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9263132269-1111.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看中国 >> 正文

【国家公园连载之五】雨林秘境 生态宝库—走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2024-03-11      本刊记者 田潇 徐讯

  • xx2401310301.png

    海南热带雨林位于亚洲热带雨林北缘,雨林中分布有青梅、坡垒等龙脑香科植物,是世界热带雨林的独特类型。雨林国家公园以五指山、鹦哥岭中部山地为主体,向吊罗山、尖峰岭、霸王岭和黎母山辐射,沿海拔梯度分布有较为完整的低地雨林、山地雨林和云雾林等最具代表性的海南热带雨林。雨林国家公园保护了我国分布最集中、类型最多样、连片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大陆性热带雨林。图为尖峰岭片区。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2D2B2204.png

    热带雨林中的绞杀现象。 摄影 孟志军

  • 8fd8c38e0a88c1a180727099608993d.png

    热带雨林中的巨叶现象。 摄影 陈建伟

  • 097A2784.png

    附生在木棉花树上的海南钻喙兰。 摄影 孟志军

  • DSC09024.png

    海南长臂猿体重一般不超过10公斤,长相似猴,没有尾巴,一生中皮毛颜色变换多次。刚出生及幼崽阶段,皮毛近黄褐色,头顶上有明显的“黑帽”状;约半年后,皮毛基本变为黑色。长至七八岁性成熟时,雌猿的皮毛又变回金黄色,雄猿皮毛的颜色则还是黑色。 摄影 李文永

  • DJI_0039.png

    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洪水村,椰子树掩映下的金字型茅草屋民宿错落有致。 摄影 孟志军

  • 2D2B6706-HDR.png

    海南岛地貌形态多样,位于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南瑶河边的石灰岩溶洞,被当地人称作“皇帝洞”,从洞口望去,昌江的秀丽风光尽收眼底。 摄影 孟志军

  • 2D2B9102.png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集纺、染、织、绣于一体,至今已有3000年历史,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摄影 孟志军

  • 2D2B2272-1.png

    五指山市毛阳镇初保村的船型屋。船型屋是海南黎族群众世代居住的房屋,屋顶用茅草搭建,墙由木板或泥土制成,形似一艘倒扣的木船。 摄影 孟志军

  • youdu图片20240311153332.png

    老茎结果 摄影 陈建伟

  • youdu图片20240311153340.png

    坡垒,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摄影 卢刚

  • 桫椤0c22b0124u3688fec34abde18a1c74db.png

    黑桫椤,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 供图

  • 3e7c87e224b35b0047f2d7112076967.png

    海南粗榧,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摄影 卢刚

  • 闽粤苏铁-卢刚.png

    闽粤苏铁,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摄影 卢刚

  • 097A5509.png

    蜡皮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摄影 孟志军

  • 697e4cb9cb7bb3f8c02de9825e383dd.png

    霸王岭睑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摄影 温仕良

  • b4dcf75f6d935e45c2f9a01933bd948.png

    鹦哥岭树蛙,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摄影 卢刚

  • d47eedf0f4ce7903611abbaf3308d90.png

    海南坡鹿,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摄影 卢刚

  • 微信图片_20240311155906.png

    海南孔雀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xx2401315343.png

    周璋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尖峰岭国家生态站副站长

  • xx2401315210.png

    莫世琴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 尖峰岭分局高级工程师

  • xx2401283123.png

    钟斐秋 五指山市水满乡新村茶农

  • xx2402015545.png

    刘辉勤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 霸王岭分局护林员

< >

  在海南岛的中部山区,有一片神奇的自然秘境。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带来了四季如春的温暖和湿润,山脉蜿蜒起伏如海岛的脊梁,又似流动的山水长卷,五指山巍峨耸立,鹦哥岭挺拔俊秀,飞瀑流泉为吊罗山增添了动感与生机,尖峰岭各种雨林类型一应俱全……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生命的律动和自然的神奇。植被的枝叶在空中相互交错,形成了一片片翠绿的华盖,山涧溪流潺潺流淌,它们穿越峡谷、绕过巨石,奏响了自然交响乐。当太阳升起,夜晚的静谧被林间鸟儿的歌声打破,晨雾消散,阳光透过树冠照进密林,带走了夜的凉意,睡在树上的猕猴开始活动,呼朋引伴的叫声从不同的树上传来,宣告着新一天生活的开始。

