机遇。

  旅游品牌相继推出

  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国家相关部委以及一些省市纷纷拿出运河旅游开发的长远规划。例如,国家旅游局委托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院设计了《京杭大运河旅游总体规划》。在江苏省编制的旅游发展规划中,也正式提出了“一圈三沿一轴”的旅游发展布局,而其中的“一轴”就是以沿河风貌为轴的古运河旅游线。

  如今,这些规划在各个城市已有落地成效。在江苏,苏州着力打造“吴文化重镇”,如今已建成城水相依的环古城大运河旅游风貌区;无锡确定了“古今对话,中西结合,演绎历史长河,再现人与水共生的繁荣景象”的古运河整治工程主题,充分发掘了“四大米市”“水弄堂”和“民族工商业发源地”等历史遗迹;扬州依托古运河两岸人文古迹、水利工程和都市风貌,包装“古运河水上游览线”,帮助游客感受古运河及沿岸秀美环境和旖旎风光;常州推出了“游运河—必到常州”运河专题旅游项目。在浙江,杭州紧紧围绕“江河湖溪四水共绕的山水城市”目标,推出3条水上黄金旅游线和4条水上巴士线路,不仅将运河景观、江南特色、文旅精品串珠成链,也让大运河畔的文旅体验更有品质……

  与此同时,江南运河沿线的许多水乡古镇,如苏南的周庄、同里,浙北的西塘、乌镇、南浔、塘栖等地,或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或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或因其别具特色的民情民俗风貌,纷纷打出了旅游开发牌,运河古镇焕发出新的风貌。

  文旅融合下的新发展

  文旅融合为运河旅游景点注入了文化的灵魂。

  各地旅游部门通过提升运河沿岸遗产点周边配套设施,推动运河遗产转化为旅游资源,让运河遗产成为运河旅游的新增点。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硬件提升工程中,园林绿化、景观步道、旧房码头改造、基础设施配套提升等这些改造升级措施在唤醒“大运河记忆”,让运河两岸古今交融竞生辉。

  文旅融合促进了运河旅游文创产品的开发。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IP产业资源,创新运河文化发展模式,是推动大运河文旅共融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思路。从特色小镇宋庄走出来的品牌“大运河礼物”推出镇水兽香插、锦鲤套杯,具有运河韵味的文创新品“运茶”亮相2023年北京服贸会;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以船只文化为创意点,打造了《运河上的舟楫》图书、船模、纸艺贺卡、船型本等运河文创产品……运河文化为文创产品的创作提供了不竭创作源泉,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大运河文创产品受到了市场的欢迎,满足了消费者的多种需求。

  除此之外,文旅融合还拉长了运河旅游产品的产业链。旅游与研学、科技、休闲相结合后,大运河文旅产业发展的空间日渐广阔。在通州大运河畔,北京副中心已逐步构建起集创意设计、原创艺术、演艺娱乐、休闲度假、主题旅游、数字文旅、购物消费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全产业链条。

  旅游模式的多种探索

  当下,一些地方主动顺应文旅消费转型升级新趋势,努力作出探索,不断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和保障。

  在展示式旅游中,无论是运输通道,还是功能转换为休闲的城市河道、古遗址,功能为旅游参观的运河文化展馆,都是展示式旅游的重要载体。游客们可以登上各地运河上的大桥观看蜿蜒壮观的船队过船闸的景象;可以走近古闸坝、古码头,体味先民们的创造力;可以游览运河沿岸园林、古宅、会馆,学习古人的建筑技艺,了解运河遗产的前世今生,增加文化修养。

  在体验式旅游中,扬州开通了“游船过邵伯船闸”的体验之旅,苏州开通了“游客过盘门水陆城门”的旅游项目,帮助游客了解古人行船、船舶过闸等。在浙江,嘉兴长安三闸组织了“虚拟过运河澳闸”的体验之旅,让游客了解古人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条件下,如何利用澳闸这一技术,实现船舶过闸又能实现保水。与此同时,各地还开通了运河美食之旅,扬州邵伯的小龙虾、香肠、邵伯湖湖鲜,山东济宁的微山湖地锅鸡,河南道口烧鸡等,都让各地游客品尝到了“舌尖上的大运河”。

  此外,遗产点集中的江苏扬州邵伯古镇将运河聚落遗产整体打造,不但建设了船闸展示馆和明清运河故道展示馆,还恢复了老街的老字号店铺,再现当年运河名镇船舶往来、桨声绵绵的情景。有些城市还挖掘运河“廊道”功能,打造“生态廊道”“人文廊道”“美食廊道”“宗教文化廊道”等旅游线。

  到运河城市看博物馆,已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新的旅游项目,网上预约常常供不应求。浙江杭州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安徽淮北的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等,为游客了解大运河历史、体验大运河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也为城市旅游业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收益。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自建馆至2023年6月,两年来接待海内外观众419.4万多人次,已成为当地旅游热地。前不久,扬州遗产保护部门编制了环扬州古城运河遗产展示利用方案,计划利用城区遗产河道串联着诸多遗产点的优势,整合环水慢道系统、水上交通系统,再通过古城街巷的串联,将众多散布在古城区的遗产点串联成片,打造一个开放式的大运河博物馆。

