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7 本刊记者 王伊奕
大运河和长江,一纵一横,贯通南北,畅通东西,构成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坐标轴。而扬州,就位于江河交汇点上。
扬州,坐落于江苏省中部,地处长江下游的北岸,南与镇江隔江相望,北临淮河穿城而过的淮安。悠悠运河水,流淌千年,见证了扬州的历史变迁,更推动着这座“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的城市涌向未来。
大运河的“生长原点”
历史上的扬州,承载着数不清的前尘往事。
扬州是大运河的原点城市,这个原点就是开凿于公元前486年的古邗沟。《左传》记载:“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开通了一条水道,即扬州的古邗沟。自此,中华版图上大河顿开,往来舟楫沟通南北,扬州随之成为了世界上最早、也是中国唯一的与古运河同龄的“运河城”。
西汉初年,刘濞被封吴王,以广陵(今扬州)为都城。吴国南有铜山,东临大海,刘濞“采铜铸钱”“煮海为盐”,迅速扩张壮大自己的实力。而为了方便运盐,吴国从扬州城东北处,东通海陵仓(今泰州),开挖了“茱萸沟”,又名“运盐河”,这条河也成为古运河最大的一条支流。从此,盐业与运河联系到了一起,成为扬州的支柱产业,而这也是扬州历史上第一次发展高峰。
到了隋代,隋炀帝在开挖通济渠的同时,“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在原有旧邗沟的基础上大规模扩大修整,从而让邗沟具备了后世运河的规模。
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润州(今镇江)刺史齐濣将江南漕路移到京口塘,正对瓜洲,同时在瓜洲至今天的扬州三汊河之间,开凿新河,即伊娄河。新河的开通,既避免了船只货物的漂损,又省去了水陆转运,每年可以节约运费达数十万两银子。“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楼船夜雪瓜洲渡”,伊娄河的开通,使瓜洲成为一个重要的渡口与军事要地。
随着京杭运河的全线贯通与旧河道的疏浚,运输更趋便捷。而处在南北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扬州,自然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扬州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地位日渐凸显,因而带来了经济与文化的繁荣,扬州也由此迎来了它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
时间和水的标本
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牵头城市,扬州共有10个遗产点、6段河道跻身世界遗产。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扬州视察,在运河三湾,总书记称赞“扬州是个好地方,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是国家重要历史文化名城”。
时间的长河赋予大运河历史的景深与丰富的文化遗存。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运河水,滋润了两岸沃土,催生了经济繁华,蔓延了文化精神。
在扬州隋炀帝陵遗址内,时间仿佛是可以被看到的。每年冬至、夏至以及隋炀帝的忌日,阳光会穿过庑殿顶上13个精密计算过角度的窗户,刚好落在隋炀帝和萧后的墓室上,历史的尘烟扑面而来。从空中俯瞰遗址,特制铝板瓦屋面上,所有的瓦片竖直站立,鳞次栉比,宛若水波潋滟,波光粼粼,也提醒后人“鉴古而知今,彰往而察来”。
入夜的三湾畔,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宛若一艘巨轮横卧,紧邻的大运塔在明暗交错的灯光下熠熠生辉。开馆3年就跻身全国热门百强博物馆前十名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每天1.8万张免费预约门票常常“秒空”,在各社交平台上,被网友亲切评为“扬州新晋必打卡景点”。
