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看中国 >> 正文

【“千年一脉 大地辉煌”连载之一】 天津 城水合韵 流通古今

2024-01-10      本刊综合报道

  • p86-1.png

    天津三岔河口,被称为“天津之眼”的永乐桥摩天轮引人注目。 摄影 马宬/津云新媒体集团

  • p86-2.png

    天津,黄昏时分,夕阳余晖与蜿蜒的海河在天津地界勾勒出一幅壮美景象。京杭大运河与海河汇合形成的三岔河口是天津城市发展的摇篮。 摄影 马宬/津云新媒体集团

  • p86-3.png

    天津市南开区,春节期间,天津鼓楼的相声演出吸引了众多游客,现场座无虚席。 视觉中国 供图

  • p86-4.png

    天津“泥人张世家”第六代传人张宇在制作泥塑。 张宇工作室 供图

  • p86-5.png

    天津市滨海新区,天津滨海图书馆因其科幻时尚新颖的造型被誉为“最美图书馆”,吸引众多市民或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东方IC 供图

  • p86-6.png

    天津市河西区,从天津广播电视塔顶俯瞰夜幕中的天津。 视觉中国 供图

  • p86-7.png

    天津市河西区,伦敦爱乐乐团登台天津大剧院,为天津观众带来一场音乐盛宴。 摄影 佟郁/中新社

  • p86-8.png

    天津市滨海新区,天津港内一派繁忙景象。 摄影 马宬/津云新媒体集团

< >

  汩汩运河水,载着历史的记忆一路向北,在渤海之西、燕山之南,滋润了一座城市的崛起,它就是有着“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的天津。这座城市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是中国北方一颗璀璨的明珠。

  大运河贯穿天津城乡版图,在整个的大运河文化体系中,形成了别具风味的天津特色。天津因水而兴,往昔的漕运繁荣,今时的文化振兴、经济发展、科技进步,都融在了两岸的生活中,新的生机不断涌现。

  大运河载来了天津城

  天津是一座“大运河载来的城市”。京杭大运河天津段北起武清区木厂闸,南至静海区九宣闸,足有182.6公里。俯瞰这座城市,便可发现,流经天津的大运河并不似其他城市的运河段那般一气纵贯,而是由南、北运河两段汇合注入海河,形成了三水相汇的“丁”字形。这处三岔河口,成为了天津市萌生和成长的宝地。

  “先有三岔口,后有天津城。”天津因水而兴,运河史却远长于建城史。时间回溯至东汉末年,曹操北征乌桓时,在华北地区开凿了泉州渠、平虏渠和新河以运送军粮,三条河道形成了最初的天津地区的人工河网。隋朝开凿永济渠后,天津地区成为了中国四大水系河运往来的必经之地。到了宋金时期,金朝重修疏浚永济渠,从临清连接起了三岔河口,让这处河口成为重要通衢之地,也成为天津城的发祥之地。

  到了元代,大都(今北京)成为首都。在南粮北调的背景下,朝廷开始对隋唐大运河进行改造,放弃了永济渠,改行通州至天津的潞河水道,这条水道成为了天津的北运河,与南运河、海河在三岔河口交汇。再加上海运的开启,直沽(天津)成为了连通内外贸易的枢纽城市,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将这里誉为“天城”。从此,大运河天津段日过千帆、商通四海,兴盛长达600余年。

  运河不仅承载着天津的漕运、海运事业,也承载着天津近代工业的萌芽与曲折发展。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想把作为畿辅屏障的天津打造成北方洋务运动的中心,先后创建了机器局、大沽船坞、轮船招商局等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那时,纺织印染、面粉加工、化工制造等许多工厂作坊为了取水和运输方便,往往都会选择沿运河建厂。

  1860年,天津被迫开埠通商,满载外国商品的船只接踵而至。洋油、洋火、洋面等舶来品在带走真金白银的同时,也刺激了民族工业的转型与发展,天津本土企业在外国资本的挤压下,不断学习、追赶、奋力前行。到1900年前后,天津的工矿企业达到了数十家。后来在袁世凯、周学熙等人“大兴工艺”的主张下,天津又创办了直隶工艺总局、劝业铁工厂等,民间商绅受此鼓舞也纷纷投资建厂,并渐渐形成了以纺织业、化工业和食品业为支柱的产业结构。有关运河工业的往事,饱含着一代代天津人共同的家乡记忆和情怀,虽久远,却从不曾变得模糊。

  大运河滋润了津门色彩

  在历史上,大运河犹如一条流动的彩带,她串联起南北众多城市,将沿岸各地的物资和文化汇聚一处,又将运河的气质留驻在各座城市中,从而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运河文化。天津的运河文化是中国运河文化中不容忽视的一个亮点。数百年来,天津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发展,经济繁荣,耕地扩张,由此,这里的运河文化色彩尤为浓烈而新鲜。

