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1 本刊记者 田潇 徐讯
在海南岛的中部山区,有一片神奇的自然秘境。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带来了四季如春的温暖和湿润,山脉蜿蜒起伏如海岛的脊梁,又似流动的山水长卷,五指山巍峨耸立,鹦哥岭挺拔俊秀,飞瀑流泉为吊罗山增添了动感与生机,尖峰岭各种雨林类型一应俱全……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生命的律动和自然的神奇。植被的枝叶在空中相互交错,形成了一片片翠绿的华盖,山涧溪流潺潺流淌,它们穿越峡谷、绕过巨石,奏响了自然交响乐。当太阳升起,夜晚的静谧被林间鸟儿的歌声打破,晨雾消散,阳光透过树冠照进密林,带走了夜的凉意,睡在树上的猕猴开始活动,呼朋引伴的叫声从不同的树上传来,宣告着新一天生活的开始。
当走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你会发现人从来不是万物的尺度,而海南也不只椰风海韵、阳光沙滩。在这座海上绿洲,望得到生命往复的自然胜景,更留得住天光云影下的诗意与乡愁。
雨林万物生
在地球上,雨林的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因为未受到或较少受到冰川期的影响,远离人类活动,再加上湿热的气候和环境,热带雨林有了独特的外貌和结构特征,与其他森林类型有明显的区别。
中国的热带雨林资源主要分布在海南、云南南部、台湾南部、广西南部以及西藏东南河谷地带。海南热带雨林是我国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也是亚洲热带雨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过渡的典型类型,资源极其宝贵。
海南岛原本与大陆相连,经过漫长而复杂的地质演化,海南岛与北部大陆分离,独立成岛屿,在这个过程中,动物和植物也随着地壳运动被分离到岛屿上,经过长时间的隔离演化后,形成了既有大陆基因又有独特演化特征的物种和生态系统。从散布岩石小山的低地到溪流纵横的高山,海南热带雨林景观形态万千。
对植物来说,热带雨林是福地,它们需要的阳光和湿度,弥漫在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上。从上层林冠层、冠层、林下叶层、灌木层到地面表层,每一层都有自己吸收阳光的方式,也都有各自与众不同的与周围生态系统相互影响的策略。这里的许多乔木高大笔直,没有分枝,主干基部有外露的板状根。这里的藤本植物攀附能力更强,形成了藤本的世界。在这片生机盎然的绿色天地中,更有无数珍稀动物繁衍生息。在树间自由穿梭的海南长臂猿,拥有清亮的叫声,是这片热带雨林的指示物种;曾一度濒临灭绝的海南坡鹿,经过多年保护,成为了这片土地的“颜值担当”;蟒蛇和圆鼻巨蜥潜伏在密林中,伺机而动;穿山甲在地下挖掘隧道,寻找食物;各种鸟类在树梢间筑巢育雏,歌声此起彼伏。
热带雨林是地球的“绿肺”,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过度开发,全球热带雨林面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少。1976年10月,广东省尖峰岭热带林自然保护区成立,这也是海南第一个自然保护区。而后相继建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恢复了海南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热带雨林物种特色与群落特征受到威胁,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迫在眉睫。
为更有效保护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实现珍稀自然资源的世代传承,2019年7月,国家公园管理局印发《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2020年6月,国家林草局印发《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试行)》;2021年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2023年8月,国家林草局发布《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年)》。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建设,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和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科研监测体系不断完善,国家公园的教育、游憩功能得以发挥,濒危物种的生境条件明显改善,热带岛屿水源涵养功能巩固提升,雨林生境持续改善。
猿隐深林间
自古以来,长臂猿的悠扬歌声就是中国山水间的美妙音符。李白笔下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描绘了一幅猿啼峡谷的生动画面。然而这些曾经遍布长江三峡、武夷山脉的“歌唱家”,如今却只在云南、广西以及海南的少数原始山林中孤独守望。