横宽25.7米、纵高8米的“汴河剖面”,从河南省开封市州桥遗址出发,带着汴河从隋代到明代历经六朝的河道演变,粗糙质朴的土块上缀满来自宋、元、明、清的石块、瓦砾、动物骨骼、瓷器,毫无保留地展示运河的冲刷,时间的沉积。
透过古老运河的河道剖面、古色古香的运河街肆回望过去,站在数字化运河展厅里穿越古今、畅想未来。各个朝代运河沿岸的风貌浮现于此,绿杨城郭,古巷清曲,从白昼到深夜,四时变幻。
博物馆,是建筑载体,更是传播形态,它们将厚重的运河文化转化为视听盛宴,春风化雨,浸润人心。
一城诗意 半生烟火
宋代词人姜夔有一曲《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
慢,是扬州的基调。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些脍炙人口的佳句,无不在赞颂扬州之美。
在这里,人们仿佛可以放慢脚步,细细品味生活的美好。从饮食、景点到文化,扬州都散发着一种悠闲、宁静的气息。乘一艘画舫,悠然地游在瘦西湖上,看岸边绿叶风轻,望远方山色有无。夏日的荷花开得最盛,随风舞动,粉荷镶嵌,人在舟上,舟在水中央,恰如一幅水墨画。
走在扬州城里的青石小巷,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慢慢闻见巷弄的小摊烟火气满满。清晨慢悠悠地来到茶社,一杯茶,一盘干丝,几碟点心,如蟹黄汤包、翡翠烧麦、千层油糕、藕粉圆子……听评书弹词,闲坐喝茶。下午便往澡堂,擦背修脚,快哉乐哉。
古运河不仅联通了城内外江河和周边湖泊,更渗入了水乡扬州的城市肌理。寻着水路,信步游荡,或许会与某一个名园不期而遇。
扬州以园亭胜,园亭以叠石胜。在清代,毗邻黄海的两淮地区依旧是全国最大产盐区,临运河、通长江的扬州,是淮盐重要的集散、转运之地,四方之人南来北往,在扬州交汇。
富甲天下的盐商在扬州争相修建精美的园林。瘦西湖,作为如今扬州最富盛名的园林,在清代就已形成今天所见的狭长水道,水源即是大运河。到了乾隆第二次巡幸江南时,五亭桥已优雅横卧于碧波之上,为了逢迎皇帝,盐商们各竭巧思,广造园林,生生营造出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绝妙江南景致。
今日谈及园林,常以苏州晓喻。但在当时,扬州的园林却要更胜一筹,“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
除了瘦西湖,扬州还有个园、何园、小盘谷、逸圃、卢氏盐商住宅等私人园林,亦是争奇斗巧、各有千秋。由于城内房屋鳞次栉比,空间有限,故住宅园林多为小中见大,运用花窗借景、半壁亭台、贴墙叠山、环阁凿池。其妙在变化,理及精微,颇具古朴典雅的艺术特色。
汪曾祺笔下的美食
大运河沿线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四季分明,气候温和,赋予了沿线城市丰富的食材。水的滋养,让扬州既是“世界运河之都”,又是“世界美食之都”。
扬州人爱吃,也吃得精致。这份精致不仅在于慢慢吃,还在于将最简单的食物做出精致感。在扬州有一句话,“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皮包水,便是喝早茶。早茶中,必有一样蟹黄汤包。其皮薄如纸,吹弹可破。
扬州人吃它有一句口诀:“轻轻提,慢慢吸,先开窗,后喝汤。”他们会取来一根吸管,滋溜溜地吸汤汁,满口都是蟹黄鲜香,再把薄皮蘸了醋吃掉。若是着急地吃,可能会溅到汤水一身。
扬州的早晨,是热闹而悠闲的。约上三五好友,点上翡翠烧卖、千层油糕等应时点心,泡上一壶“魁龙珠”茶。人们围桌而坐,谈天说地,吃的是美食,品的是文化。扬州炒饭、狮子头、大煮干丝……勤劳聪明的扬州人用独特的技艺,烹饪出被国宴青睐、香飘四海的淮扬菜。而淮扬菜的最大特点,就是将简单的食材精雕细琢后,以华丽的姿态现身。
淮扬菜中,干丝的做法分为烫干丝和大煮干丝两种。烫干丝的原料不过是一块白豆腐干。“干丝不是下饭的,是佐茶的。”在中国当代小说家、扬州高邮人汪曾祺笔下,“一块豆腐干要片十六片,切丝细如马尾,一根不断。一边喝茶,吃干丝,既消磨时间,也调动胃口”。在扬州富春茶社后厨,一块平平无奇的豆腐干,经过烹饪名师的巧手,“鸾刀应俎,霍霍霏霏”,快刀中切成薄薄的十六片,再切为细丝。接着,开水浇熟。过水,将干丝抟成宝塔于碗中,倒上麻酱油、醋,掇点虾米笋丝,上桌!鲜美利落,食之不腻,正适合老扬州人边喝茶边吃。
扬州人的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还有狮子头。将肥瘦相伴的猪肉“细切粗斩”,做成石榴米大小,再与荸荠碎拌在一起,捏成小球,油锅炸一炸,再放到水锅中,佐以酱油与糖,慢火细煮至入味。南宋诗人杨万里诗中有云:“却将一脔配两螯,世间真有扬州鹅。”