  沿着南运河自三岔河口向西23千米,便是天津西青区杨柳青镇。历史上曾有“先有杨柳青,后有天津卫”一说。到了明清两代,杨柳青名闻遐迩,漕运鼎盛,御河两岸千帆竞渡,帆樯蔽日,市井繁华,商贾云集,是运河漕运的重要枢纽,中国北方商贸流通和文化交流的集散地。

  虽然漕运已经终结,但通过大运河传来的气息却留在了杨柳青镇。这里建筑精美,雕梁画栋,镇内画庄林立,字号满街。令人惊奇的是,这里的一些建筑风格,在南方很常见,但在北方却不多见。

  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年画也是大运河上一朵艺术奇葩。它源于宋、兴于明、盛于清。清朝时,年画制作的大多数材料,都是依靠京杭大运河从南方水运而来。杨柳青镇内商家如云,店铺众多,“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作家冯骥才说过:“世界上凡有珍藏中国画的地方,就有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镇只是大运河在天津留下的一处缩影。迄今,在天津发现的大运河相关历史遗存有二百余处,包括运河河道,运河上的船闸、桥梁、堤坝,沿岸的衙署官仓、会馆商铺、古驿馆、寺庙宫观等。这些建筑从格局、装饰图绘、楹联碑铭、供奉神祇到日常活动,都包含有浓厚的文化色彩,成为明清时期商业文化的载体和见证。

  可以想象,明清时期各地的商人商帮纷纷来到天津,这里的商业网络渐趋完善。随着水聚风流,群英际会,天津的多元化特点日益突出。在这里,金龙四大王崇拜、妈祖信仰以及关羽信仰等三种民间信仰在街巷中共存;地方戏曲也随着商业活动的兴盛而汇聚,让这里成为了“京剧大码头”“评剧发祥地”“北方曲艺之乡”;更多的手艺人从各地奔赴而来,在津门扎根,从而有了“泥人张”彩塑、十八街大麻花等闻名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到了近代,随着天津成为商埠,大运河沿岸又有了西方文化的气息。在近代洋务运动中,第一个军事学堂、第一所现代大学、第一个幼儿园等等,都是在这里诞生的。现在外地人来天津生活,经常发现这里的人很可爱—好抱团、好热闹、嘴能说,对人热情、性格直爽,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又不盲目排外。这大概是大运河所塑造出的天津人的性格。

  大运河天津段迎来了世纪复苏

  2014年,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其中“北、南运河天津三岔口段”被列入申遗河段。这是继长城之后,天津拥有的第二处世界文化遗产。

  进入新时代,南北运河的千年“水脉”有机串联起天津的历史文化和生态民生。运河盛景不仅呈现了新时代天津在保护运河生态、传承运河文化中的成就和作为,更成为天津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2015年,天津静海区建立起天津第一家运河文化博物馆——陈官屯运河文化博物馆。上千件文物和数百幅图片再现了大运河千帆竞发、万舟骈集的盛景。天津武清区的北运河郊野公园,红桥区的北运河桃花堤、南运河“天子津渡”遗址公园,西青区的御河景观……一批以大运河为主题主线的文化公园建成,成为天津市民生态休闲游的选择。

  2019年2月,《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印发,同年12月《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出台。《规划纲要》与《建设方案》为天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按下“快进键”。近年来,天津围绕重要文物和遗址遗迹保护修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资源保障、生态保护修复等领域,谋划了9大类51项重点工程项目。从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到打造大运河主题公园;从科技监测、治理水质;到水生态重构、再生水利用;从建设生态林带提高森林覆盖率,到运河畔城市休闲公园、沿河绿道景观的建设……新时代中的运河畔,生态保护和人文气息愈发浓厚。

  随着运河遗产的活化传承工作深入进行,河海连通的天津迈上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里程,致力打造陆海双向高水平开放平台。

  现在,天津是京津冀地区的海上门户、雄安新区主要出海口,更是“一带一路”的海陆交汇点、中蒙俄经济走廊的东部起点、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天津港在过去10年间,年集装箱吞吐量由1300万标准箱增至2100万标准箱,连续多年跻身世界港口十强。空客天津总装线已启用15年,融入了中国航空业发展大潮。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8年来,完成全国首单城市地铁定制化租赁创新业务,落地全国首笔数字人民币保理业务、首笔跨行再保理业务,率先探索开展航空保税维修再制造试点……一个个“天津首创”在这里横空出世,一项项“天津经验”从这里走向全国。

  如今,在天津,坐着游船穿行在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上,两岸高楼林立;回眸远眺,便可见,悠久历史与现代都市景观融为一体,连通了津门的过去与未来。