  当走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你会发现人从来不是万物的尺度,而海南也不只椰风海韵、阳光沙滩。在这座海上绿洲,望得到生命往复的自然胜景,更留得住天光云影下的诗意与乡愁。

  雨林万物生

  在地球上,雨林的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因为未受到或较少受到冰川期的影响,远离人类活动,再加上湿热的气候和环境,热带雨林有了独特的外貌和结构特征,与其他森林类型有明显的区别。

  中国的热带雨林资源主要分布在海南、云南南部、台湾南部、广西南部以及西藏东南河谷地带。海南热带雨林是我国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也是亚洲热带雨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过渡的典型类型,资源极其宝贵。

  海南岛原本与大陆相连,经过漫长而复杂的地质演化,海南岛与北部大陆分离,独立成岛屿,在这个过程中,动物和植物也随着地壳运动被分离到岛屿上,经过长时间的隔离演化后,形成了既有大陆基因又有独特演化特征的物种和生态系统。从散布岩石小山的低地到溪流纵横的高山,海南热带雨林景观形态万千。

  对植物来说,热带雨林是福地,它们需要的阳光和湿度,弥漫在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上。从上层林冠层、冠层、林下叶层、灌木层到地面表层,每一层都有自己吸收阳光的方式,也都有各自与众不同的与周围生态系统相互影响的策略。这里的许多乔木高大笔直,没有分枝,主干基部有外露的板状根。这里的藤本植物攀附能力更强,形成了藤本的世界。在这片生机盎然的绿色天地中,更有无数珍稀动物繁衍生息。在树间自由穿梭的海南长臂猿,拥有清亮的叫声,是这片热带雨林的指示物种;曾一度濒临灭绝的海南坡鹿,经过多年保护,成为了这片土地的“颜值担当”;蟒蛇和圆鼻巨蜥潜伏在密林中,伺机而动;穿山甲在地下挖掘隧道,寻找食物;各种鸟类在树梢间筑巢育雏,歌声此起彼伏。

  热带雨林是地球的“绿肺”,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过度开发,全球热带雨林面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少。1976年10月,广东省尖峰岭热带林自然保护区成立,这也是海南第一个自然保护区。而后相继建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恢复了海南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热带雨林物种特色与群落特征受到威胁,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迫在眉睫。

  为更有效保护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实现珍稀自然资源的世代传承,2019年7月,国家公园管理局印发《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2020年6月,国家林草局印发《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试行)》;2021年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2023年8月,国家林草局发布《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年)》。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建设,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和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科研监测体系不断完善,国家公园的教育、游憩功能得以发挥,濒危物种的生境条件明显改善,热带岛屿水源涵养功能巩固提升,雨林生境持续改善。

  猿隐深林间

  自古以来,长臂猿的悠扬歌声就是中国山水间的美妙音符。李白笔下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描绘了一幅猿啼峡谷的生动画面。然而这些曾经遍布长江三峡、武夷山脉的“歌唱家”,如今却只在云南、广西以及海南的少数原始山林中孤独守望。

  海南长臂猿是这一古老物种的珍稀代表,如今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中找寻着最后的庇护所。海南长臂猿是中国特有种,一度濒危到只剩下7—9只,被称为“人类最孤独的近亲”。它们拥有比身体还长的双臂,在树梢间轻盈跃动,仿佛空中的舞者。清晨和黄昏,是它们歌唱的时刻,那悠远而激昂的啼鸣,回荡在雨林深处,令人心驰神往。

  为了更好地保护海南长臂猿,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专门成立了监测队,其中有经验丰富的护林员,也有热爱自然的年轻人。他们每天清晨出发,穿越茂密的雨林,攀爬陡峭的山坡,追寻悠扬的猿声。

  在追寻过程中,监测队员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海南长臂猿行踪不定,而且非常敏感,一旦察觉到人类的靠近,就会迅速逃离。因此,监测队员们必须小心翼翼,尽可能避免干扰到它们。除了追寻猿声,监测队员们还要记录长臂猿的生活习性、收集粪便等样本以供科研分析。