水兴未来 古韵新颜
唐代诗人张祜笔下的“十里长街市井连”,尽显昔日扬州的开放繁荣。在2500多年后的今天,这段世界上最早开凿的运河,依然是全球最繁忙的内河航段,货运密度世界内河第一。扬州段,作为京杭大运河的璀璨篇章,正加速推进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的建设。航道拓宽,泊位增设,沿岸风光旖旎,昔日的运河已蜕变为航运与美景并蓄的黄金水道。
今天,大运河将水文化的包容与开放化作人文交流纽带、经贸发展动能,成为世界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窗口。
依托大运河的滋养,立足于传统和现代结合、传承和创新并重,扬州持续推进系统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其独特的水乡风光和文化底蕴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聚焦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的同时,扬州同步推进产业科创名城建设,高端装备集群已成为扬州“613”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经过多年发展,扬州与南通、泰州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以扬州中远海运重工为代表的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正是扬州高端装备集群中的一个缩影。当前,扬州正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昔日淮左名都,如今聚力产业科创名城、文化旅游名城、生态宜居名城建设,让中国式现代化在扬州充分展现可观可感的现实图景。
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走过2500多年,扬州依旧与江河血脉相连,光彩更胜往昔。
上一页
下一页
2024-08-27 本刊记者 王伊奕
大运河和长江,一纵一横,贯通南北,畅通东西,构成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坐标轴。而扬州,就位于江河交汇点上。
扬州,坐落于江苏省中部,地处长江下游的北岸,南与镇江隔江相望,北临淮河穿城而过的淮安。悠悠运河水,流淌千年,见证了扬州的历史变迁,更推动着这座“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的城市涌向未来。
大运河的“生长原点”
历史上的扬州,承载着数不清的前尘往事。
扬州是大运河的原点城市,这个原点就是开凿于公元前486年的古邗沟。《左传》记载:“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开通了一条水道,即扬州的古邗沟。自此,中华版图上大河顿开,往来舟楫沟通南北,扬州随之成为了世界上最早、也是中国唯一的与古运河同龄的“运河城”。
西汉初年,刘濞被封吴王,以广陵(今扬州)为都城。吴国南有铜山,东临大海,刘濞“采铜铸钱”“煮海为盐”,迅速扩张壮大自己的实力。而为了方便运盐,吴国从扬州城东北处,东通海陵仓(今泰州),开挖了“茱萸沟”,又名“运盐河”,这条河也成为古运河最大的一条支流。从此,盐业与运河联系到了一起,成为扬州的支柱产业,而这也是扬州历史上第一次发展高峰。
到了隋代,隋炀帝在开挖通济渠的同时,“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在原有旧邗沟的基础上大规模扩大修整,从而让邗沟具备了后世运河的规模。
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润州(今镇江)刺史齐濣将江南漕路移到京口塘,正对瓜洲,同时在瓜洲至今天的扬州三汊河之间,开凿新河,即伊娄河。新河的开通,既避免了船只货物的漂损,又省去了水陆转运,每年可以节约运费达数十万两银子。“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楼船夜雪瓜洲渡”,伊娄河的开通,使瓜洲成为一个重要的渡口与军事要地。