上一页

下一页

【“千年一脉 大地辉煌”连载之一】 天津 城水合韵 流通古今

2024-01-10      本刊综合报道

  汩汩运河水,载着历史的记忆一路向北,在渤海之西、燕山之南,滋润了一座城市的崛起,它就是有着“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的天津。这座城市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是中国北方一颗璀璨的明珠。

  大运河贯穿天津城乡版图,在整个的大运河文化体系中,形成了别具风味的天津特色。天津因水而兴,往昔的漕运繁荣,今时的文化振兴、经济发展、科技进步,都融在了两岸的生活中,新的生机不断涌现。

  大运河载来了天津城

  天津是一座“大运河载来的城市”。京杭大运河天津段北起武清区木厂闸,南至静海区九宣闸,足有182.6公里。俯瞰这座城市,便可发现,流经天津的大运河并不似其他城市的运河段那般一气纵贯,而是由南、北运河两段汇合注入海河,形成了三水相汇的“丁”字形。这处三岔河口,成为了天津市萌生和成长的宝地。

  “先有三岔口,后有天津城。”天津因水而兴,运河史却远长于建城史。时间回溯至东汉末年,曹操北征乌桓时,在华北地区开凿了泉州渠、平虏渠和新河以运送军粮,三条河道形成了最初的天津地区的人工河网。隋朝开凿永济渠后,天津地区成为了中国四大水系河运往来的必经之地。到了宋金时期,金朝重修疏浚永济渠,从临清连接起了三岔河口,让这处河口成为重要通衢之地,也成为天津城的发祥之地。

  到了元代,大都(今北京)成为首都。在南粮北调的背景下,朝廷开始对隋唐大运河进行改造,放弃了永济渠,改行通州至天津的潞河水道,这条水道成为了天津的北运河,与南运河、海河在三岔河口交汇。再加上海运的开启,直沽(天津)成为了连通内外贸易的枢纽城市,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将这里誉为“天城”。从此,大运河天津段日过千帆、商通四海,兴盛长达600余年。

  运河不仅承载着天津的漕运、海运事业,也承载着天津近代工业的萌芽与曲折发展。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想把作为畿辅屏障的天津打造成北方洋务运动的中心,先后创建了机器局、大沽船坞、轮船招商局等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那时,纺织印染、面粉加工、化工制造等许多工厂作坊为了取水和运输方便,往往都会选择沿运河建厂。

  1860年,天津被迫开埠通商,满载外国商品的船只接踵而至。洋油、洋火、洋面等舶来品在带走真金白银的同时,也刺激了民族工业的转型与发展,天津本土企业在外国资本的挤压下,不断学习、追赶、奋力前行。到1900年前后,天津的工矿企业达到了数十家。后来在袁世凯、周学熙等人“大兴工艺”的主张下,天津又创办了直隶工艺总局、劝业铁工厂等,民间商绅受此鼓舞也纷纷投资建厂,并渐渐形成了以纺织业、化工业和食品业为支柱的产业结构。有关运河工业的往事,饱含着一代代天津人共同的家乡记忆和情怀,虽久远,却从不曾变得模糊。

  大运河滋润了津门色彩

  在历史上,大运河犹如一条流动的彩带,她串联起南北众多城市,将沿岸各地的物资和文化汇聚一处,又将运河的气质留驻在各座城市中,从而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运河文化。天津的运河文化是中国运河文化中不容忽视的一个亮点。数百年来,天津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发展,经济繁荣,耕地扩张,由此,这里的运河文化色彩尤为浓烈而新鲜。

  沿着南运河自三岔河口向西23千米,便是天津西青区杨柳青镇。历史上曾有“先有杨柳青,后有天津卫”一说。到了明清两代,杨柳青名闻遐迩,漕运鼎盛,御河两岸千帆竞渡,帆樯蔽日,市井繁华,商贾云集,是运河漕运的重要枢纽,中国北方商贸流通和文化交流的集散地。

  虽然漕运已经终结,但通过大运河传来的气息却留在了杨柳青镇。这里建筑精美,雕梁画栋,镇内画庄林立,字号满街。令人惊奇的是,这里的一些建筑风格,在南方很常见,但在北方却不多见。

  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年画也是大运河上一朵艺术奇葩。它源于宋、兴于明、盛于清。清朝时,年画制作的大多数材料,都是依靠京杭大运河从南方水运而来。杨柳青镇内商家如云,店铺众多,“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作家冯骥才说过:“世界上凡有珍藏中国画的地方,就有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镇只是大运河在天津留下的一处缩影。迄今,在天津发现的大运河相关历史遗存有二百余处,包括运河河道,运河上的船闸、桥梁、堤坝,沿岸的衙署官仓、会馆商铺、古驿馆、寺庙宫观等。这些建筑从格局、装饰图绘、楹联碑铭、供奉神祇到日常活动,都包含有浓厚的文化色彩,成为明清时期商业文化的载体和见证。