  沿线城市还纷纷开发运河生态游项目,如山东微山县开通了微山湖赏荷花生态游,让游客通过湖中运道看运河、赏荷花、尝湖鲜。江苏高邮开通了高邮湖生态游,让游客在大运河畔参观运河故道,欣赏高邮湖万亩芦苇荡,夏夜在纯自然生态条件下欣赏湖面上纷飞的萤火虫。沿线城市还可在古运河风光带里建设慢道系统、健身道路和健身器材,开通自行车道,通过慢道系统和自行车道,让游客散步、骑行,沿河欣赏悠悠运河水,看沿途文化遗产标识牌介绍,在得天独厚的休闲之地中增进对大运河的感情。

  大运河文化旅游方式的创新,离不开科技赋能。在“互联网+”时代,现代科技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畅游遗产。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用数字技术再现《清明上河图》,观众可作为画中人物入画,实时跟随互动,共同置身繁华的北宋东京(今开封)汴河边的繁华街市,体验宋人生活。有些城市还开发了畅游运河遗产GIS专题移动终端系统,通过网络化、地图化和移动化技术手段来展示大运河的历史面貌,让游客通过手机APP便能了解运河遗产,并在电子信息系统引导下,顺利抵达遗产点参观游览。

  (作者系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研究员) 

上一页

下一页

以旅彰文 为河赋能

2023-12-04      撰文 姜师立

  运河旅游,古已有之。

  隋炀帝三下江都,康熙、乾隆分别六下江南,均是沿着大运河而行。唐代诗人的游学、宋代官员的宦游,也多是沿大运河成行。而他们留下的传世的文献资料,帮助我们确定了运河在历史上的线位和走向。

  如今,随着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遗产的价值得到了国内外更广泛的认同。保护与利用运河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运河旅游已成为沿线城市的共识。聚集了众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运河,面临新的文旅机遇。

  旅游品牌相继推出

  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国家相关部委以及一些省市纷纷拿出运河旅游开发的长远规划。例如,国家旅游局委托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院设计了《京杭大运河旅游总体规划》。在江苏省编制的旅游发展规划中,也正式提出了“一圈三沿一轴”的旅游发展布局,而其中的“一轴”就是以沿河风貌为轴的古运河旅游线。

  如今,这些规划在各个城市已有落地成效。在江苏,苏州着力打造“吴文化重镇”,如今已建成城水相依的环古城大运河旅游风貌区;无锡确定了“古今对话,中西结合,演绎历史长河,再现人与水共生的繁荣景象”的古运河整治工程主题,充分发掘了“四大米市”“水弄堂”和“民族工商业发源地”等历史遗迹;扬州依托古运河两岸人文古迹、水利工程和都市风貌,包装“古运河水上游览线”,帮助游客感受古运河及沿岸秀美环境和旖旎风光;常州推出了“游运河—必到常州”运河专题旅游项目。在浙江,杭州紧紧围绕“江河湖溪四水共绕的山水城市”目标,推出3条水上黄金旅游线和4条水上巴士线路,不仅将运河景观、江南特色、文旅精品串珠成链,也让大运河畔的文旅体验更有品质……

  与此同时,江南运河沿线的许多水乡古镇,如苏南的周庄、同里,浙北的西塘、乌镇、南浔、塘栖等地,或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或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或因其别具特色的民情民俗风貌,纷纷打出了旅游开发牌,运河古镇焕发出新的风貌。

  文旅融合下的新发展

  文旅融合为运河旅游景点注入了文化的灵魂。

  各地旅游部门通过提升运河沿岸遗产点周边配套设施,推动运河遗产转化为旅游资源,让运河遗产成为运河旅游的新增点。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硬件提升工程中,园林绿化、景观步道、旧房码头改造、基础设施配套提升等这些改造升级措施在唤醒“大运河记忆”,让运河两岸古今交融竞生辉。

  文旅融合促进了运河旅游文创产品的开发。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IP产业资源,创新运河文化发展模式,是推动大运河文旅共融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思路。从特色小镇宋庄走出来的品牌“大运河礼物”推出镇水兽香插、锦鲤套杯,具有运河韵味的文创新品“运茶”亮相2023年北京服贸会;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以船只文化为创意点,打造了《运河上的舟楫》图书、船模、纸艺贺卡、船型本等运河文创产品……运河文化为文创产品的创作提供了不竭创作源泉,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大运河文创产品受到了市场的欢迎,满足了消费者的多种需求。

  除此之外,文旅融合还拉长了运河旅游产品的产业链。旅游与研学、科技、休闲相结合后,大运河文旅产业发展的空间日渐广阔。在通州大运河畔,北京副中心已逐步构建起集创意设计、原创艺术、演艺娱乐、休闲度假、主题旅游、数字文旅、购物消费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全产业链条。