海南长臂猿是这一古老物种的珍稀代表,如今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中找寻着最后的庇护所。海南长臂猿是中国特有种,一度濒危到只剩下7—9只,被称为“人类最孤独的近亲”。它们拥有比身体还长的双臂,在树梢间轻盈跃动,仿佛空中的舞者。清晨和黄昏,是它们歌唱的时刻,那悠远而激昂的啼鸣,回荡在雨林深处,令人心驰神往。
为了更好地保护海南长臂猿,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专门成立了监测队,其中有经验丰富的护林员,也有热爱自然的年轻人。他们每天清晨出发,穿越茂密的雨林,攀爬陡峭的山坡,追寻悠扬的猿声。
在追寻过程中,监测队员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海南长臂猿行踪不定,而且非常敏感,一旦察觉到人类的靠近,就会迅速逃离。因此,监测队员们必须小心翼翼,尽可能避免干扰到它们。除了追寻猿声,监测队员们还要记录长臂猿的生活习性、收集粪便等样本以供科研分析。
海南长臂猿高度依赖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过去几年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通过植被修复、封闭道路、建设空中廊道等举措,对海南长臂猿的一批潜在适宜栖息地进行更新、抚育,帮助其迁徙至更广袤的雨林,并与中国林科院、海南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通过红外相机,对海南长臂猿种群及个体进行全天候追踪监测。
2020年8月海南长臂猿E群新添一只婴猿“平平”,2021年初“猿海”“猿南”相继出生,2022年记录到A群第37只小长臂猿,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呈现良好稳定的增长态势。
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执行院长汤炎非认为,海南长臂猿是海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晴雨表”,也是雨林公园最受关注的旗舰物种。伴随着各种保护举措,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稳定增长,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需要最严格的保护和更开放的合作。
2019年,海南成立国家公园研究院,用这一开放合作的国际平台,吸引了国际国内多方力量参与,携手探寻海南长臂猿致危因素和种群恢复路径,科学开展栖息地修复、补种猿食植物等项目,帮助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逐步恢复。
2023年7月,全球长臂猿联盟第一次合作伙伴大会在海南海口召开。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印度、荷兰等10个国家和地区,近120名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15家国际组织及基金会成员汇聚一堂,共商保护长臂猿长效机制。
“海南长臂猿的保护是一项长期任务,希望有更多人参与到海南长臂猿这一濒危珍稀物种推介和保护事业中来,为长臂猿保护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方案。”汤炎非说,“我们正努力为海南长臂猿提供更为安全宁静的家园。”
生态富民路
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国宝,是水库、粮库、钱库,更是碳库。在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生态于海南,已经从保护延伸至高质量发展、民生福祉改善等领域,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也在引导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可持续转型。
每年1月,在内地茶树尚在“冬眠”之际,产自五指山的早春茶已萌发芽叶。“春天来啦!春天来啦!”1月11日,独具民族魅力的“喊春”仪式拉开了五指山春茶采摘的序幕。
“过去的一年,和茹茶坊的年收入翻番了,从过去的3万多元,变成了6万多元。”毛纳村和茹茶坊的女主人王菊茹说。毛纳村位于五指山脚下,是一个被热带雨林环抱的黎族村落,纬度低、海拔高、土壤微酸,是高山热带雨林云雾茶叶产区。生态种植理念、传统制作工艺,赋予了茶叶独特的味道和韵味,在当地人们的共同努力下,被培养出了“琥珀汤、奶蜜香”的优良品质。依托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资源,五指山的“粗枝大叶”正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枝玉叶”。毛纳村秀美乡村成效日益显著,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览。走进村庄的旅游中心,游客们可以欣赏到由毛竹搭建而成的黎族特色建筑—船屋,以及黎族织锦等丰富多彩的黎族文化元素。在特色产品展示区,以五指山茶、山柚和中草药为原料的特产琳琅满目。毛纳村还设计开发了标有56个民族语言的风铃文创产品,五指山的清风明月借由清脆悦耳的铃声传送到大江南北。