  海南长臂猿高度依赖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过去几年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通过植被修复、封闭道路、建设空中廊道等举措,对海南长臂猿的一批潜在适宜栖息地进行更新、抚育,帮助其迁徙至更广袤的雨林,并与中国林科院、海南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通过红外相机,对海南长臂猿种群及个体进行全天候追踪监测。

  2020年8月海南长臂猿E群新添一只婴猿“平平”,2021年初“猿海”“猿南”相继出生,2022年记录到A群第37只小长臂猿,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呈现良好稳定的增长态势。

  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执行院长汤炎非认为,海南长臂猿是海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晴雨表”,也是雨林公园最受关注的旗舰物种。伴随着各种保护举措,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稳定增长,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需要最严格的保护和更开放的合作。

  2019年,海南成立国家公园研究院,用这一开放合作的国际平台,吸引了国际国内多方力量参与,携手探寻海南长臂猿致危因素和种群恢复路径,科学开展栖息地修复、补种猿食植物等项目,帮助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逐步恢复。

  2023年7月,全球长臂猿联盟第一次合作伙伴大会在海南海口召开。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印度、荷兰等10个国家和地区,近120名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15家国际组织及基金会成员汇聚一堂,共商保护长臂猿长效机制。

  “海南长臂猿的保护是一项长期任务,希望有更多人参与到海南长臂猿这一濒危珍稀物种推介和保护事业中来,为长臂猿保护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方案。”汤炎非说,“我们正努力为海南长臂猿提供更为安全宁静的家园。”

  生态富民路

  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国宝,是水库、粮库、钱库,更是碳库。在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生态于海南,已经从保护延伸至高质量发展、民生福祉改善等领域,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也在引导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可持续转型。

  每年1月,在内地茶树尚在“冬眠”之际,产自五指山的早春茶已萌发芽叶。“春天来啦!春天来啦!”1月11日,独具民族魅力的“喊春”仪式拉开了五指山春茶采摘的序幕。

  “过去的一年,和茹茶坊的年收入翻番了,从过去的3万多元,变成了6万多元。”毛纳村和茹茶坊的女主人王菊茹说。毛纳村位于五指山脚下,是一个被热带雨林环抱的黎族村落,纬度低、海拔高、土壤微酸,是高山热带雨林云雾茶叶产区。生态种植理念、传统制作工艺,赋予了茶叶独特的味道和韵味,在当地人们的共同努力下,被培养出了“琥珀汤、奶蜜香”的优良品质。依托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资源,五指山的“粗枝大叶”正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枝玉叶”。毛纳村秀美乡村成效日益显著,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览。走进村庄的旅游中心,游客们可以欣赏到由毛竹搭建而成的黎族特色建筑—船屋,以及黎族织锦等丰富多彩的黎族文化元素。在特色产品展示区,以五指山茶、山柚和中草药为原料的特产琳琅满目。毛纳村还设计开发了标有56个民族语言的风铃文创产品,五指山的清风明月借由清脆悦耳的铃声传送到大江南北。

  中国建设国家公园的首要目的是生态保护,也兼具全民公益性,国家公园不是隔离区也不是无人区,也不是把人和自然进行隔离。根据《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专项规划(2022—2030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将打造五大产品体系、200多个生态旅游产品,国家公园建设正在与周边游憩市场实现合作共赢。

  近年来,五指山毛纳村、昌江王下乡等地依托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资源和特色文化优势,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不断放大生态、经济、社会三重效益,培育生态旅游、康养等新业态,旅游收入、人均收入不断攀升,成为毗邻国家公园的美丽乡村。

  热带雨林是承载无数生灵的生态方舟,是我们的想象与好奇所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保护和建设,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雨林万物,与山水相依,刚柔并济,与文脉共延,滋养万年。

 

 

周璋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尖峰岭国家生态站副站长

“海南每公顷热带雨林1年平均可吸收1—2吨碳,且碳汇能力逐年增长。”周璋表示,随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海南热带雨林还将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和较大的碳汇增长潜力。