  旅游模式的多种探索

  当下,一些地方主动顺应文旅消费转型升级新趋势,努力作出探索,不断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和保障。

  在展示式旅游中,无论是运输通道,还是功能转换为休闲的城市河道、古遗址,功能为旅游参观的运河文化展馆,都是展示式旅游的重要载体。游客们可以登上各地运河上的大桥观看蜿蜒壮观的船队过船闸的景象;可以走近古闸坝、古码头,体味先民们的创造力;可以游览运河沿岸园林、古宅、会馆,学习古人的建筑技艺,了解运河遗产的前世今生,增加文化修养。

  在体验式旅游中,扬州开通了“游船过邵伯船闸”的体验之旅,苏州开通了“游客过盘门水陆城门”的旅游项目,帮助游客了解古人行船、船舶过闸等。在浙江,嘉兴长安三闸组织了“虚拟过运河澳闸”的体验之旅,让游客了解古人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条件下,如何利用澳闸这一技术,实现船舶过闸又能实现保水。与此同时,各地还开通了运河美食之旅,扬州邵伯的小龙虾、香肠、邵伯湖湖鲜,山东济宁的微山湖地锅鸡,河南道口烧鸡等,都让各地游客品尝到了“舌尖上的大运河”。

  此外,遗产点集中的江苏扬州邵伯古镇将运河聚落遗产整体打造,不但建设了船闸展示馆和明清运河故道展示馆,还恢复了老街的老字号店铺,再现当年运河名镇船舶往来、桨声绵绵的情景。有些城市还挖掘运河“廊道”功能,打造“生态廊道”“人文廊道”“美食廊道”“宗教文化廊道”等旅游线。

  到运河城市看博物馆,已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新的旅游项目,网上预约常常供不应求。浙江杭州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安徽淮北的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等,为游客了解大运河历史、体验大运河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也为城市旅游业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收益。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自建馆至2023年6月,两年来接待海内外观众419.4万多人次,已成为当地旅游热地。前不久,扬州遗产保护部门编制了环扬州古城运河遗产展示利用方案,计划利用城区遗产河道串联着诸多遗产点的优势,整合环水慢道系统、水上交通系统,再通过古城街巷的串联,将众多散布在古城区的遗产点串联成片,打造一个开放式的大运河博物馆。

  沿线城市还纷纷开发运河生态游项目,如山东微山县开通了微山湖赏荷花生态游,让游客通过湖中运道看运河、赏荷花、尝湖鲜。江苏高邮开通了高邮湖生态游,让游客在大运河畔参观运河故道,欣赏高邮湖万亩芦苇荡,夏夜在纯自然生态条件下欣赏湖面上纷飞的萤火虫。沿线城市还可在古运河风光带里建设慢道系统、健身道路和健身器材,开通自行车道,通过慢道系统和自行车道,让游客散步、骑行,沿河欣赏悠悠运河水,看沿途文化遗产标识牌介绍,在得天独厚的休闲之地中增进对大运河的感情。

  大运河文化旅游方式的创新,离不开科技赋能。在“互联网+”时代,现代科技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畅游遗产。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用数字技术再现《清明上河图》,观众可作为画中人物入画,实时跟随互动,共同置身繁华的北宋东京(今开封)汴河边的繁华街市,体验宋人生活。有些城市还开发了畅游运河遗产GIS专题移动终端系统,通过网络化、地图化和移动化技术手段来展示大运河的历史面貌,让游客通过手机APP便能了解运河遗产,并在电子信息系统引导下,顺利抵达遗产点参观游览。

  (作者系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研究员) 

  • p62 VCG111432682946.jpg

    2023年4月18日,浙江绍兴,游客在柯桥区古纤道游玩。 视觉中国 供图

  • 微信图片_2023110815004810程序(1).jpg

    2021年12月21日,山东济宁,古运河文化旅游区的早晨。 摄影 程序

  • IMG_20230922_125009_1 徐讯 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jpg

    2023年9月22日,江苏苏州,游人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拍照打卡,船夫摇橹在平江河上。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p65 VCG111288848125.jpg

    2020年6月23日,江苏淮安,第一届大运河龙舟公开赛在里运河文化长廊举行,参赛队员在龙舟预赛中奋力划桨。 视觉中国 供图

  • 微信图片_202311021447492程序.jpg

    2009年6月12日,北京通州,一条特色游船停靠在北运河漕运码头。 摄影 程序

  • p67 1750291948858507291.jpg

    2023年5月17日,江苏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游客在此触摸运河文化,感受运河魅力。 东方IC 供图

  • p67 1806652124618948622.jpg

    2023年8月1日,江苏扬州,游客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内参观。 东方IC 供图

  • p67 VCG111462811941.jpg

    2023年11月4日,浙江杭州,第十届中国大运河庙会游人如织。 视觉中国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