中国建设国家公园的首要目的是生态保护,也兼具全民公益性,国家公园不是隔离区也不是无人区,也不是把人和自然进行隔离。根据《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专项规划(2022—2030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将打造五大产品体系、200多个生态旅游产品,国家公园建设正在与周边游憩市场实现合作共赢。
近年来,五指山毛纳村、昌江王下乡等地依托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资源和特色文化优势,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不断放大生态、经济、社会三重效益,培育生态旅游、康养等新业态,旅游收入、人均收入不断攀升,成为毗邻国家公园的美丽乡村。
热带雨林是承载无数生灵的生态方舟,是我们的想象与好奇所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保护和建设,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雨林万物,与山水相依,刚柔并济,与文脉共延,滋养万年。
周璋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尖峰岭国家生态站副站长
“海南每公顷热带雨林1年平均可吸收1—2吨碳,且碳汇能力逐年增长。”周璋表示,随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海南热带雨林还将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和较大的碳汇增长潜力。
尖峰岭生态站建于1986年,站内主要开展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的数据采集和监测研究工作,探索并揭示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理。周璋是站里的骨干力量,他介绍,近年来,尖峰岭生态站加强研究和观测,发现7个新物种、10多个海南新分布物种,改进了热带雨林物种丰富度方法的区域估计模型,揭示了热带雨林采伐后森林生物多样性的非线性变化轨迹特征等,有力支撑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建设。
科普教育也是尖峰岭生态站的一项重要功能,周璋说,他们每年接待大、中、小学生近万名,开展雨林体验、科学宣讲和探究研学等活动。国家公园兼具自然教育功能,他们组建了以“90后”为主体的科普团队,希望生态站的年轻人在进行科研工作的同时,也将自身所学与科普教育结合,在尖峰岭寻找到探索自然奥秘的意义。
上一页
下一页
2024-03-11 本刊记者 田潇 徐讯
在海南岛的中部山区,有一片神奇的自然秘境。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带来了四季如春的温暖和湿润,山脉蜿蜒起伏如海岛的脊梁,又似流动的山水长卷,五指山巍峨耸立,鹦哥岭挺拔俊秀,飞瀑流泉为吊罗山增添了动感与生机,尖峰岭各种雨林类型一应俱全……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生命的律动和自然的神奇。植被的枝叶在空中相互交错,形成了一片片翠绿的华盖,山涧溪流潺潺流淌,它们穿越峡谷、绕过巨石,奏响了自然交响乐。当太阳升起,夜晚的静谧被林间鸟儿的歌声打破,晨雾消散,阳光透过树冠照进密林,带走了夜的凉意,睡在树上的猕猴开始活动,呼朋引伴的叫声从不同的树上传来,宣告着新一天生活的开始。
当走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你会发现人从来不是万物的尺度,而海南也不只椰风海韵、阳光沙滩。在这座海上绿洲,望得到生命往复的自然胜景,更留得住天光云影下的诗意与乡愁。
雨林万物生
在地球上,雨林的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因为未受到或较少受到冰川期的影响,远离人类活动,再加上湿热的气候和环境,热带雨林有了独特的外貌和结构特征,与其他森林类型有明显的区别。
中国的热带雨林资源主要分布在海南、云南南部、台湾南部、广西南部以及西藏东南河谷地带。海南热带雨林是我国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也是亚洲热带雨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过渡的典型类型,资源极其宝贵。
海南岛原本与大陆相连,经过漫长而复杂的地质演化,海南岛与北部大陆分离,独立成岛屿,在这个过程中,动物和植物也随着地壳运动被分离到岛屿上,经过长时间的隔离演化后,形成了既有大陆基因又有独特演化特征的物种和生态系统。从散布岩石小山的低地到溪流纵横的高山,海南热带雨林景观形态万千。
对植物来说,热带雨林是福地,它们需要的阳光和湿度,弥漫在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上。从上层林冠层、冠层、林下叶层、灌木层到地面表层,每一层都有自己吸收阳光的方式,也都有各自与众不同的与周围生态系统相互影响的策略。这里的许多乔木高大笔直,没有分枝,主干基部有外露的板状根。这里的藤本植物攀附能力更强,形成了藤本的世界。在这片生机盎然的绿色天地中,更有无数珍稀动物繁衍生息。在树间自由穿梭的海南长臂猿,拥有清亮的叫声,是这片热带雨林的指示物种;曾一度濒临灭绝的海南坡鹿,经过多年保护,成为了这片土地的“颜值担当”;蟒蛇和圆鼻巨蜥潜伏在密林中,伺机而动;穿山甲在地下挖掘隧道,寻找食物;各种鸟类在树梢间筑巢育雏,歌声此起彼伏。