随着京杭运河的全线贯通与旧河道的疏浚,运输更趋便捷。而处在南北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扬州,自然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扬州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地位日渐凸显,因而带来了经济与文化的繁荣,扬州也由此迎来了它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
时间和水的标本
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牵头城市,扬州共有10个遗产点、6段河道跻身世界遗产。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扬州视察,在运河三湾,总书记称赞“扬州是个好地方,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是国家重要历史文化名城”。
时间的长河赋予大运河历史的景深与丰富的文化遗存。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运河水,滋润了两岸沃土,催生了经济繁华,蔓延了文化精神。
在扬州隋炀帝陵遗址内,时间仿佛是可以被看到的。每年冬至、夏至以及隋炀帝的忌日,阳光会穿过庑殿顶上13个精密计算过角度的窗户,刚好落在隋炀帝和萧后的墓室上,历史的尘烟扑面而来。从空中俯瞰遗址,特制铝板瓦屋面上,所有的瓦片竖直站立,鳞次栉比,宛若水波潋滟,波光粼粼,也提醒后人“鉴古而知今,彰往而察来”。
入夜的三湾畔,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宛若一艘巨轮横卧,紧邻的大运塔在明暗交错的灯光下熠熠生辉。开馆3年就跻身全国热门百强博物馆前十名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每天1.8万张免费预约门票常常“秒空”,在各社交平台上,被网友亲切评为“扬州新晋必打卡景点”。
横宽25.7米、纵高8米的“汴河剖面”,从河南省开封市州桥遗址出发,带着汴河从隋代到明代历经六朝的河道演变,粗糙质朴的土块上缀满来自宋、元、明、清的石块、瓦砾、动物骨骼、瓷器,毫无保留地展示运河的冲刷,时间的沉积。
透过古老运河的河道剖面、古色古香的运河街肆回望过去,站在数字化运河展厅里穿越古今、畅想未来。各个朝代运河沿岸的风貌浮现于此,绿杨城郭,古巷清曲,从白昼到深夜,四时变幻。
博物馆,是建筑载体,更是传播形态,它们将厚重的运河文化转化为视听盛宴,春风化雨,浸润人心。
一城诗意 半生烟火
宋代词人姜夔有一曲《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
慢,是扬州的基调。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些脍炙人口的佳句,无不在赞颂扬州之美。
在这里,人们仿佛可以放慢脚步,细细品味生活的美好。从饮食、景点到文化,扬州都散发着一种悠闲、宁静的气息。乘一艘画舫,悠然地游在瘦西湖上,看岸边绿叶风轻,望远方山色有无。夏日的荷花开得最盛,随风舞动,粉荷镶嵌,人在舟上,舟在水中央,恰如一幅水墨画。
走在扬州城里的青石小巷,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慢慢闻见巷弄的小摊烟火气满满。清晨慢悠悠地来到茶社,一杯茶,一盘干丝,几碟点心,如蟹黄汤包、翡翠烧麦、千层油糕、藕粉圆子……听评书弹词,闲坐喝茶。下午便往澡堂,擦背修脚,快哉乐哉。
古运河不仅联通了城内外江河和周边湖泊,更渗入了水乡扬州的城市肌理。寻着水路,信步游荡,或许会与某一个名园不期而遇。
扬州以园亭胜,园亭以叠石胜。在清代,毗邻黄海的两淮地区依旧是全国最大产盐区,临运河、通长江的扬州,是淮盐重要的集散、转运之地,四方之人南来北往,在扬州交汇。
富甲天下的盐商在扬州争相修建精美的园林。瘦西湖,作为如今扬州最富盛名的园林,在清代就已形成今天所见的狭长水道,水源即是大运河。到了乾隆第二次巡幸江南时,五亭桥已优雅横卧于碧波之上,为了逢迎皇帝,盐商们各竭巧思,广造园林,生生营造出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绝妙江南景致。
今日谈及园林,常以苏州晓喻。但在当时,扬州的园林却要更胜一筹,“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