尖峰岭生态站建于1986年,站内主要开展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的数据采集和监测研究工作,探索并揭示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理。周璋是站里的骨干力量,他介绍,近年来,尖峰岭生态站加强研究和观测,发现7个新物种、10多个海南新分布物种,改进了热带雨林物种丰富度方法的区域估计模型,揭示了热带雨林采伐后森林生物多样性的非线性变化轨迹特征等,有力支撑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建设。

 

科普教育也是尖峰岭生态站的一项重要功能,周璋说,他们每年接待大、中、小学生近万名,开展雨林体验、科学宣讲和探究研学等活动。国家公园兼具自然教育功能,他们组建了以“90后”为主体的科普团队,希望生态站的年轻人在进行科研工作的同时,也将自身所学与科普教育结合,在尖峰岭寻找到探索自然奥秘的意义。

 
莫世琴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
尖峰岭分局高级工程师
莫世琴是尖峰岭的“林三代”,1989年毕业后,一直在尖峰岭从事林业工作,她经历了尖峰岭从采伐、到停采转产、天保工程、成立保护区、建设国家公园等各个阶段。2022年,尖峰岭片区布设的红外相机拍到了中华穿山甲,莫世琴回忆道:“当时我们在野外像平常一样查看红外相机里的素材,一张张动物影像看过去,有果子狸、白鹇等动物,看到中华穿山甲影像的时候,我们都激动得跳了起来。”
莫世琴介绍,中华穿山甲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让林木免遭白蚁的破坏,还可以有效地维护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经监测分析,目前在尖峰岭片区存有穿山甲小种群,且呈现多地分布态势。
为掌握珍稀野生动物的分布与资源状况,近几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尖峰岭分局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陕西理工大学开展合作,在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科研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资助下,在尖峰岭林区布设100多台红外相机对区内的野生动物进行监测,也记录下了越来越多野生动物的栖居场景。“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动物重现尖峰岭。”莫世琴说。
 
钟斐秋
五指山市水满乡新村茶农
“以前怎么也不会想到有一天我也会拥有自己的事业。”钟斐秋说。钟斐秋生活在海南五指山水满乡新村,这位苗族姑娘经营着一家名为祥蓝谜的茶叶手工作坊。
钟斐秋家曾是贫困户,2016年,在当地政府的关怀帮扶下,自小跟随长辈们种茶、采茶、制茶的她开始投身制茶事业,并于2020年创办了自己的茶叶作坊。她坚持手工制茶,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来村里的游客路过她家,她会热情招待,亲自烹茶。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体验采茶、制茶,购买钟斐秋制作的茶叶。“五指山大叶茶种在雨林深处,几乎不用化肥,茶叶本身基础好,品质高。驱虫也都是用物理方法。”钟斐秋说。凭借着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和纯熟的手工技艺,她制作的茶叶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认可。对于她而言,茶不仅是生活的依靠,更是情感的寄托。如今,她的年收入可达8万元,成为了村里的致富能手。茶叶供不应求,她也开始收购散户的茶叶,帮助村民们打开销路,共同致富。她说:“我想让更多的人品尝到我们水满乡的好茶,感受到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刘辉勤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
霸王岭分局护林员
刘辉勤曾是海南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的一名门票销售员,后来因为工作变动,他成为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的一名护林员。除了日常巡护山林外,他每个月上山两次,每次对海南长臂猿进行持续5天的监测,观察和记录长臂猿的生活习性和活动情况,为科研工作者提供研究海南长臂猿的资料。因为吃住都在山上,每次上山都要准备约70斤的装备,在天亮前赶到海南长臂猿活动的区域。
在雨林寻猿非常考验体力,长臂猿监测队的成员根据猿声定位,但长臂猿的移动速度极快,为了追上长臂猿,他们必须擅长在林间穿梭。刘辉勤单次追踪长臂猿的最长时间是48分钟。海南长臂猿对外界环境非常警惕,然而,经过多年的相处,监测队与海南长臂猿也有了一些默契。“特别是幼猿,有时候,它们会在离我们只有几米远的地方停下来,好奇地观察我们。”刘辉勤说道。
尽管工作条件艰苦,但刘辉勤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从未减退。“它们就像我们的孩子。”他说,“每当看到新生的幼猿健康成长,我就觉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上一页