热带雨林是地球的“绿肺”,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过度开发,全球热带雨林面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少。1976年10月,广东省尖峰岭热带林自然保护区成立,这也是海南第一个自然保护区。而后相继建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恢复了海南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热带雨林物种特色与群落特征受到威胁,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迫在眉睫。
为更有效保护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实现珍稀自然资源的世代传承,2019年7月,国家公园管理局印发《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2020年6月,国家林草局印发《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试行)》;2021年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2023年8月,国家林草局发布《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年)》。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建设,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和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科研监测体系不断完善,国家公园的教育、游憩功能得以发挥,濒危物种的生境条件明显改善,热带岛屿水源涵养功能巩固提升,雨林生境持续改善。
猿隐深林间
自古以来,长臂猿的悠扬歌声就是中国山水间的美妙音符。李白笔下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描绘了一幅猿啼峡谷的生动画面。然而这些曾经遍布长江三峡、武夷山脉的“歌唱家”,如今却只在云南、广西以及海南的少数原始山林中孤独守望。
海南长臂猿是这一古老物种的珍稀代表,如今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中找寻着最后的庇护所。海南长臂猿是中国特有种,一度濒危到只剩下7—9只,被称为“人类最孤独的近亲”。它们拥有比身体还长的双臂,在树梢间轻盈跃动,仿佛空中的舞者。清晨和黄昏,是它们歌唱的时刻,那悠远而激昂的啼鸣,回荡在雨林深处,令人心驰神往。
为了更好地保护海南长臂猿,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专门成立了监测队,其中有经验丰富的护林员,也有热爱自然的年轻人。他们每天清晨出发,穿越茂密的雨林,攀爬陡峭的山坡,追寻悠扬的猿声。
在追寻过程中,监测队员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海南长臂猿行踪不定,而且非常敏感,一旦察觉到人类的靠近,就会迅速逃离。因此,监测队员们必须小心翼翼,尽可能避免干扰到它们。除了追寻猿声,监测队员们还要记录长臂猿的生活习性、收集粪便等样本以供科研分析。
海南长臂猿高度依赖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过去几年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通过植被修复、封闭道路、建设空中廊道等举措,对海南长臂猿的一批潜在适宜栖息地进行更新、抚育,帮助其迁徙至更广袤的雨林,并与中国林科院、海南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通过红外相机,对海南长臂猿种群及个体进行全天候追踪监测。
2020年8月海南长臂猿E群新添一只婴猿“平平”,2021年初“猿海”“猿南”相继出生,2022年记录到A群第37只小长臂猿,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呈现良好稳定的增长态势。
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执行院长汤炎非认为,海南长臂猿是海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晴雨表”,也是雨林公园最受关注的旗舰物种。伴随着各种保护举措,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稳定增长,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需要最严格的保护和更开放的合作。
2019年,海南成立国家公园研究院,用这一开放合作的国际平台,吸引了国际国内多方力量参与,携手探寻海南长臂猿致危因素和种群恢复路径,科学开展栖息地修复、补种猿食植物等项目,帮助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逐步恢复。