除了瘦西湖,扬州还有个园、何园、小盘谷、逸圃、卢氏盐商住宅等私人园林,亦是争奇斗巧、各有千秋。由于城内房屋鳞次栉比,空间有限,故住宅园林多为小中见大,运用花窗借景、半壁亭台、贴墙叠山、环阁凿池。其妙在变化,理及精微,颇具古朴典雅的艺术特色。
汪曾祺笔下的美食
大运河沿线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四季分明,气候温和,赋予了沿线城市丰富的食材。水的滋养,让扬州既是“世界运河之都”,又是“世界美食之都”。
扬州人爱吃,也吃得精致。这份精致不仅在于慢慢吃,还在于将最简单的食物做出精致感。在扬州有一句话,“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皮包水,便是喝早茶。早茶中,必有一样蟹黄汤包。其皮薄如纸,吹弹可破。
扬州人吃它有一句口诀:“轻轻提,慢慢吸,先开窗,后喝汤。”他们会取来一根吸管,滋溜溜地吸汤汁,满口都是蟹黄鲜香,再把薄皮蘸了醋吃掉。若是着急地吃,可能会溅到汤水一身。
扬州的早晨,是热闹而悠闲的。约上三五好友,点上翡翠烧卖、千层油糕等应时点心,泡上一壶“魁龙珠”茶。人们围桌而坐,谈天说地,吃的是美食,品的是文化。扬州炒饭、狮子头、大煮干丝……勤劳聪明的扬州人用独特的技艺,烹饪出被国宴青睐、香飘四海的淮扬菜。而淮扬菜的最大特点,就是将简单的食材精雕细琢后,以华丽的姿态现身。
淮扬菜中,干丝的做法分为烫干丝和大煮干丝两种。烫干丝的原料不过是一块白豆腐干。“干丝不是下饭的,是佐茶的。”在中国当代小说家、扬州高邮人汪曾祺笔下,“一块豆腐干要片十六片,切丝细如马尾,一根不断。一边喝茶,吃干丝,既消磨时间,也调动胃口”。在扬州富春茶社后厨,一块平平无奇的豆腐干,经过烹饪名师的巧手,“鸾刀应俎,霍霍霏霏”,快刀中切成薄薄的十六片,再切为细丝。接着,开水浇熟。过水,将干丝抟成宝塔于碗中,倒上麻酱油、醋,掇点虾米笋丝,上桌!鲜美利落,食之不腻,正适合老扬州人边喝茶边吃。
扬州人的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还有狮子头。将肥瘦相伴的猪肉“细切粗斩”,做成石榴米大小,再与荸荠碎拌在一起,捏成小球,油锅炸一炸,再放到水锅中,佐以酱油与糖,慢火细煮至入味。南宋诗人杨万里诗中有云:“却将一脔配两螯,世间真有扬州鹅。”
水兴未来 古韵新颜
唐代诗人张祜笔下的“十里长街市井连”,尽显昔日扬州的开放繁荣。在2500多年后的今天,这段世界上最早开凿的运河,依然是全球最繁忙的内河航段,货运密度世界内河第一。扬州段,作为京杭大运河的璀璨篇章,正加速推进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的建设。航道拓宽,泊位增设,沿岸风光旖旎,昔日的运河已蜕变为航运与美景并蓄的黄金水道。
今天,大运河将水文化的包容与开放化作人文交流纽带、经贸发展动能,成为世界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窗口。
依托大运河的滋养,立足于传统和现代结合、传承和创新并重,扬州持续推进系统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其独特的水乡风光和文化底蕴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聚焦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的同时,扬州同步推进产业科创名城建设,高端装备集群已成为扬州“613”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经过多年发展,扬州与南通、泰州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以扬州中远海运重工为代表的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正是扬州高端装备集群中的一个缩影。当前,扬州正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昔日淮左名都,如今聚力产业科创名城、文化旅游名城、生态宜居名城建设,让中国式现代化在扬州充分展现可观可感的现实图景。
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走过2500多年,扬州依旧与江河血脉相连,光彩更胜往昔。