下一页

【国家公园连载之五】雨林秘境 生态宝库—走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2024-03-11      本刊记者 田潇 徐讯

  在海南岛的中部山区,有一片神奇的自然秘境。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带来了四季如春的温暖和湿润,山脉蜿蜒起伏如海岛的脊梁,又似流动的山水长卷,五指山巍峨耸立,鹦哥岭挺拔俊秀,飞瀑流泉为吊罗山增添了动感与生机,尖峰岭各种雨林类型一应俱全……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生命的律动和自然的神奇。植被的枝叶在空中相互交错,形成了一片片翠绿的华盖,山涧溪流潺潺流淌,它们穿越峡谷、绕过巨石,奏响了自然交响乐。当太阳升起,夜晚的静谧被林间鸟儿的歌声打破,晨雾消散,阳光透过树冠照进密林,带走了夜的凉意,睡在树上的猕猴开始活动,呼朋引伴的叫声从不同的树上传来,宣告着新一天生活的开始。

  当走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你会发现人从来不是万物的尺度,而海南也不只椰风海韵、阳光沙滩。在这座海上绿洲,望得到生命往复的自然胜景,更留得住天光云影下的诗意与乡愁。

  雨林万物生

  在地球上,雨林的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因为未受到或较少受到冰川期的影响,远离人类活动,再加上湿热的气候和环境,热带雨林有了独特的外貌和结构特征,与其他森林类型有明显的区别。

  中国的热带雨林资源主要分布在海南、云南南部、台湾南部、广西南部以及西藏东南河谷地带。海南热带雨林是我国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也是亚洲热带雨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过渡的典型类型,资源极其宝贵。

  海南岛原本与大陆相连,经过漫长而复杂的地质演化,海南岛与北部大陆分离,独立成岛屿,在这个过程中,动物和植物也随着地壳运动被分离到岛屿上,经过长时间的隔离演化后,形成了既有大陆基因又有独特演化特征的物种和生态系统。从散布岩石小山的低地到溪流纵横的高山,海南热带雨林景观形态万千。

  对植物来说,热带雨林是福地,它们需要的阳光和湿度,弥漫在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上。从上层林冠层、冠层、林下叶层、灌木层到地面表层,每一层都有自己吸收阳光的方式,也都有各自与众不同的与周围生态系统相互影响的策略。这里的许多乔木高大笔直,没有分枝,主干基部有外露的板状根。这里的藤本植物攀附能力更强,形成了藤本的世界。在这片生机盎然的绿色天地中,更有无数珍稀动物繁衍生息。在树间自由穿梭的海南长臂猿,拥有清亮的叫声,是这片热带雨林的指示物种;曾一度濒临灭绝的海南坡鹿,经过多年保护,成为了这片土地的“颜值担当”;蟒蛇和圆鼻巨蜥潜伏在密林中,伺机而动;穿山甲在地下挖掘隧道,寻找食物;各种鸟类在树梢间筑巢育雏,歌声此起彼伏。

  热带雨林是地球的“绿肺”,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过度开发,全球热带雨林面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少。1976年10月,广东省尖峰岭热带林自然保护区成立,这也是海南第一个自然保护区。而后相继建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恢复了海南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热带雨林物种特色与群落特征受到威胁,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迫在眉睫。

  为更有效保护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实现珍稀自然资源的世代传承,2019年7月,国家公园管理局印发《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2020年6月,国家林草局印发《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试行)》;2021年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2023年8月,国家林草局发布《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年)》。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建设,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和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科研监测体系不断完善,国家公园的教育、游憩功能得以发挥,濒危物种的生境条件明显改善,热带岛屿水源涵养功能巩固提升,雨林生境持续改善。

  猿隐深林间

  自古以来,长臂猿的悠扬歌声就是中国山水间的美妙音符。李白笔下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描绘了一幅猿啼峡谷的生动画面。然而这些曾经遍布长江三峡、武夷山脉的“歌唱家”,如今却只在云南、广西以及海南的少数原始山林中孤独守望。