2023年7月,全球长臂猿联盟第一次合作伙伴大会在海南海口召开。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印度、荷兰等10个国家和地区,近120名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15家国际组织及基金会成员汇聚一堂,共商保护长臂猿长效机制。
“海南长臂猿的保护是一项长期任务,希望有更多人参与到海南长臂猿这一濒危珍稀物种推介和保护事业中来,为长臂猿保护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方案。”汤炎非说,“我们正努力为海南长臂猿提供更为安全宁静的家园。”
生态富民路
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国宝,是水库、粮库、钱库,更是碳库。在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生态于海南,已经从保护延伸至高质量发展、民生福祉改善等领域,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也在引导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可持续转型。
每年1月,在内地茶树尚在“冬眠”之际,产自五指山的早春茶已萌发芽叶。“春天来啦!春天来啦!”1月11日,独具民族魅力的“喊春”仪式拉开了五指山春茶采摘的序幕。
“过去的一年,和茹茶坊的年收入翻番了,从过去的3万多元,变成了6万多元。”毛纳村和茹茶坊的女主人王菊茹说。毛纳村位于五指山脚下,是一个被热带雨林环抱的黎族村落,纬度低、海拔高、土壤微酸,是高山热带雨林云雾茶叶产区。生态种植理念、传统制作工艺,赋予了茶叶独特的味道和韵味,在当地人们的共同努力下,被培养出了“琥珀汤、奶蜜香”的优良品质。依托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资源,五指山的“粗枝大叶”正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枝玉叶”。毛纳村秀美乡村成效日益显著,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览。走进村庄的旅游中心,游客们可以欣赏到由毛竹搭建而成的黎族特色建筑—船屋,以及黎族织锦等丰富多彩的黎族文化元素。在特色产品展示区,以五指山茶、山柚和中草药为原料的特产琳琅满目。毛纳村还设计开发了标有56个民族语言的风铃文创产品,五指山的清风明月借由清脆悦耳的铃声传送到大江南北。
中国建设国家公园的首要目的是生态保护,也兼具全民公益性,国家公园不是隔离区也不是无人区,也不是把人和自然进行隔离。根据《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专项规划(2022—2030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将打造五大产品体系、200多个生态旅游产品,国家公园建设正在与周边游憩市场实现合作共赢。
近年来,五指山毛纳村、昌江王下乡等地依托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资源和特色文化优势,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不断放大生态、经济、社会三重效益,培育生态旅游、康养等新业态,旅游收入、人均收入不断攀升,成为毗邻国家公园的美丽乡村。
热带雨林是承载无数生灵的生态方舟,是我们的想象与好奇所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保护和建设,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雨林万物,与山水相依,刚柔并济,与文脉共延,滋养万年。
周璋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尖峰岭国家生态站副站长
“海南每公顷热带雨林1年平均可吸收1—2吨碳,且碳汇能力逐年增长。”周璋表示,随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海南热带雨林还将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和较大的碳汇增长潜力。
尖峰岭生态站建于1986年,站内主要开展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的数据采集和监测研究工作,探索并揭示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理。周璋是站里的骨干力量,他介绍,近年来,尖峰岭生态站加强研究和观测,发现7个新物种、10多个海南新分布物种,改进了热带雨林物种丰富度方法的区域估计模型,揭示了热带雨林采伐后森林生物多样性的非线性变化轨迹特征等,有力支撑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建设。
科普教育也是尖峰岭生态站的一项重要功能,周璋说,他们每年接待大、中、小学生近万名,开展雨林体验、科学宣讲和探究研学等活动。国家公园兼具自然教育功能,他们组建了以“90后”为主体的科普团队,希望生态站的年轻人在进行科研工作的同时,也将自身所学与科普教育结合,在尖峰岭寻找到探索自然奥秘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