  可以想象,明清时期各地的商人商帮纷纷来到天津,这里的商业网络渐趋完善。随着水聚风流,群英际会,天津的多元化特点日益突出。在这里,金龙四大王崇拜、妈祖信仰以及关羽信仰等三种民间信仰在街巷中共存;地方戏曲也随着商业活动的兴盛而汇聚,让这里成为了“京剧大码头”“评剧发祥地”“北方曲艺之乡”;更多的手艺人从各地奔赴而来,在津门扎根,从而有了“泥人张”彩塑、十八街大麻花等闻名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到了近代,随着天津成为商埠,大运河沿岸又有了西方文化的气息。在近代洋务运动中,第一个军事学堂、第一所现代大学、第一个幼儿园等等,都是在这里诞生的。现在外地人来天津生活,经常发现这里的人很可爱—好抱团、好热闹、嘴能说,对人热情、性格直爽,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又不盲目排外。这大概是大运河所塑造出的天津人的性格。

  大运河天津段迎来了世纪复苏

  2014年,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其中“北、南运河天津三岔口段”被列入申遗河段。这是继长城之后,天津拥有的第二处世界文化遗产。

  进入新时代,南北运河的千年“水脉”有机串联起天津的历史文化和生态民生。运河盛景不仅呈现了新时代天津在保护运河生态、传承运河文化中的成就和作为,更成为天津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2015年,天津静海区建立起天津第一家运河文化博物馆——陈官屯运河文化博物馆。上千件文物和数百幅图片再现了大运河千帆竞发、万舟骈集的盛景。天津武清区的北运河郊野公园,红桥区的北运河桃花堤、南运河“天子津渡”遗址公园,西青区的御河景观……一批以大运河为主题主线的文化公园建成,成为天津市民生态休闲游的选择。

  2019年2月,《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印发,同年12月《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出台。《规划纲要》与《建设方案》为天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按下“快进键”。近年来,天津围绕重要文物和遗址遗迹保护修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资源保障、生态保护修复等领域,谋划了9大类51项重点工程项目。从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到打造大运河主题公园;从科技监测、治理水质;到水生态重构、再生水利用;从建设生态林带提高森林覆盖率,到运河畔城市休闲公园、沿河绿道景观的建设……新时代中的运河畔,生态保护和人文气息愈发浓厚。

  随着运河遗产的活化传承工作深入进行,河海连通的天津迈上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里程,致力打造陆海双向高水平开放平台。

  现在,天津是京津冀地区的海上门户、雄安新区主要出海口,更是“一带一路”的海陆交汇点、中蒙俄经济走廊的东部起点、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天津港在过去10年间,年集装箱吞吐量由1300万标准箱增至2100万标准箱,连续多年跻身世界港口十强。空客天津总装线已启用15年,融入了中国航空业发展大潮。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8年来,完成全国首单城市地铁定制化租赁创新业务,落地全国首笔数字人民币保理业务、首笔跨行再保理业务,率先探索开展航空保税维修再制造试点……一个个“天津首创”在这里横空出世,一项项“天津经验”从这里走向全国。

  如今,在天津,坐着游船穿行在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上,两岸高楼林立;回眸远眺,便可见,悠久历史与现代都市景观融为一体,连通了津门的过去与未来。

  • p86-1.png

    天津三岔河口,被称为“天津之眼”的永乐桥摩天轮引人注目。 摄影 马宬/津云新媒体集团

  • p86-2.png

    天津,黄昏时分,夕阳余晖与蜿蜒的海河在天津地界勾勒出一幅壮美景象。京杭大运河与海河汇合形成的三岔河口是天津城市发展的摇篮。 摄影 马宬/津云新媒体集团

  • p86-3.png

    天津市南开区,春节期间,天津鼓楼的相声演出吸引了众多游客,现场座无虚席。 视觉中国 供图

  • p86-4.png

    天津“泥人张世家”第六代传人张宇在制作泥塑。 张宇工作室 供图

  • p86-5.png

    天津市滨海新区,天津滨海图书馆因其科幻时尚新颖的造型被誉为“最美图书馆”,吸引众多市民或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东方IC 供图

  • p86-6.png

    天津市河西区,从天津广播电视塔顶俯瞰夜幕中的天津。 视觉中国 供图

  • p86-7.png

    天津市河西区,伦敦爱乐乐团登台天津大剧院,为天津观众带来一场音乐盛宴。 摄影 佟郁/中新社

  • p86-8.png

    天津市滨海新区,天津港内一派繁忙景象。 摄影 马宬/津云新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