  海南长臂猿是这一古老物种的珍稀代表,如今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中找寻着最后的庇护所。海南长臂猿是中国特有种,一度濒危到只剩下7—9只,被称为“人类最孤独的近亲”。它们拥有比身体还长的双臂,在树梢间轻盈跃动,仿佛空中的舞者。清晨和黄昏,是它们歌唱的时刻,那悠远而激昂的啼鸣,回荡在雨林深处,令人心驰神往。

  为了更好地保护海南长臂猿,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专门成立了监测队,其中有经验丰富的护林员,也有热爱自然的年轻人。他们每天清晨出发,穿越茂密的雨林,攀爬陡峭的山坡,追寻悠扬的猿声。

  在追寻过程中,监测队员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海南长臂猿行踪不定,而且非常敏感,一旦察觉到人类的靠近,就会迅速逃离。因此,监测队员们必须小心翼翼,尽可能避免干扰到它们。除了追寻猿声,监测队员们还要记录长臂猿的生活习性、收集粪便等样本以供科研分析。

  海南长臂猿高度依赖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过去几年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通过植被修复、封闭道路、建设空中廊道等举措,对海南长臂猿的一批潜在适宜栖息地进行更新、抚育,帮助其迁徙至更广袤的雨林,并与中国林科院、海南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通过红外相机,对海南长臂猿种群及个体进行全天候追踪监测。

  2020年8月海南长臂猿E群新添一只婴猿“平平”,2021年初“猿海”“猿南”相继出生,2022年记录到A群第37只小长臂猿,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呈现良好稳定的增长态势。

  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执行院长汤炎非认为,海南长臂猿是海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晴雨表”,也是雨林公园最受关注的旗舰物种。伴随着各种保护举措,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稳定增长,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需要最严格的保护和更开放的合作。

  2019年,海南成立国家公园研究院,用这一开放合作的国际平台,吸引了国际国内多方力量参与,携手探寻海南长臂猿致危因素和种群恢复路径,科学开展栖息地修复、补种猿食植物等项目,帮助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逐步恢复。

  2023年7月,全球长臂猿联盟第一次合作伙伴大会在海南海口召开。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印度、荷兰等10个国家和地区,近120名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15家国际组织及基金会成员汇聚一堂,共商保护长臂猿长效机制。

  “海南长臂猿的保护是一项长期任务,希望有更多人参与到海南长臂猿这一濒危珍稀物种推介和保护事业中来,为长臂猿保护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方案。”汤炎非说,“我们正努力为海南长臂猿提供更为安全宁静的家园。”

  生态富民路

  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国宝,是水库、粮库、钱库,更是碳库。在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生态于海南,已经从保护延伸至高质量发展、民生福祉改善等领域,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也在引导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可持续转型。

  每年1月,在内地茶树尚在“冬眠”之际,产自五指山的早春茶已萌发芽叶。“春天来啦!春天来啦!”1月11日,独具民族魅力的“喊春”仪式拉开了五指山春茶采摘的序幕。

  “过去的一年,和茹茶坊的年收入翻番了,从过去的3万多元,变成了6万多元。”毛纳村和茹茶坊的女主人王菊茹说。毛纳村位于五指山脚下,是一个被热带雨林环抱的黎族村落,纬度低、海拔高、土壤微酸,是高山热带雨林云雾茶叶产区。生态种植理念、传统制作工艺,赋予了茶叶独特的味道和韵味,在当地人们的共同努力下,被培养出了“琥珀汤、奶蜜香”的优良品质。依托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资源,五指山的“粗枝大叶”正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枝玉叶”。毛纳村秀美乡村成效日益显著,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览。走进村庄的旅游中心,游客们可以欣赏到由毛竹搭建而成的黎族特色建筑—船屋,以及黎族织锦等丰富多彩的黎族文化元素。在特色产品展示区,以五指山茶、山柚和中草药为原料的特产琳琅满目。毛纳村还设计开发了标有56个民族语言的风铃文创产品,五指山的清风明月借由清脆悦耳的铃声传送到大江南北。

  中国建设国家公园的首要目的是生态保护,也兼具全民公益性,国家公园不是隔离区也不是无人区,也不是把人和自然进行隔离。根据《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专项规划(2022—2030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将打造五大产品体系、200多个生态旅游产品,国家公园建设正在与周边游憩市场实现合作共赢。

  近年来,五指山毛纳村、昌江王下乡等地依托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资源和特色文化优势,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不断放大生态、经济、社会三重效益,培育生态旅游、康养等新业态,旅游收入、人均收入不断攀升,成为毗邻国家公园的美丽乡村。

  热带雨林是承载无数生灵的生态方舟,是我们的想象与好奇所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保护和建设,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雨林万物,与山水相依,刚柔并济,与文脉共延,滋养万年。

 

 

周璋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尖峰岭国家生态站副站长

“海南每公顷热带雨林1年平均可吸收1—2吨碳,且碳汇能力逐年增长。”周璋表示,随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海南热带雨林还将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和较大的碳汇增长潜力。

尖峰岭生态站建于1986年,站内主要开展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的数据采集和监测研究工作,探索并揭示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理。周璋是站里的骨干力量,他介绍,近年来,尖峰岭生态站加强研究和观测,发现7个新物种、10多个海南新分布物种,改进了热带雨林物种丰富度方法的区域估计模型,揭示了热带雨林采伐后森林生物多样性的非线性变化轨迹特征等,有力支撑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建设。

 

科普教育也是尖峰岭生态站的一项重要功能,周璋说,他们每年接待大、中、小学生近万名,开展雨林体验、科学宣讲和探究研学等活动。国家公园兼具自然教育功能,他们组建了以“90后”为主体的科普团队,希望生态站的年轻人在进行科研工作的同时,也将自身所学与科普教育结合,在尖峰岭寻找到探索自然奥秘的意义。

 
莫世琴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
尖峰岭分局高级工程师
莫世琴是尖峰岭的“林三代”,1989年毕业后,一直在尖峰岭从事林业工作,她经历了尖峰岭从采伐、到停采转产、天保工程、成立保护区、建设国家公园等各个阶段。2022年,尖峰岭片区布设的红外相机拍到了中华穿山甲,莫世琴回忆道:“当时我们在野外像平常一样查看红外相机里的素材,一张张动物影像看过去,有果子狸、白鹇等动物,看到中华穿山甲影像的时候,我们都激动得跳了起来。”
莫世琴介绍,中华穿山甲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让林木免遭白蚁的破坏,还可以有效地维护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经监测分析,目前在尖峰岭片区存有穿山甲小种群,且呈现多地分布态势。
为掌握珍稀野生动物的分布与资源状况,近几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尖峰岭分局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陕西理工大学开展合作,在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科研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资助下,在尖峰岭林区布设100多台红外相机对区内的野生动物进行监测,也记录下了越来越多野生动物的栖居场景。“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动物重现尖峰岭。”莫世琴说。
 
钟斐秋
五指山市水满乡新村茶农
“以前怎么也不会想到有一天我也会拥有自己的事业。”钟斐秋说。钟斐秋生活在海南五指山水满乡新村,这位苗族姑娘经营着一家名为祥蓝谜的茶叶手工作坊。
钟斐秋家曾是贫困户,2016年,在当地政府的关怀帮扶下,自小跟随长辈们种茶、采茶、制茶的她开始投身制茶事业,并于2020年创办了自己的茶叶作坊。她坚持手工制茶,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来村里的游客路过她家,她会热情招待,亲自烹茶。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体验采茶、制茶,购买钟斐秋制作的茶叶。“五指山大叶茶种在雨林深处,几乎不用化肥,茶叶本身基础好,品质高。驱虫也都是用物理方法。”钟斐秋说。凭借着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和纯熟的手工技艺,她制作的茶叶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认可。对于她而言,茶不仅是生活的依靠,更是情感的寄托。如今,她的年收入可达8万元,成为了村里的致富能手。茶叶供不应求,她也开始收购散户的茶叶,帮助村民们打开销路,共同致富。她说:“我想让更多的人品尝到我们水满乡的好茶,感受到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刘辉勤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
霸王岭分局护林员
刘辉勤曾是海南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的一名门票销售员,后来因为工作变动,他成为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的一名护林员。除了日常巡护山林外,他每个月上山两次,每次对海南长臂猿进行持续5天的监测,观察和记录长臂猿的生活习性和活动情况,为科研工作者提供研究海南长臂猿的资料。因为吃住都在山上,每次上山都要准备约70斤的装备,在天亮前赶到海南长臂猿活动的区域。
在雨林寻猿非常考验体力,长臂猿监测队的成员根据猿声定位,但长臂猿的移动速度极快,为了追上长臂猿,他们必须擅长在林间穿梭。刘辉勤单次追踪长臂猿的最长时间是48分钟。海南长臂猿对外界环境非常警惕,然而,经过多年的相处,监测队与海南长臂猿也有了一些默契。“特别是幼猿,有时候,它们会在离我们只有几米远的地方停下来,好奇地观察我们。”刘辉勤说道。
尽管工作条件艰苦,但刘辉勤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从未减退。“它们就像我们的孩子。”他说,“每当看到新生的幼猿健康成长,我就觉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 xx2401310301.png

    海南热带雨林位于亚洲热带雨林北缘,雨林中分布有青梅、坡垒等龙脑香科植物,是世界热带雨林的独特类型。雨林国家公园以五指山、鹦哥岭中部山地为主体,向吊罗山、尖峰岭、霸王岭和黎母山辐射,沿海拔梯度分布有较为完整的低地雨林、山地雨林和云雾林等最具代表性的海南热带雨林。雨林国家公园保护了我国分布最集中、类型最多样、连片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大陆性热带雨林。图为尖峰岭片区。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2D2B2204.png

    热带雨林中的绞杀现象。 摄影 孟志军

  • 8fd8c38e0a88c1a180727099608993d.png

    热带雨林中的巨叶现象。 摄影 陈建伟

  • 097A2784.png

    附生在木棉花树上的海南钻喙兰。 摄影 孟志军

  • DSC09024.png

    海南长臂猿体重一般不超过10公斤,长相似猴,没有尾巴,一生中皮毛颜色变换多次。刚出生及幼崽阶段,皮毛近黄褐色,头顶上有明显的“黑帽”状;约半年后,皮毛基本变为黑色。长至七八岁性成熟时,雌猿的皮毛又变回金黄色,雄猿皮毛的颜色则还是黑色。 摄影 李文永

  • DJI_0039.png

    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洪水村,椰子树掩映下的金字型茅草屋民宿错落有致。 摄影 孟志军

  • 2D2B6706-HDR.png

    海南岛地貌形态多样,位于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南瑶河边的石灰岩溶洞,被当地人称作“皇帝洞”,从洞口望去,昌江的秀丽风光尽收眼底。 摄影 孟志军

  • 2D2B9102.png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集纺、染、织、绣于一体,至今已有3000年历史,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摄影 孟志军

  • 2D2B2272-1.png

    五指山市毛阳镇初保村的船型屋。船型屋是海南黎族群众世代居住的房屋,屋顶用茅草搭建,墙由木板或泥土制成,形似一艘倒扣的木船。 摄影 孟志军

  • youdu图片20240311153332.png

    老茎结果 摄影 陈建伟

  • youdu图片20240311153340.png

    坡垒,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摄影 卢刚

  • 桫椤0c22b0124u3688fec34abde18a1c74db.png

    黑桫椤,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 供图

  • 3e7c87e224b35b0047f2d7112076967.png

    海南粗榧,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摄影 卢刚

  • 闽粤苏铁-卢刚.png

    闽粤苏铁,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摄影 卢刚

  • 097A5509.png

    蜡皮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摄影 孟志军

  • 697e4cb9cb7bb3f8c02de9825e383dd.png

    霸王岭睑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摄影 温仕良

  • b4dcf75f6d935e45c2f9a01933bd948.png

    鹦哥岭树蛙,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摄影 卢刚

  • d47eedf0f4ce7903611abbaf3308d90.png

    海南坡鹿,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摄影 卢刚

  • 微信图片_20240311155906.png

    海南孔雀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xx2401315343.png

    周璋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尖峰岭国家生态站副站长

  • xx2401315210.png

    莫世琴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 尖峰岭分局高级工程师

  • xx2401283123.png

    钟斐秋 五指山市水满乡新村茶农

  • xx2402015545.png

    刘辉勤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 霸王岭分局护林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